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伦理学/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西方生态伦理学/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文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伦理学
  • 西方哲学
  • 环境哲学
  • 生态学
  • 伦理学
  • 环境伦理
  • 林业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1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7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生态伦理学/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阐述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内涵以及学科特征;回溯了西方伦理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酝酿、诞生、成长、发展以及深入过程;最后集中探讨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拓展、前沿动态、理论进路及其全球实践。《西方生态伦理学/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方面总结概括西方生态伦理学发展的历程和脉络,总结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发展中为我国生态伦理学的成长提供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从而使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尊敬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从而自觉自愿的热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后续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也正是《西方生态伦理学/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特点所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缘起与脉络
一、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创立
三、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影响
五、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展望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概念与定义
一、什么是生态伦理
二、什么是生态伦理学
三、生态伦理学的使命与困境
四、生态伦理学的特征
第三节 生态伦理学的使命与困境
一、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谋求生态保护的道德理由和依据
二、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宿命

第二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学科内涵
一、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
二、生态伦理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学科特征
一、以自然存在论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
二、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
三、以“生命同根”为价值前提的生态伦理观
四、以“生态约束”为特征的新发展观
第三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学科界限
一、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环境哲学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学
三、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环境科学
四、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环境政治学
五、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环境社会学
六、西方生态伦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第三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酝酿:从重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第一节 杰斐逊的“农业天然道德论”和泰勒的“田园共和主义”
一、杰斐逊的“农业天然道德论”
二、泰勒的“田园共和主义”
第二节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到马什的《人与自然》
一、爱默生的《论自然》
二、梭罗的《瓦尔登湖》
三、马什的《人与自然》
第三节 美国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约翰.缪尔的自然保护主义与吉福特·平肖的资源保护主义
一、缪尔的自然保护主义
二、平肖的资源保护主义

第四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诞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一节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理念
一、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生平
二、“敬畏生命”理念的思想资源
三、“敬畏生命”理念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美国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思想
一、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克莱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
三、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学”
四、美国政府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举措
第三节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一、利奥波德的生平
二、土地伦理的思想基础
三、《沙乡年鉴》与土地伦理
四、对土地伦理的批判、辩护与发展

第五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主题与特征
一、对环境的关怀
二、思想取向和特征
第二节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一、蕾切尔。卡逊的背景介绍
二、《寂静的春天》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保罗.埃利希的《人口炸弹》
一、人口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人口爆炸》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怀特的《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一、人类文明形态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怀特的《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的主要观点
第五节 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
一、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
第一节 鲁特莱的《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或一种生态伦理》
一、鲁特莱生态伦理观点提出的理论视域
二、鲁特莱的生态伦理观点
第二节 帕斯摩尔的《人对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与西方传统》
一、帕斯摩尔《人对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与西方传统》的写作背景 .
二、帕斯摩尔《人对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与西方传统》的主要观点 一
第三节 从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到考利科特的《捍卫大地伦理》
一、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
二、考利科特的《捍卫大地伦理》

第七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初至2l世纪
第一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二、《21世纪议程》
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四、《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二节 从诺顿的“环境主义者统一体”到卡特尔的“环境政治学”
一、诺顿的弱化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主义者统一体
二、卡特尔的环境政治学
第三节 从彼德.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到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
一、彼德.辛格的动物解放论
二、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
第四节 保罗.泰勒的尊重自然的生物中心论
一、“尊重自然”的终极道德态度
二、“生物中心主义”的信念系统
三、义务规则和德性品质

第八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拓展: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
第一节 奈斯与深生态学
一、深生态学对浅生态学的批判
二、深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三、深生态学的影响
第二节 布克金与社会生态学
一、布克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二、布克金眼中的生态学
三、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四、社会生态学的生态正义理论
五、布克金社会生态学的影响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一、大卫.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一一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批判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 卡洛琳.麦茜特与生态女性主义
一、卡洛琳.麦茜特眼中的生态学
二、生态女性主义视域的自然之死
三、生态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

第九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前沿动态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困惑
一、道德主体与客体的界限
二、道德哲学方法
三、道德建构的路径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观念演化
一、自然主义的立场自发
二、道德主体扩展与生态伦理诞生
三、在批判中不断成长
四、观念多元化与理论成熟
五、于反思中走向深入
第三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流派纷争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二、动物解放/权利论
三、生物中心主义
四、生态中心主义

第十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后果主义与生态伦理
一、后果主义的内涵与渊源
二、功利主义的动物解放论
三、后果主义的生物/生态中心论
第二节 义务论与生态伦理
一、义务论的内涵与特质
二、康德式义务论的伦理扩展
第三节 德性论与生态伦理
一、德性伦理走向自然
二、环境美德的追寻
三、环境德性伦理学的前景

第十一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伦理直觉
一、伦理直觉的基本内涵
二、尊重自然的伦理直觉
三、直觉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道德结构
一、种际道德
二、代际道德
三、人际道德
第三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未来进路
一、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旨趣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困境
三、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环境美德转向
四、环境美德伦理的培养目标

