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 著
图书标签:
  • 生命哲学
  • 存在主义
  • 人生思考
  • 自我成长
  • 心灵鸡汤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感悟
  • 生命意义
  • 散文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0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9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8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女作家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历经10多年的时间,深入东北乡村和边地实地考察和学习萨满文化,将满族浩如烟海的原始传统文献资料整合和归类,叙写了“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萨满·萨满》《生命·生命》《八旗·八旗》,使之成为构架满族文化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一页,描绘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彰显中国的多元文化,为续地天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记录中国北方民族及满族族群文明史的萨满学术文学作品。作者将萨满文化在满族氏族源流、氏族迁徙、氏族谱序、氏族与民族融合等口头和史料传承,以及萨满文化在唐渤海、金代、清代的皇家和国体文化的史记、资料一一梳理成章,以此为满族氏族发展之路画了一副“中国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员满族人民心胸透明、行为坦荡、敬畏自然、忠诚勇敢、团结包容、奉献牺牲的民族品格。

作者简介

  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区域文化资源应用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静安区少数民族联合会理事;上海颁金文化工作室首席执行。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分公司职员。

  出版作品: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神妻》,学术著作《恩都哩赫赫的哈哈珠——女神的儿女》《中国萨满女神——东海?南极》(与冯台源合作)《天波颂——中国通信百年记事》《上海电信史》第二卷(参与撰写)。

  举办影展:《移动万里采风行》采风影记展;与冯台源合作举办“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融汇——上海,我与你携手舞蹁跹”影展。


目录

序一 萨满,传递生命和文明的智者 ……………………田兆元 001

序二 跋涉在寻找生命灵魂之路…………………………田 泥 001

丛书引言 中国海洋萨满女神壮哉、美哉! ……………………001

第一章 萨满女神与生命记忆

第一节氏族生命信息女神…………………………………002

第二节氏族、部落、国家……………………………………004

第三节神词、神歌、神舞……………………………………007

第四节刻木、结绳、神偶……………………………………009

第五节绘形、文字、语言……………………………………012

第二章 萨满女神与满洲源流

第一节氏族的生命起源……………………………………020

第二节氏族的原始部落……………………………………022

第三节氏族的萨满祭祀……………………………………024

第四节氏族的生命记忆……………………………………025

第五节虎尔哈哈拉传承的满洲族源………………………028

第三章 萨满女神与天体崇拜

第一节天崇拜………………………………………………034

第二节星崇拜………………………………………………041

第三节火崇拜………………………………………………058

第四节冰雪崇拜……………………………………………068

第四章 萨满女神与自然崇拜

第一节山崇拜………………………………………………087

第二节水崇拜………………………………………………105

第三节神石崇拜……………………………………………127

第四节神树崇拜……………………………………………134

第五节花草崇拜……………………………………………149

第五章 萨满女神与动物崇拜

第一节鹰鸟崇拜……………………………………………163

第二节乌鸦崇拜……………………………………………171

第三节马崇拜………………………………………………182

第四节蛇蛙崇拜……………………………………………191

第五节虎崇拜………………………………………………200

第六章 萨满女神与祖神崇拜

第一节抓罗格格(神鹿女神)崇拜…………………………212

第二节多龙格格(弓箭女神)崇拜…………………………228

第三节鄂多玛发(部落迁徙神)崇拜………………………243

第七章 民族团结美美与共

第一节满洲族进关后的文化嬗变与融合…………………255

第二节上海知青与黑龙江满族人…………………………263

第三节上海、河南知青与逊克人……………………………265

第四节上海知青与鄂伦春人………………………………266

第五节上海、浙江知青与大兴安岭人………………………270

第六节上海知青与珲春人…………………………………271

第七节北京、浙江知青与达斡尔人…………………………272

第八节 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赫哲族、锡伯族的文化影像…………………………273

第九节亲爱的祖国母亲,我爱您!…………………………276

参考文献 图版文献 …………………………………………………278

后记 女神颁金 生命吉祥 …………………………………………281

特别声明 …………………………………………………………………286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第一节氏族的生命起源

