作者:凱倫.佩吉、安德魯.唐納柏格
譯者:黎敏中、蕭秀姍
出版地:台湾
言語:繁體中文
页数:392頁
装帧:平装/全彩印刷
ISBN:9789868597976
尺寸:19 x 25.4 cm
内容简介
風味如同字彙,掌握得越多,組合出的風味就越豐富。
80年代,大廚在食材外觀玩起花樣90年代,前衛料理與分子廚藝現身現在,大廚開始學習食物的語言,不再以食譜記錄經典菜餚以風味為字彙,創意為文法組合出美味又令人驚豔的料理風味是食物的語言,喜愛享受口腹之欲的人,都會發現這語言值得下功夫了解。
研讀本書中數百種食材的語言及語法,讓你能用風味跟食物溝通,並一窺全美至具創意主廚的智慧結晶以及無懈可擊的判斷力。
该书的出版,前後共花了八年時間。這是劃時代的料理用書,求新求變的主廚至能從中獲得偉大的創意靈感,今日廚房也因此能擁有無盡的創造力和多變的風味組合。
烹飪藝術正經歷了歷史性的轉變:食材無國界,料理也不再用地域來界定,而是以「風味」來定義。我們面臨這項劇烈的轉變,不得不以新的方式來面對烹飪,也因此需要新類型的「烹飪書」。我們不再以食譜來記載經典菜餚,而是經由創造力讓風味和諧搭配,激發出創新組合。
这是一本導遊書,帶你認識香草、香料和其他調味料等數百種食材,我們因此為風味開創了至大的可能性並創造出多元的愉悅。本書羅列的眾多參考資料,是凝聚數十位美國至富創意大廚多年經驗而來。
本書帶你
.一一探索鹹、酸、苦、甜四種主要味道,以及調和這些味道的方法。.認識哪些風味是相近的,依據直覺有效發揮不同食材的特色。.運用特定食材和技巧製造出層次感,讓風味變得更深厚或更清爽。.平衡烹調在物理、情感、理智、心靈各方面的元素,教你製作出一頓別開生面的出色佳餚。.優遊於全美大廚的烹飪祕訣、思考以及私房菜。重要事件
本書獲選餐飲界權wei詹姆士比爾德基金會2009年至佳食物參考用書諾提勒斯書獎2010年食物烹飪類銀牌獎作者榮獲國際專業廚師學會、法國至佳葡萄酒商喬治杜伯夫,至佳食物類用書作者凱倫.佩吉與安德魯.唐納柏格
近來在法國 L'Ame et L'Esprit 雜誌上,獲選為「國際廚藝傑出人物」。兩人撰寫的食物類用書本本精采,不但具突破性,更推動美國廚藝界的革命。作品包括What to Drink with What You Eat、Becoming a Chef、Dining Out、The New American Chef。這些作品並榮獲「美食家世界食譜書大獎」(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喬治杜伯夫(Georges Duboeuf)2007年至佳用書、國際專業廚師學會(IACP)2007年至佳烹飪用書、詹姆士比爾德基金會(JBF)2009年至佳用書。2007年,凱倫和安德魯亦成為《華盛頓郵報》的葡萄酒專欄作家。
凱倫.佩吉畢業於西北大學和哈佛商學院,安德魯.唐納柏格則在傳奇性人物馬德蓮.卡曼(Madeleine Kamman)創立的「美國主廚學校」中學習廚藝,並在紐約和波士頓等餐廳擔任專業廚師。
攝影者簡介
貝瑞.薩爾茲曼(Barry Salzman)
生活、食物、旅遊類的專業攝影師,曾獲得國際性的「金光獎」(Golden Light Award)。作品散見於各大出版品如《浮華世界》、《VOGUE Entertaining + Travel》等。
譯者簡介
黎敏中、蕭秀姍
合譯有《到底要吃什麼》、《笛卡兒的祕密手記》等。長年旅居比利時,天天下廚,但在翻譯此書期間,才開始真正看懂餐館菜單。
目录
Chapter 1
風味=味道+口感+香味+「未知因素」:
學習了解食物的語言
Chapter 2
精湛廚藝=淋漓盡致的風味+通體的愉悅+情感+智識+心靈:
以食物的語言進行溝通
Chapter 3
風味的搭配:
風味列表
拿到书的那一刻,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诚意”。现在的出版物,很多都追求快速迭代,内容往往不够深入。但这本书的厚度以及对细节的专注度,让我确信这是作者投入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我更关注的是它的“耐读性”,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基础技巧,也想看看它是否有更精妙的阐述角度。我倾向于从头到尾,甚至是一页不落地去研读,而不是只挑感兴趣的菜谱来尝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已有的烹饪习惯,打破一些根深蒂固的“常识”。如果看完这本书,我能对食材的“脾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自己的烹饪决策更有信心,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知识投资。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标榜“圣经”或者“权威”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三分怀疑,七分期待的态度。毕竟,美食的世界千变万化,什么能称得上是最终的定论呢?但是,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克制和优雅。它没有用那些花里胡哨的现代摄影技术来堆砌视觉效果,而是更多地采用了简洁的文字描述和结构化的步骤图示。这种做法,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靠。它似乎在告诉我,重点不在于“拍得有多好看”,而在于“做得有多对”。我注意到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从最基础的调味品认知,到复杂的酱汁制作,每一步都像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让人有一种被悉心教导的感觉。我以前在别的书上学做某道菜时,常常会因为某个关键步骤的描述过于模糊而感到沮丧,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清晰和准确,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上略带磨损感的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那些经典食谱情有独钟,总觉得老派的烹饪方式才蕴含着真正的灵魂。拿到手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厚实又有韧性,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食谱书,摸起来轻飘飘的。从目录上看,内容似乎非常扎实,不像有些书那样东拼西凑,而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烹饪理念来展开的。我特别期待它在食材处理和基础技法上的讲解,毕竟这些才是决定一道菜成败的关键。如果它能像宣传的那样,真正做到“划时代”,那我简直要把它奉为案头的圣经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那些久经时间考验的美味秘诀是如何被系统地记录下来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分量,有内涵,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烹饪遗产。
评分我是一个重度厨房爱好者,家里的食谱书估计不下百本,但很多都只在新鲜感过去后就被束之高阁了。我最看重一本烹饪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作者名气我虽然久闻,但更想知道的是,她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简化成我们日常可以在厨房里操作的步骤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食谱,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为什么要用特定的油温?为什么这个阶段要盖锅盖?如果它能提供这种深层次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写“煮沸”,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食谱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烹饪思维框架了。我已经在脑海中构思了好几个周末的“挑战项目”,打算用这本书作为我的技术升级指南。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甚至在书页上做满笔记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阅读的消遣品。
评分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连接感”。它仿佛连接了过去的烹饪智慧和当下的厨房实践。我很好奇,在处理那些经典的、带有地域色彩的菜式时,它是如何平衡传统做法与现代食材供应的。毕竟,港台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非常多元和包容,这本书是否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融合的精髓,而不是僵硬地照搬某一特定流派,是我非常期待的一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地方性”的小窍门,那些只有在当地厨房里流传的、外人难以窥探的细节。如果它能让我仿佛置身于香港或台湾的某个老字号厨房,感受到那种烟火气和匠人精神,那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就更上一层楼了。这种文化深度的体现,远比单纯的菜式数量更吸引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