第十二章 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全球实践
第一节 绿色发展报告的出台
一、发展中国家报告
二、发达国家报告
三、国际报告
四、剖析绿色发展报告
第二节 环境保护宣言的发布
一、人类环境会议与《人类环境宣言》
二、内罗毕会议与《内罗毕宣言》
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四、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与《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
五、洞察环境会议与环保宣言
第三节 生态国际公约的缔结
一、天空环保公约
二、陆地环保公约
三、海洋环保公约
四、探究环保公约
后记
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路径 在人类文明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日益严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问题,无不敲响着生态健康的警钟。这些挑战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模式,以及支配这种互动模式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长期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主导着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将自然视为可供无限索取的客体,而非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框架,在深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难以承受之重。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一种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藩篱的生态伦理学,为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与伦理指引。我们并非否定人类的价值与地位,而是倡导一种更为广阔、更具包容性的价值尺度,将目光投向整个生态系统,承认并尊重非人类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这不仅仅是对环境问题的被动回应,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存在意义以及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哲学反思。 第一章:生态危机的根源与伦理反思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审视当代全球生态危机,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多重驱动因素。我们将追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特别是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聚焦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根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到培根等西方哲学传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学、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解读方式。我们将分析这些观念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人高于自然、自然服务于人的等级秩序,并由此引发了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的合理化。 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事件和思潮,如工业污染、物种灭绝、森林砍伐等,我们将呈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本章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认识到,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或经济政策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本,生态危机的根源深植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上,这就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伦理革命。 第二章: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流派与核心观点 本章将系统介绍西方生态伦理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核心思想。我们将从“生物中心主义”开始,详细阐述阿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探讨其将道德关怀从人类延伸至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的革命性意义。我们将分析其“伦理的进化”观点,理解土地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并非基于人类的利益,而是其是否能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生态中心主义”,重点介绍阿恩·内斯(Arne Naess)的“深层生态学”。我们将阐释其“内在价值”的观点,强调所有生命形式本身就具有价值,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生存的工具。我们将分析其“生态自足”的理想,以及其对“浅层生态学”——即仅仅关注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表面问题的做法——的批判。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其他重要的生态伦理学观点,例如,女权生态主义(Ecofeminism)如何将父权制与环境破坏联系起来,探讨性别不平等与生态不公的内在关联;还有“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运动,追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等人的功绩,探讨如何将道德关怀从人类延伸至非人类动物,挑战物种歧视。我们将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不同流派的异同,勾勒出西方生态伦理学丰富而多元的理论图景,为理解生态伦理的复杂性提供框架。 第三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后,本章将着力构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现象学以及东方哲学等视角,如何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提供启示。 我们将审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及其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绝对主导地位的质疑。从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出发,我们可以反思语言和概念如何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及如何挑战这些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 现象学将引导我们体验“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整体性,理解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观察者,而是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我们将探讨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人的思想,理解身体感知在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直观联系中的作用。 本章还将引入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和道家思想。佛教的“无我”观和“缘起”观,强调一切事物相互依存,破除对“自我”的执着,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命共生共荣。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倡导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对人为的干涉和控制,为我们提供了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通过融合不同哲学传统,我们力求构建一种更加整体化、联系性和尊重生命内在价值的哲学视野。 第四章: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维度与未来展望 理论的意义最终体现在实践之中。本章将探讨生态伦理学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以及如何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 我们将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中的伦理考量。例如,关于资源分配、代际公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都离不开深层的伦理判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生态伦理原则融入环境法律、政策法规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中。 在个体层面,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生态伦理的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从消费习惯的改变、生活方式的选择,到参与社区环保行动,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我们将探讨“负责任的消费”、“可持续生活”等概念,并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最后,本章将展望生态伦理学在构建未来社会中的角色。我们不仅要应对眼前的环境危机,更要思考如何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模式。这包括对教育体系的革新,将生态伦理的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技术发展的伦理反思,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和生态健康;以及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推动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形成共识和合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启发读者跳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同情心去理解和关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共同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生态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作者在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先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构建一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的基础框架。这种铺垫非常重要,它让读者明白,我们现在探讨的伦理困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随着章节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并置的手法,将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对照,比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探讨,不仅仅是概念的罗列,更是对两者在实际应用层面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张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每当一个复杂概念出现时,总会有恰到好处的案例或引文穿插其中,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具体可感。这种结构安排,让初学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不会在半路因为概念堆砌而感到迷失方向。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引用和注释体系做得极为扎实和严谨。这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综述性读物,而是真正下沉到源头去挖掘和梳理的力作。从古希腊的自然观到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辨,再到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前沿理论,作者似乎都一一拜访,并且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关键学者的核心观点。注释部分的信息密度非常高,很多时候,脚注提供的信息甚至比正文更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它像是一个隐藏的线索网,引导着有钻研精神的读者去探索更深广的学术文献海洋。对于需要撰写论文或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阅价值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教你知识”,更是在“教你如何做研究”,这种方法论上的示范意义,是很多同类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厚重、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立刻就被这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光亮刺眼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的哑光质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重点,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出版方对教材内容的重视程度。我个人觉得,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外在的品质是其内在价值的有力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之物。尤其是当我把手边的其他教材和这本放在一起对比时,就能明显感受到它在视觉冲击力和触感上的优势,让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对即将踏入的知识领域抱有一种敬畏和期待。这种精心的包装,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档次。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质,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我很少看到一本探讨严肃哲学议题的教材,能够用如此富有张力和画面感的笔触来描述复杂的生态危机。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而是时而激昂,时而沉思,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讨论环境正义和代际责任等伦理难题时,情感的代入感非常强,它迫使读者必须跳出纯粹的理论框架,去思考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与未来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带有温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哲学”这一学科的畏惧感,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记忆,而更像是一次意义的追寻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仅仅作为“课堂指定教材”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份为当代社会提供的“思想地图”。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面对环境议题,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以何种伦理坐标来衡量行为的对错。这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可以指导我们行动的几种主要视角,从根本上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工具箱。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尾部分对未来方向的展望,那种审慎的乐观主义态度,既肯定了人类主体性的能动性,也强调了必须保持对自然界谦卑的姿态。这本书读完后,你不会只是记住了一些理论名词,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自己看待窗外的一草一木,看待日常的消费决策时,都有了一层新的、更具反思性的滤镜。它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常备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