  满洲先民的始母神是谁?满洲先民诞生于哪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华世纪坛旋转的坛体上,镶嵌着56个民族风格鲜明的由米黄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图腾浮雕。满族图腾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鹰。

  民族图腾包含着族源生命、生产状态、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诸多要素。在宇宙万物之中,文化上的表现都离不开自然的素—水、火、山、石、植物、动物。人类初年,人类也是自然之物,世间的万物为满洲先民所敬畏,人们把天地间的一切都视为神。满族先民创造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自然为神,万物有灵。鹰以高飞蓝天,俯瞰大地,而受到人类的崇拜。所以,在萨满文化里,鹰是天母神阿布卡恩都哩赫赫的使者,以达拉代敏鹰星的身份,承担人与天地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使命。满族人敬奉鹰为始母神。鹰祭,是满族萨满祭祀里重要的仪式。

  满洲先民的始母神为海东青鹰神,其分别来自天宇(鹰星女神、彩鹰女神)、大地(恩切布库女神、珊延安班女神)、山河(呼鲁坤雪鹰女神)。鹰,满语为海东青,是满族萨满文化自然崇拜,是满族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早期满族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这一人类原始文明的文化基因,现被称为原始活态文化。创造这一原始活态文化的满族族群生命,起源于何时?

  千百年来,生命起源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满族创世史诗《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等述说了满族先民的生命起源及生命迁徙地:

  世上最先有的是什么?最古最古的时候是什么样?

  世上最古最古的时候是不分天不分地的水泡泡,天像水,水像天,天水相连,像水一样流溢不定。水泡渐渐涨,水泡渐渐多,水泡里生出阿布卡赫赫(天母神)。阿布卡赫赫下身裂变出巴那姆赫赫(地母神),上身裂变出卧勒多赫赫(星神),并合力造育世界,造人造兽,从此大地上有了赫赫(女人)、合合(男人)、野兽……(《天宫大战》)

  此时的诞生地为鄂霍次克海、堪察加阿林、库页岛等西伯利亚地区。三女神的传说传至17世纪30年代。据《旧满洲档》天聪(1635年)条载:五月初六日(霸奇兰、萨木什喀)率兵向黑龙江往征虎尔哈部。众大臣与携来所降诸头目人等竭汗行礼,此次军中携来所降之名为穆克什喀者,告云:我之父若祖,世代生活在布库哩山麓和布勒和理湖一带。我等地方无档册,从前的生活情形全凭口头传说相传下来。在布勒和理湖内,有三仙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来浴,一神鹊送来一朱果,为幼女佛库伦所得,衔于口内。吞之成孕,生布库哩雍顺。其同族即满洲是也。

  此时的满洲先民已迁徙至锡霍特阿林、恩切布库阿林、萨克达比干衣窝籍(后称兴根里阿林,大兴安岭)、果勒敏珊延阿林(长白山)萨哈连乌拉、乌苏里乌拉、松阿里乌拉流域,生命的足迹遍及东北亚。

  三仙女为何人?过去未有说明,如今,我们可以从满族萨满文化和满语的根源去追溯,这三仙女为三女神的化身,她们的名字是萨满世传的满洲氏族之生命起源记忆:恩古伦(恩切布库女神、地母神,氏族的英雄女神);正古伦(天母神,国家英雄女神);佛库伦(原始满洲先民部落女神)。其隐含的寓意也正是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共同成为满洲族群的象征和化身。

  1940年,满洲富察氏后裔富希陆,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大桦树林子屯臧姓家族发现了“妥勒痕部”传家故事。为了解这个满族原始氏族承替的历史,富希陆分别走访了黑龙江沿岸的乌索木氏、托霍洛氏的老人。据三位老人回忆,妥勒痕部图表列十七世,没有文字谱。

  其传承的故事是:最古代时,一只呼鲁昆雪鹰生下兄妹三人,分住在混同江(黑龙江下游)的山坎处,建下噶栅,留下后代。后来,在一次洪水中,部落族众被冲散,六部宗支,各逃东西。其中有三支逃到东海窝集岭,在乌苏里江以东的锡霍特山等地繁衍生息。

