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清和品茶四部曲(茶味、茶席、茶路、茶与茶器)

静清和品茶四部曲(茶味、茶席、茶路、茶与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道
  • 生活美学
  • 静心
  • 品味
  • 东方哲学
  • 文化艺术
  • 慢生活
  • 茶具
  • 禅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25270305
商品编码:288818193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套书共包含静清和老师已经出版的四部茶书《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其中《茶味初见》是作者数十年事茶经验分享,历时三年,精心整理,为读者精心提供24节气里*贴心的饮茶建议。《茶席窥美》主要讲述了茶席历史、茶席构成、茶席美学、茶席的插花等,客观严谨,翔实耐读。《茶路无尽》为作者数十年的茶山之行、问茶经验和心得体会的集结之作。《茶与茶器》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旳研习。

 

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对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进一步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

目 录

(茶与茶器)上   篇

药食同源神农始

烹荼尽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缥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韵 

人间相学事春茶 

 《茶经》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饼茶 

青瓷益茶越窑上 

茶具茶器有分别

大宋点茶香弥漫 

采择之精重茶白

松风涧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华 

兔毛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难逾越 

揉捻促进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里红

 

(茶味初见)立春

迎春正启流霞席   002

九曲红畔梅花开   005

不在梅边在茶边   010

 

雨水

雨水始华胭脂红   014

樱花红时茶饮白   016

玉兰花开春渐暖   019

 

惊蛰

惊蛰过后茶脱壳   022

一树梨花一溪月   025

石头寨里罐罐茶   029

 

春分

攸乐易武问茶忙   032

布朗山茶味最酽   035

景迈茶有花蜜香   040

 

清明

梨花清明染春深   045

茶路漫漫在江南   047

红袖添香伴读书   051

 

谷雨

问茶湖州访大茶   056

曾从顾渚山前过   060

安吉茶 山又逢 君   064

 

立夏

桐木探香韭春窝   070

胜日寻芳建水陶   073

紫陌红尘初夏饮   077

 

小满

蜜脂泉瀹宝洪茶   083

桑葚红了有盈满   087

九华甘露境闲闲   090

 

芒种

碧螺春红饯花神   096

采艾端午奕清芳   099

含熏更有幽兰香   102

 

夏至

自笑禅心如枯木   107

夏至饮绿一阴生   109

虞美人映白牡丹   113

 

小暑

小暑听琴老茶香   118

凭海临风口噙香   121

教女学做荷花茶   124

 

大暑

一滴水中涅槃心   129

大暑随心闲吃茶   133

瀹饮千家寨古茶   138

茶席窥美(目录)

1.茶为席魂,心饮为上

2.茶席历史,繁简素丽

3.当下饮茶,温润泡法

4.基本茶席,贴心设计

5.茶席构成,阴阳和合

6.茶席美学,诗情画意

7.茶席插花,茗赏者上

8.常见茶席,精彩纷呈

9.茶席禁忌,古今有之

(茶路无尽)绿茶篇

绿茶汤清因芽贵

碧螺峰下明前春

西湖龙井豆花香

高氨低酚安吉白

竹下忘言对紫笋

恩施玉露遗唐韵

猴魁瓜片与松萝

 

黄茶篇

黄茶堆闷滋味醇

君山银针金镶玉

茶中故旧是蒙山

 

白茶篇

白茶清凉不揉炒

政和大白醇厚佳

福鼎白茶毫密布

 

乌龙茶篇

乌龙三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别有韵

墨绿观音重似铁

凤凰单丛数乌岽

台岛乌龙有古风

 

红茶篇

红茶醉人浓强鲜

正山小种桂圆汤

祁门红茶群芳最

滇红湖红竞生辉

 

黑茶篇

黑茶边销后发酵

普洱醇厚味最酽

冷观普洱生与熟

安化黑茶花色多

六堡独具槟榔香

芦溪安茶陈做药

藏茶又分南与西

 

