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你的7岁孩子
:25元
作者:(美)埃姆斯,(美)哈柏 著,玉冰 译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1
ISBN:9787539041025
字数:120000
页码: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你的7岁孩子》编辑推荐:沉静而敏感的年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一年。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阶梯教养圣经,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章 沉静、内敛、退缩—— 七岁孩子的年龄特征
1.七岁孩子的感情特征: 对任何事情都过度敏感,个个都是“小担心”
缺乏认同感
满心担忧,满心惧怕
易产生负面情绪
沉静,爱思考
2.七岁孩子的性格特征: 趋于独立、完美主义、多愁善成
独立感增强,越来越通情达理
一旦开始做起来,往往很难放得下
自我意识增强
追求完美主义
易退缩
渴望获得属于自己的空间
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并呵护孩子的心灵
3.给父母的提醒
孩子的成长,会在和顺阶段与不和顺阶段、内向阶段与外向阶段之间来回交替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理解孩子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友善和谐,渴望别人的认同—— 七岁孩子的与人相处
1.与母: 子关系的主旋律是熨帖的,并且相对放松一些
不如意时渴望妈妈的同情
与妈妈的关系友善,而且基本不会与之强烈对抗
很在乎妈妈对自己的看法
2.与父: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对父爱的渴望都在不断增加
男孩敬仰爸爸,女孩喜爱爸爸
爸爸是伟大的“百事通”
3.兄弟姐妹之间: 关系的好坏依据与自己年龄的差距而定
对年幼的弟弟妹妹和较大的哥哥姐姐都比较友善
常和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闹矛盾
打闹作为一种身体接触的方式对孩子的情感交流有一定的益处
4.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热爱自己的家并引以为豪, 极力守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能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
对家有深厚的感情,在公众场合下有更好的表现
浓浓祖孙情
5.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总体比较和谐,但与每个孩子的个性极其相关
重视朋友关系,开始有意愿考虑朋友的感受
渴望被朋友认同,有能力处理朋友间的摩擦
男孩女孩之间逐渐开始以性别分群
6.与老师的关系: 带有相当的个人感情色彩
师生关系浓厚,且带有相当的个人感情色彩
会负面夸大与老师之间的小矛盾
……
第三章 正确地养育,精心地呵护—— 七岁孩子的日常作息
第四章 正面引导,合理“回馈”—— 和七岁孩子相处的技巧
第五章 爱动脑,爱思考,兴趣广泛,认知提高——七岁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第六章 思维进入具体运行阶段—— 七岁孩子的心智成熟
第七章 师生感情关系着孩子对学习、 学校的兴趣——七岁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八章 家庭聚会,选择“短平快”的游戏—— 七岁孩子的生日派对
第九章 爱他如他所是—— 七岁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十章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麻烦?—— 源自家长们的真实故事
七岁孩子这时候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一种细微的、全新的、正在成长的独立感。比方说,遇到什么困难,以前他会更希望有人来帮他解决问题;而现在,他至少会愿意尝试由自己来克服困难。不过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显得特别具有冒险精神。他更愿意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层面上,而不太会对新奇的东西跃跃欲试。也许七岁孩子让成年人感到能松一口气的地方,是他变得越来越讲道理,越来越愿意(当然,是在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了。因此,即使他现在偶尔输掉了某场竞赛也不会轻易大发脾气了。不过,七岁并不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年龄,如果你想通过几句插科打诨来扭转局面的话,那么效果显然不如在孩子其他年龄段那么明显。
总而言之,七岁的年龄是一个比较沉静的、好思索的年龄。孩子这时候的沉静、退缩以及不那么暴烈的脾气,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并且能够去尊重孩子越来越多的自我控制,包括对他的身体、他的思想、他的脾气、他的声音、他的暴躁的控制;我们更要理解,孩子要控制这么些东西,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因此也就很容易疲累。所以我们需要呵护孩子,不要让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还有,成年人和七岁孩子相处的时候要留心,七岁的典型性格使得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应该比其他年龄段更谨慎,切不可以按孩子表面上显现出来的样子对待他。如果你能始终记得孩子沉静表面的下面是他微妙的、复杂的各种感受,那么你和他的相处就会更融洽一些。孩子在六岁的时候,他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是跟妈妈争执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要做;而现在,他的矛盾与冲突更多是他心里的自我冲突,他想要达到自己的高标准,想要有好的成就、好的表现和出色的能力。
《你的7岁孩子》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7岁孩子的一切:
(1) 介绍孩子7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
(2) 怎样在孩子7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3) 介绍7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4) 为父母讲解7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卡罗尔·哈柏,美国儿童心理学硕士,著有《他先打我的:当孩子争吵时怎么办》等。
我要郑重地向所有的家长们推荐这本书,看看它是用怎样的关怀,向想要了解孩子的人讲述孩子,又是用怎样朴实贴切的招数在帮助它的读者。
——李跃儿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中国芭学园创始人。
这是一套研究1-14岁孩子发展规律的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父母,都希望在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帮助孩子成长,都希望孩子具备善良、有责任感和自律等的人格品格,由此,这套书能够帮助到中国的父母们。
——胡萍 中国儿童性教育的先驱,《成长与性》等书的作者。
儿童成长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这套书详细解释了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规律、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让父母们有案可寻,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小巫 儿童教育专家,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相比较个人发展和心理认知的专业书籍的晦涩,《你的N岁孩子》系列更加生动,语言容易理解。在这里,你一定会找到自己家里的那个宝贝,也能更加走进他们的内心。
——兰海 上濒教育机构创始人,中央电视台《成长在线》特邀专家。
读完《你的7岁孩子》仿佛看到了儿子7岁时的影子。原来他曾经的担心、恐惧、沉静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质,当初却差点给他贴上“胆小内向”的标签。家有7岁孩子的父母记得书中的提醒“孩子沉静的表面下是他微妙、复杂的各种感受”,多一些理解,便会多一份融洽!