  综上所述,现多地都称自己为满源之地,均不妥当。实际上,从人类狩猎时代开始,就开始了迁徙之路,初始为逐水草而求生存,在有了国家以后,开始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利益的迁徙。在世界人类迁徙史里,满洲先民以自己的迁徙路线,完成了人类族群生命大迁徙之旅程,验证了“海洋,人类生命共同体,海洋,人类文明的共同体,海洋,人类历史的共同体”之人类氏族生命融合的路线。其所建立的大清王朝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最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了封建社会管理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管理体系,其所创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现代化体制,开创了中国社会的新纪元。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满洲族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第二节氏族的原始部落

  满洲氏族原始部落产生于何时?第一个女萨满罕是谁?

  满洲氏族诞生地:东海岸堪扎阿林、恩切布库阿林。

  在满族英雄史诗说部《乌布西奔妈妈》里,氏族的原始部落之诞生是那么的

  神圣而壮美:银色的苦寒世纪,东天突然响起滚滚的雷鸣。雷声里,一只金色的巨鹰,从天而降。她的鹰爪抱着一颗白如明镜的“乌莫罕”(鸟蛋)。在天际飞来,鹰爪抱着一枚雪白晶莹的“乌莫罕”在空中盘旋,将“乌莫罕”抛向地面。顿时,耀眼炽热的光芒漫天漫地,雪岩融化为一汪汪清水从冰川中喷起一堆堆水泡银珠。水泡中飞起一只绚丽的火燕,瞬间又变成一位鱼首裸身美女,头向着北方,化为波澜壮阔的东海。火燕妈妈的羽毛化为迎日莲,莲花的花瓣则化为七百部落的族众……

  堪扎阿林即为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恩切布库阿林地名现已不详,但是以其名化身为恩切布库女神而传承至今。时岛上的佟阿嘎霍通(霍通即山沟)、布尔丹比拉(比拉即河)、坦布尔比拉等地居住着庞大的野人集群,群居的洞穴称为“妈妈窝”。恩切布库让各妈妈窝出一个人,在女罕柱前刺额滴血结盟,在众多大大小小的艾曼里,建立了东海第一个艾曼(氏族部落)—舒克都哩艾曼,各妈妈窝的人们拥立恩切布库为“乌朱扎兰达妈妈”。恩切布库成为第一个女萨满罕。

  随着人口的增加,恩切布库在高高的树巅上,主持神判选举,诞生了满洲先民的原始三大部落:一、堪扎山南麓的“夹昆艾曼”,其女罕身披鹰羽,头扎鹰冠,为万鹰之神崇拜。二、堪扎山北麓诞生了“塔斯哈艾曼”,其女罕为虎形装扮,为百兽之王。三、“木克艾曼”其女罕为东海女神,其女罕身披银光衫,统驭东海生命与海疆。四、留下名号的还有希普素、塔穆察、图尔塔啦、傲拉托欣、柏米纳、多林嘎、布察、吴扎等共72个艾曼。

  随着逐水草而迁徙,几百个满洲氏族原始部落一支来到荒野无亘的大漠北、萨克达比干衣窝籍(后称兴根里阿林,大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留下名号的有:嘎钮古伦,莎吉巴那,查彦都鲁,格杜尔钦,班达尔查,古敏乌尖,其卡尔,布尔堪,打胡杜立,巴布其泰,小嘎吉,赫舍里,钮钴禄,尼玛察,穆林穆林,阿其哈,温卡尔,董克勒,莽嘎。