花茶篇

茉莉理气散郁结


好的,为您呈现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静清和品茶四部曲(茶味、茶席、茶路、茶与茶器)》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此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该书本身,旨在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具有人文气息的介绍,但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的实际信息。 --- 《山水之间: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与传承》 一、序言:诗意栖居的哲学 中国园林,并非简单的花草堆砌与建筑组合,它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呈现,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本书深入探究中国园林从诞生之初,便内蕴的独特审美哲学——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它关乎人与自然的对话,关乎山石的布局、水体的流转,以及建筑的隐现,是古典智慧与生活哲学的完美结合。本书旨在揭示,园林之美,在于其“藏”与“露”、“动”与“静”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其中所寄寓的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 二、第一章:山石的骨骼——叠石艺术的精微 山石,是构成中国园林的“骨骼”。本章重点剖析了中国传统叠石技艺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美学原则。从汉代的宫苑石刻,到唐宋时期对自然山体的模拟,再到明清私家园林中对“咫尺山林”的追求,叠石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地域的叠石流派,例如南方的“瘦、透、漏、皱”的太湖石,与北方皇家园林中气势磅礴的假山所体现的不同意趣。重点分析了叠石中的“势”与“形”的辩证关系:山石的堆砌不仅是物理上的平衡,更是心理上的引导。我们探讨了叠石如何通过凹凸起伏,制造出“曲径通幽”的神秘感,以及如何利用石材的肌理和色彩,模拟自然界沧桑的痕迹,使人工之物,尽显天工之妙。如何通过对石头气势的把握,使观者在游览过程中,体验到从平坦到崎岖,再自局促至开阔的空间转换,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振奋与净化。 三、第二章:水之灵动——理水之道与水体意象 水,是园林的“血脉”与“灵魂”。本章聚焦于中国园林中对水体的处理艺术,即“理水”。水在园林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既是景观的焦点,又是声音的来源,更是划分空间、映照景物的媒介。 本书追溯了理水技术的演变,从汉代宫苑的引入水系,到宋代文人园中对池塘的精细化处理。我们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水体——静谧的内池、潺潺的溪流、倾泻的瀑布——它们各自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意涵。例如,曲水流觞所蕴含的文人雅集之乐,与镜面湖水所体现的虚静沉思的境界。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引水入园”的工程学与美学统一:如何巧妙地处理水源的引入、循环和排放,使水景看起来自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并分析水在不同光照下,对周围建筑和植物产生的动态光影效果。水的声音,特别是滴泉、涌泉和瀑布的声响,被视为一种无形的装饰,如何通过精心的布局,将自然界的喧嚣转化为可供品味的音景,是本章的重点讨论内容。 四、第三章:建筑的诗意——框景、借景与移步换景 园林建筑并非孤立的居所,而是观景的平台与视线的导向。本章致力于解析中国园林中建筑(如亭、轩、廊、榭)的布局哲学及其对游览体验的塑造。 核心在于对“框景”、“借景”和“移步换景”三大手法的深入剖析。框景,即通过门洞、窗棂或花墙,将外部的自然或人工景观裁剪、定格,使其成为一幅立体的画作。本书将分析不同形态的窗洞(如月洞门、六角窗)如何限定和美化观看的视角。借景,则是超越围墙,将远处山峦、邻近树木纳入己园视野的手法,体现了园主开阔的胸襟和对环境的尊重。 而最富动态之美的移步换景,则是通过廊道的曲折、高差的变化,以及视野的遮挡与豁然开朗,使游者每走一步,眼中所见之景都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步步为营,景景不同”的艺术,要求建筑师对人的生理动线与心理预期进行精准的数学化设计,从而在游览的动态过程中,持续保持观者的兴趣与惊喜。 五、第四章:植物的意象——花木的精神寄托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选择,远超其生物学范畴,它们是承载文化象征与文人情怀的载体。本章探讨了植物在园林布局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功能。 重点分析了“四君子”(梅、兰、竹、菊)在园林中的精神地位。梅的傲骨、兰的幽香、竹的虚心、菊的隐逸,共同构成了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侧写。此外,本书还研究了对不同季节景致的营造:春日海棠的秾丽、夏日荷花的清凉、秋日红枫的萧瑟、冬日松柏的坚韧。植物的配置不仅关乎色彩搭配,更关乎气息的调和。园林设计者如何通过对树种的疏密、高低、形态的控制,来表达“幽深”、“空旷”、“野趣”等复杂的情感主题。最后,本章还讨论了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例如“藤萝绕架”、“芭蕉拂窗”等,如何使建筑更具人情味和时间感。 六、结语:园林中的生命哲学 中国园林,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诗歌。它提供了一个逃离世俗喧嚣的庇护所,一个可以安放个体精神的“精神家园”。本书总结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东方生命哲学的实践。它教导我们在繁杂的现实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在人工的造境中,体悟自然的永恒之道。通过对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的系统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将宇宙的宏大秩序,浓缩于一方天地之间。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静清和品茶四部曲》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内敛而不张扬的设计感。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从装帧到内容,都应该体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度”。“茶路”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同于我通常理解的“茶文化”或是“茶史”,而更像是一种旅程,一种探索。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茶路”会是怎样的?是会带领我们穿越重重山峦,去探访那些隐匿在深山中的古茶园,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吗?还是会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去追寻茶传播的足迹,了解它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亦或是,是一种更个人化的“茶路”,关于作者自己与茶相遇、相知、相融的独特心路历程?“茶与茶器”的部分,更是让我期待,我一直觉得,一把好的茶壶,能够让茶叶的香气得到更好的释放,甚至让口感变得更加醇厚。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材质的茶具,比如紫砂、瓷器、玻璃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最适合冲泡的茶类?总而言之,这套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韵味,“静清和”三个字,一下子就勾勒出一种平和、淡雅的意境,让人心生向往。我一直觉得,品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内心对话的仪式。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套“茶味、茶席、茶路、茶与茶器”的四部曲,一定是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茶的方方面面,从最根本的“茶味”开始,去感受茶叶本身的芬芳与甘醇,品味那份经过岁月沉淀的独特风味。接着,“茶席”的章节,想必会讲述如何布置一个能让人身心放松的品茶空间,如何在细节中体现主人的品味和对客人的用心,每一个摆件、每一束鲜花,甚至光线的明暗,都可能蕴含着别样的深意。而“茶路”则令人好奇,这是否意味着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寻那些著名的茶产区,了解不同地域的茶文化,或是追溯茶的历史渊源,领略茶的千年传承?最后,“茶与茶器”的点睛之笔,更是将茶的体验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茶器,会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和香气,这之间的微妙联系,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着我对茶的认知,从浅尝辄止到细致入微,让我对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饮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这套《静清和品茶四部曲》,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心生涟漪。“茶与茶器”是我最先注意到的部分,因为我一直觉得,茶的灵魂在于它的滋味,而茶器的选择,则像是为这份灵魂量身打造的衣裳。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解读茶与茶器之间的“缘分”?是会详细介绍不同材质的茶壶,比如紫砂壶的温润,盖碗的透亮,又或者是玻璃杯的纯净,它们分别适合冲泡哪种茶,又会如何影响茶汤的风味?甚至,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茶宠、茶盘、公道杯等辅助茶具的介绍,以及它们在整个品茶过程中的作用。除了茶器,我同样对“茶席”这个章节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精心布置的茶空间,从色彩的搭配,到器物的选择,再到香氛的营造,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独到的匠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我对如何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既美观又实用的茶席,获得一些灵感。这套书,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道大师,在向我们娓娓道来茶的千年故事。

