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敦荣著的《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实践/现代 大学制度与治理改革研究丛书》为全国教育科学“十 二五”规划课题“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终研究成 果。本书详细分析了现代大学制度生成与发展的基本 原理,并对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解 剖。本书重点分为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现代大学制度 实践两部分。
**编 现代大学制度原理
第一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现代大学制度精神
第二节 现代大学法人制度
第三节 现代大学行政制度
第四节 现代大学职能制度
第二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及其矛盾关系
第一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主体及其需要
第二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价值
第三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矛盾及其调和
第三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
第一节 公正性与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原则
第三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危机
第四节 现代大学制度公正性的实现
第四章 现代大学制度之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古典性
第二节 现代性与传统性
第三节 现代性与当代性
第五章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之特色
第一节 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特色与共有价值
第三节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个性特色
第六章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
第一节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有其特定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有着丰富的内容
第三节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性与本土化的统一
第七章 教授治学的理念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教授治学是一种重要的大学管理理念
第二节 教授治学的内外在条件
第三节 教授治学的实现路径
第八章 回归现代大学本质
第一节 行政化与现代大学本质的迷失
第二节 现代大学本质的演变
第三节 回归现代大学本质之道
第二编 现代大学制度实践
第九章 我国大学治理
第一节 我国大学治理的性质
第二节 我国大学治理的目的
第三节 我国大学的治理模式
第四节 我国大学治理策略
第十章 中美大学治理对谈
第一节 大学治理结构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节 大学治理的变革与趋势
第十一章 治理体系和台理能开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
第一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优先
第二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
应有之意
第三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
基础工程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科学治理原则
第二节 民主治理原则
第三节 依法治理原则
第四节 过程治理原则
第十三章 我国大学章程的属性
第一节 大学章程的一般属性
第二节 我国大学章程属性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 我国大学章程的属性
第十四章 我国大学章程应当或能够解决问题
第一节 大学章程应当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大学章程应当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大学章程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十五章 制定大学章程的策略
第一节 不同时期大学章程制定的主要策略
第二节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制定大学章程的主要策略
第三节 我国大学有效制定章程的策略
第十六章 大学权力结构
第一节 行政化管理体制下的大学权力结构
第二节 大学权力结构的合理?
第三节 大学行政权力关系调整
第四节 大学学术权力关系调整
第十七章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性质及其运行要求
第一节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性质
第二节 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及其与大学其他领导管理组织
关系的协调
第三节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民主管理与尊重学术自由
第十八章 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
第一节 高校建设学术委员会的必要性
第二节 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第三节 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的策略
第十九章 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
第一节 学分制改革的误区
第二节 学分制的教育原理
第三节 实施学分制的原则要求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采用了一种近乎“史诗”的笔调来描绘全球高等教育在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艰辛历程。我被作者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观察力深深吸引。它不仅仅聚焦于行政层面的改革,更深入到了大学的“文化基因”层面。例如,书中对“精英主义遗产”如何与“大众化需求”产生冲突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诊断。我发现,很多大学在推行改革时之所以步履维艰,并非技术上的难题,而是因为没有触及到深层的文化惰性。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去官僚化进程中的成败案例,提供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文化重塑策略。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如何重塑教职员工对“服务”与“领导”角色的认知。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学术共同体”如何在新制度下重建信任机制的论述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希望建立起真正以研究为导向的机构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阅读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挑战着我既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权力制衡”在现代大学治理中作用的深度挖掘。在许多人看来,大学的治理无非是管理效率的问题,但本书指出,真正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缺乏外部强力监管的情况下,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内部制衡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无论是来自行政层面的“CEO化”,还是来自少数强势学科的“学术霸权”。作者对“同行评议”制度的未来演变提出了深刻的忧虑,并探讨了如何在数字化工具的辅助下,重建一个更公正、更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书中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学生、教职员工、校友、政府、产业界)权力诉求的博弈分析,构筑了一个极为立体的治理图景。这绝非一本轻飘飘的“管理学入门”,而是一部充满思辨性的政治哲学著作,只不过它的研究对象恰好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读完之后,我对于“理想中的大学”的图景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对实现这一图景的难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如果说前几章是深厚的理论铺垫,那么后半部分则完全转向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这一点我非常赞赏。作者没有沉溺于乌托邦式的想象,而是残酷地展示了“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阵痛。书中对几个关键改革试点大学的长期跟踪数据分析,为我们理解改革的延迟效应和非预期后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绩效问责制”的批判性评估。作者巧妙地论证了,当问责制被过度武器化时,如何将原本服务于提升质量的工具,异化成了限制跨学科合作和长期基础研究的枷锁。这种对量化指标的深刻反思,在当前“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学术风气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衡量一所大学的价值,绝不能仅仅依赖那些容易被操纵的数字,更要看重其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隐形贡献。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提供了足够的“干货”和数据支撑,让它的论点摆脱了空洞说教的嫌疑。
评分这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简直是一面照亮我们当前高等教育迷雾的火炬。它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学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泛泛而谈,而是大胆地提出了对传统科层制管理的颠覆性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去中心化”治理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决策权更有效地分散到院系和研究小组层面,从而激发一线学者的创新活力。读完后我感觉,我们常常陷入的“效率陷阱”——即为了追求短期的量化指标而牺牲了长远的学术自由——这种悖论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学术自治边界的探讨也极为精彩,它平衡了政府期望、市场需求与大学作为知识守护者的核心使命之间的张力。这本书不只是理论探讨,更像是为大学领导者准备的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内部资源分配机制,以应对预算波动和研究范式的转移。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在机构的运作逻辑,思考哪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流程,实则阻碍了真正的学术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如同剥洋葱一般,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其结构设计的精妙。我最初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政策文件汇编,但事实证明,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运用了相当简洁和优雅的逻辑框架。它成功地将“治理”这个庞大而抽象的概念,拆解成了若干个可操作的子系统——例如,董事会的角色定位、院系层面的学术审批权、以及教师的聘用与晋升机制。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跨界合作”与“大学使命再定义”的章节。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大学的角色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象牙塔,而是必须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枢纽。书中探讨了如何设计“柔性”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外部技术环境的快速迭代,同时又不损害大学固有的学术独立性。这种在“稳定”与“敏捷”之间的精妙平衡术,是当前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者都需要掌握的“艺术”。它提供的视角,既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又不失对现有制度的尊重与改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