  另一支迁徙至锡霍特阿林、舜吉雅峰、德烟阿林、乌布逊毕拉(乌苏里江源头)、舜吉雅毕拉、都鲁坎毕拉、依曼比拉。由乌布西奔妈妈任女罕,留下的部落名号有:乌布林、乌布逊、珠鲁罕、辉罕、彻沐肯、安查干、巴特恩图、黄獐子、棕熊、扶尼、窝尔浑、外海石窟等700毛尼雅(东海女真人)。这时的部落开始有了旗号:海东青(鹰)为最高升阶。具体分系为:(1)鼠—狐—狼—麋—豹—棕熊—鹰隼。(2)锦雉—海鸥—白雁—天鹅—鹰隼。(3)白鱼—鲨鱼—海蟒—海龟—长鲸与海鹰。

  日后,东海野人女真形成了最大的部落“东海窝集国”,时其属地南到图们江,东到东海,北到外兴安岭。东海城在今兴凯湖西南。辖管的部落为萨哈连部、巴拉部等。最大为东海窝集国(部),辖领佛涅部、穆伦部、珲春部、虎尔哈部、卧楞部、东山部、菲沃部、乌苏部等16部,遍及东北亚的满洲原始氏族达到约1000多个。

  至女真先民后裔靺鞨人建立渤海国后,与唐结好,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满洲先民原始部落开始成为国之群体。见于唐史记载的部落有思慕

  部、郡利部、莫曳皆部、窟说部、佛涅部、越喜部、虞娄部(挹娄)、铁利部。黑水部等。

  第三节氏族的萨满祭祀

  满洲氏族敬奉的女神是哪些女神?萨满祭祀起始于何时?

  大自然女神:天母神阿布卡赫赫,星母神卧勒多赫赫,地母神巴那吉地母神

  赫赫、东海女神德立格赫赫以及石神多喀霍、风神西斯大林、雪神等。

  动物女神:鹰、乌鸦、马、海豹、海鸥、鲸、鱼、虎、豹、熊、鹿、蛇、刺猬、貂、土拨鼠、林蛙以及百兽、百虫等。

  植物:柳、榆、松、花草等。

  对于人类生活,阿布卡恩嘟哩赫赫送来的神是战神、箭神、阿里什、狩猎神、穴居神、舟筏神、育婴神、产孕神、媾交神、驭火神、唤水神、山雪神、乌春神(歌神)、玛克辛(舞蹈神)、说古神,等等。

  满族先民的萨满祭祀仪式,由恩切布库妈妈在堪察加半岛的堪扎山确立。在举行萨满祭祀时,堆积起高高的石头祭坛。各个氏族献上野果或打来的野物,以水代酒,跪地裸拜。萨满祭祀的第一祭为神树祭。祭祀的神是天母神阿布卡赫赫,地母神巴那吉地母神赫赫。

  第二祭是堪扎阿林的山神、地神。

  第三祭是东海与布尔丹比拉的海祭。

  满洲先民的祭祀仪式中有大型的野祭、火祭、海祭、星祭等。这些萨满仪式的举行,确立了“祭我号令、祭为神示、祭为常归”的族规和戒规,使氏族团结“像鱼群一样,时时向群”,氏族萨满将祭礼、祭规、神谱、神歌铭记在心中,绘形在山岩上,刻在剥皮树上,“望画念神,抚树咏歌,永不泯灭,神谕百世,”在荒莽的东北亚原野上“同心戮力,视死如归,开天辟地”。

  直至今日,满洲氏族后裔的萨满祭祀,还在继续。

  ……

前言/序言

  萨满,传递生命和文明的智者

  田兆元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原始宗教文化。在国际学术界,萨满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若干学派和研究中心。而今,上海作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也迎来了由一位中国满族作家白玉芳历10多年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文化考察和实践而撰写的“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隆重出版。