——安燕玲《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的中文译者。
7岁还真是“橡皮擦年龄”,想起龙儿在7岁时,每页作业纸几乎都有被擦破的痕迹。可见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多么想把一件事儿做得尽善尽美。推荐学龄孩子的妈妈们看看这本书,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对自己要求过高,妈妈们多些聆听,适度提醒就好了。
——海文颖 职场妈妈心灵成长小说《我要做个好妈妈》的作者, 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
这本关于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新手父母量身定制的“急救包”。我记得刚开始迎接宝宝回家的时候,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看着眼前这个小小的生命,心里充满了爱,但也伴随着无数的问号:他什么时候会笑?为什么总是哭?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给他最好的开始?这本书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非常务实地分解了婴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比如,它详细描述了新生儿的睡眠模式,并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这真的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夜醒”时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观察”的强调。它不是让我们盲目地去执行某个固定的程序,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真正地“阅读”自己的孩子,理解他的非语言信号。当我开始懂得那些小小的哼唧声、眼神的交流代表什么时,我感觉我和宝宝之间的连接瞬间加深了,那种信任感是金钱买不到的。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充满发现的旅程,关键在于理解和陪伴,而不是控制。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代入感,仿佛作者是一位非常了解中国家庭文化背景的资深教育者。我特别欣赏它对“社会化”这个概念的探讨。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多家长会过早地将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希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社会化不是学会背多少唐诗,也不是能否和陌生人自来熟,而是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在群体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书中举了一个孩子在公园里抢玩具的生动例子,并给出了家长可以介入的、既不武断也不放任的“引导式介入”的对话脚本。这比我过去听到的任何说教都管用,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充满尊重的冲突解决模型。它让我从“管理孩子”的心态,转变为“引导孩子自我管理”的心态。
评分我是一个对育儿细节有轻微强迫症的父亲,过去总喜欢在网上搜索各种“最佳时间表”。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帮助我从这种“表格育儿”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它强调的“适龄性”和“个体差异”是核心。书中明确指出,没有一个时间表适用于所有孩子,重要的参照系应该是孩子自身的发展信号,而不是日历上的数字。这种放权给父母和孩子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例如,在谈到引入辅食时,它没有强行规定“满六个月开始吃米粉”,而是详细列出了所有需要观察的“准备信号”,如能否稳当地坐住、对食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等。当我真正开始用“信号”而不是“日期”来指导我的行动时,喂养时间变得更愉快,孩子也表现得更主动。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父母”,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与孩子同步成长的父母”。
评分我是一位二胎妈妈,大宝已经上小学了,二宝刚满周岁。坦白说,带二宝比带大宝轻松了许多,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二宝进入“人小鬼大”的探索期。这本书在处理“依恋与独立”的平衡上,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它提到,强烈的依恋是探索世界的基础,只有在感到绝对安全时,孩子才敢于迈出探索的步伐。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大宝身上过度保护的倾向。书中提供的“有界限的自由”的理念,让我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既能满足宝宝探索环境的好奇心,又能确保他的安全,同时还能培养他的初步规则意识。特别是关于引入“选择权”的部分,比如让他自己选择穿哪件衣服,或者选择玩哪个玩具,这些看似微小的权力授予,极大地减少了日常的“权力斗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成熟、很冷静,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语,不制造焦虑,只提供清晰的路径。
评分作为一名非常关注科学和实证的职场人士,我阅读了市面上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感觉像在啃教科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前沿的神经科学发展成果,转化成了每一个普通家长都能理解和操作的日常指南。比如,它对“压力荷尔蒙”和“安全感”关系的解释,非常清晰地阐明了为什么在孩子哭闹时,及时且充满同理心的回应至关重要。这不是简单的“抱抱就行了”,而是解释了这种回应如何帮助构建稳定的情绪调节系统。书中还配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活动建议,这些活动不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教具的“表演式亲子活动”,而是利用家里的日常物品,比如厨房用具、纸箱,就能进行的、能有效刺激感官和精细动作发展的游戏。它真正做到了“低投入,高回报”的育儿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