评分

一翻开这本《静清和品茶四部曲》,就被它那股沉静而又厚重的气息所吸引。我个人对茶的了解可以说是“零基础”,平时也只是偶尔喝喝,但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魔力,让我忍不住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特别是“茶味”这个部分,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去描绘一种味道,毕竟“滋味”这种东西,是那么的抽象又难以言表。是像品鉴葡萄酒一样,有各种复杂的香气和口感的描述吗?还是会更注重茶在口中留下的那种回甘和余韵?我甚至联想到,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辨别不同茶叶品质的技巧,比如茶叶的外形、干茶的香气,甚至是冲泡后的茶汤颜色,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学习的。而“茶席”的篇章,我猜想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会不会有精美的插图,展示不同风格的茶席布置?我一直觉得,一个优雅的茶席,能够极大地提升品茶的仪式感,也能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茶世界的大门,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感受到茶的魅力。

评分

我对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东方美学的迷恋,而《静清和品茶四部曲》这个名字,恰好点中了我的“穴位”。“静清和”三个字,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透露着一种淡泊致远的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茶味”究竟是怎样一种滋味,是苦涩后的甘甜,还是清冽中的醇厚?我猜想,作者会用极具诗意的语言,去描绘那些细微的味觉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能品到那份来自茶叶本身的纯粹。而“茶席”,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会看到如何布置一个充满禅意的茶席,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主人的智慧和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会分享一些关于茶道礼仪的精髓,让品茶的过程更加和谐有序?“茶路”这个概念,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关于人生的旅程,还是关于追寻内心的平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品饮一杯茶,更能从中体悟到一种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