  认识白玉芳女士源于网络,2000年她通过电话找到我,请我为她即将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历史把关,在阅读了她的作品后,我为她神奇的部族身份和文化现象而惊讶,开始了对她的关注。10多年来,见证了她辛勤艰苦的田野和文化考察,见证了她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创作,见证了她由一位上海通信业的从业人员,成长为一位中国作家、一位中国海洋萨满女神文化研究专家、一位中国通信史专家。她常说感谢各兄弟民族学者和同胞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我们知道,她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坚韧的毅力,以她独到的文化眼光和对中国海洋萨满女神文化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个人的成长和对中国满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如在文学创作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评价她的长篇小说“填补了满族文学的空白,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学宝库”。在萨满文化研究上,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白庚胜先生评价她的著作“以文学语言诠释萨满学术论点,以历史资料和现代影像为素材,展现了满族漫长族群史及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可谓是中国萨满文化研究乃至国际萨满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国家民族学长江学者,现任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纳日碧力戈评价她的著作“为彰显中国的多元文化,为续地天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全书四卷,100多万字,2000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满族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历史。作为长期研究神话学、民俗学的我来看,一个民族的历史、民俗、传说皆由氏族的生命体来传承,只是其人群大,就范围广泛,人群小,就集中在局部区域,但是不论大小,都是生命的记忆,这个生命记忆即是氏族的,部落的,也是国家的、世界民族之林的。本套丛书的《生命·生命》一书就具有氏族生命与文化研究的创新,在书中,作者以满族先民创造的人类初年文明—海洋萨满女神文化为主线,以满族社会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古代东海的中国满族海洋萨满女神说部,以满族的神性信仰、社会历史、生命体验、民族艺术之四维结构纬度,结合学术研究与满族民间文学,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壮丽坚韧的历史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满族与兄弟民族共同创建多民族、大一统之中华民族江山社稷的和睦、和亲、和荣的历史画面。

  在《生命·生命》一书中,我还看到了这些色彩斑斓的多元生命文化画面,白玉芳以满族的萨满祭祀之源,连接满族部落氏族的居住地、姓氏、迁徙史、社会历史、文化进化、文化名人、满族文化传承人等元素进行创作,使得本套丛书中,既有满族信奉的海洋萨满女神和古老的族源,又有满族萨满祭祀和世传萨满文物的展示;既有满族众多古老部落的形成,又有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满族建立渤海、金、大金、清的进程;既有人类狩猎时代满族先民的生存状况,又有如今满族民众在聚居和散居地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亲的文化表述;既有对满族古代萨满文化符号之谜的破解,又有现代萨满文化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的展现,以满族先民海洋萨满女神文化起源和传承,丰实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

  白玉芳的这种文化探索和学术研究,具有传承、开拓、创新的个性,正如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先生评价的:白玉芳从海洋文化内涵去探研满族萨满传承的说部文化内涵,会使我们走入说部的本真文化结构,从而放弃了单一看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行为和习惯,这往往会让人从多视角、多侧面地来对待一种文化,认知一种文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研究的文化局面。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刘铁梁评价她:上海满族女作家白玉芳的书写,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资源的积累,对于当代城市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文化精神。上海的作家提供了一个榜样,那就是自我的努力。

  中国有一句古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玉芳创作《中国海洋萨满女神丛书》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路,说明了作者深入实际,进行田野调查,获取原始资料和心得,才能收获丰收的喜悦,这是在我们学术研究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文风。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跋涉在寻找生命灵魂之路

  田泥

  中国文学的地域版图,是由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学所共同构成。每个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包含着其自身民族的发展历史、社会结构形态、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民族性格以及地域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它们最终构成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态,也很自然地就成为民族作家所拥有的独特性文学基因。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个满族作家,有所不同的是,从踏入文学创作之路,她的写作就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即有北方地域性的满族文化,又有南方地域性的壮、苗、瑶、侗等多民族文化,还有华东地区满汉融合文化。2001年,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就广为民族文化界学者赞赏:通过满族普通民众的生活去记录历史,这是对历史的重新塑立。

  2002年的春天,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上海社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暨《秋霄落雁女儿情》研讨会上”上,我认识了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女士,作为一名女性文学研究者,我被其书中激情、素朴、原始意味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在会上,我评论她的作品是诠释了“女性孕育了整个人类,也孕育了整个民族,孕育了整个社会历史,女性生命具有坚韧与不羁性,更具有永恒性。自然、追求、切近民间寻找女性的存在有其积极的意义。”研讨会以后,白玉芳的文学创作没有停步,她以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独特思维彰显了自己的书写能力,跋涉在寻找满族生命灵魂的文学创作之路上。历10多年的田野调查,民间采风和艰辛笔耕,她终于完成即有世界性的海洋萨满女神文化;又有满族先民原始文化,还有现代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文化的《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的创作,并荣幸地由鼎力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一套四本书,皆为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女性文学研究者,我非常看重的是《生命·生命》一书,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阅读质感—仿佛沿着鄂霍次克海与作家一起前行,寻找人类初年满通古斯语族(满族)先民氏族的生命灵魂……我认为很难把《生命·生命》一书定位在某一种类别上。首先它是文学的民族志。在本书中,作家以氏族萨满世代传承的满族说部,将散落于民间的萨满文化、历史记载和研究著作中的满族说部、神词、神歌、神舞、祭祷仪式等对海洋萨满女神的崇拜与满族先民的族源的生命、迁徙的生命、渔猎的生命以及世间万物的生命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满族氏族生命的繁衍生息,氏族绵延、思想意识,社会科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生命灵魂的形成和发展。作家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在文学与史学间跨界书写的作家,这在中国作家中,亦为不可或缺。

  我们还可以说《生命·生命》是一本人文的满族氏族族谱。在本书中,作家以满族人汉姓中所含满族老姓的历史与名人,连接满族氏族史、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现代民族文化史,使作品具备了文学创作与口传历史、民间文学、社会历史结合;满族与多民族文化结合;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文化结合的新民族文学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流淌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氏族嬗变之河,族群生命灵魂之河。我们还可以说《生命·生命》是一本寻求民族精神贴近的民族心理认同之作。这也是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在文学创作中的精神内核。作家承接了满族萨满纯真朴实、平等惠世的人文关怀心灵,她笔下的字句既是文学的、又是史实的,涉及地域广阔、民族文化多元,既歌颂了满族先民部族的古老历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人类社会初年文明景象,也赞扬了兄弟民族文化的悠久与绵长,为我们点染了一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丽景致。在当下物欲至上的社会里,我为作者的文学生命本质之坚守和出版社的文化生命眼光而钦佩:《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之《生命·生命》是中国女性文学,也是世界部族女性作家寻根文学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抢救、重构中做出的贡献,她求真、务实的创作精神,更让我们为之敬佩:文学的生命灵魂,因跋涉之路而奉献真实;文学的生命灵魂,因海纳百川而璀璨。

  是为序。

  2015年12月15日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当代文学博士)



 



《浮沉》 一、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浮沉》是一部以宏大历史为背景,细腻描绘个体命运沉浮的史诗级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将他们推向未知的远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明远的小人物。他出生在旧社会的末期,幼年时家境贫寒,饱尝人间疾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感受了社会的动荡,也激发了他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渴望。然而,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他曾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加入革命的队伍,渴望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但现实的复杂性,人性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捉弄,让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曲折与无奈。 小说通过李明远及其家族几代人的经历,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他的父亲,一位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的士绅,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最终选择了隐匿山林,成为时代的旁观者。他的母亲,一位坚韧而善良的女性,在乱世中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她微薄的力量守护着家族的火种。李明远的儿子,生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经历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思想的解放,他试图在新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却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 《浮沉》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它更侧重于展现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选择与成长。小说没有刻意美化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灰暗面。它如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迷茫、希望与绝望,以及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二、 情感的纠葛与人性的多棱镜 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浮沉》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情感的纠葛。在动荡的年代,爱情、亲情、友情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李明远的初恋,是他在战火中结识的革命女青年。他们的爱情纯洁而炽烈,却被战争无情地分割。女青年为了理想献身,李明远在痛苦与悔恨中继续前行。后来,他遇到了一位与他性格迥异的女性,一位出身富裕、思想保守的大家闺秀。这段婚姻充满了矛盾与妥协,他们试图在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中寻找平衡,却最终走向了分歧。 李明远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年轻时的叛逆与不解,中年时的理解与愧疚,晚年时的相依为命,都深刻地展现了亲情的代际传承与时代烙印。 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冲散又重逢的友情。在革命的年代,李明远曾与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并肩作战,他们曾生死相托,肝胆相照。然而,命运让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有人成为高官,有人沦为罪人,有人默默无闻。当他们再次相遇,往昔的岁月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有欣慰,有遗憾,也有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浮沉》不局限于描绘美好的一面,它同样深入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在生存的压力下,有背叛,有出卖,有自私。然而,即便是最黑暗的角落,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最危难的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用善良与勇气对抗邪恶。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多棱镜,让我们看到,在任何时代,人都是复杂的集合体,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 三、 时代的印记与对未来的思索 《浮沉》的叙事风格严谨而细腻,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一丝不苟,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小说中的场景,无论是熙攘的街市,还是静谧的乡野,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将读者带入那个真实存在的年代。 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贯穿全书的“浮沉”二字,不仅指代了人物命运的起伏,也象征着历史的潮涌与社会的变迁。而“河流”的意象,则代表着生命不息的流动与历史的永恒向前。 《浮沉》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深刻思索。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如同一片叶子,随波逐流,有时被推向高潮,有时又沉入谷底。然而,正是这些无数个体的浮沉,汇聚成了历史前进的洪流。小说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选择与命运,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李明远家族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西方文化的涌入,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的观念更新,都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物质追求与精神寄托之间做出选择?这些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困境。 《浮沉》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坚韧的小说。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历史的洪流中,个体也并非毫无力量。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持,每一次爱与被爱,都将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如水,有其柔韧,也有其力量,在不断的浮沉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积淀出独特的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必将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体味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在“浮沉”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反而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入的冥想。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自由,有时像散文,有时又像是日记的碎片,不同主题之间跳跃性很大,但奇怪的是,当你沉浸其中时,又会感觉到一种内在的逻辑将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捕捉,比如描写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独特气味,或是微风拂过树梢时叶片发出的沙沙声,这些细节被放大后,竟然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哲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体会那种氛围,而不是急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更像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你重新认识了“存在”本身的重量。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是冲着朋友的推荐去的,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励志或教人成功的类型,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私密札记。作者的叙事语调非常诚恳,甚至带着一丝脆弱感,这反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他探讨了许多关于“连接”与“疏离”的议题,比如现代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庞大社会结构中的渺小感。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激化,不逃避,而是像一个老中医把脉一样,冷静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也大,但因为其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并不会感到疲惫。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立刻“改变世界”的书,但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持久的影响力,非常珍贵。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送给所有“敏感体质”读者的绝佳礼物。作者的共情能力强得令人吃惊,他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微妙的那些波动,那些我们自己都难以名状的“情绪残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的那几页印象深刻。他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描绘一个角色试图重现某个童年场景的努力,展现了记忆如何被时间、欲望和当下的心境不断重塑。这种对心理活动的精准刻画,让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作家,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因为那些文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某段经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理解”的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共振”,它让你知道,你的那些细微感受,并非孤立存在。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什么特别抓眼球的地方,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沉静的力量抓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直接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绪。他不是那种喜欢用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家,而是用最朴素、最真实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生活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关于“等待”的章节,不是那种焦急的等待,而是一种近乎于禅意的状态,描述了一个人在清晨的公园里,静静地看着光影变幻,那种心境的描摹,让我自己也慢了下来,开始反思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节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杯热茶,不浓烈,但足够暖心,能让你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安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地看待一切。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晦涩”,它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也没有清晰的故事线索,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二次解读的意愿。但越往后读,我越发现作者的“不直接”正是其高明之处。他把很多深刻的思考都包裹在了看似日常的场景描绘之下,你需要主动去挖掘。比如他谈论“时间流逝”时,并没有引用任何复杂的物理学概念,而是通过一个老物件的磨损和颜色变化来阐述,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震撼。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它挑战了我过去习惯的线性思维模式,让我开始接受事物可以是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呈现方式。说实话,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解决问题”的工具书,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挺耐人寻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