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写给爸爸妈教育故事:家庭教育理念 |
| 作者 | 郑福明 刘景容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6157439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妈妈要我认数字 螃蟹有几只脚 神奇的魔方 天使的礼物 寻找喷水的假山
喝药的风波 妈妈,我饿了 我想要一个停电开关 妈妈,我想帮你盛饭
再看一集动画片 不上幼儿园 在园在家两个样 玩具大作战 小小观察家 不乱发脾气
可以玩10分钟手机 孩子不听我的话 好爸爸炼成记 爸爸妈妈“吵架”了 爱打人的浩浩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书会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读起来会很费劲,但《写给爸爸妈教育故事》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的语言简直是信手拈来,充满了生活智慧的火花。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自然后果”的解读。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因为不收拾玩具而不得不放弃玩另一个玩具的场景,那种处理方式没有夹带任何情绪的指责,而是让孩子直接面对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这种近乎“冷酷”却又极其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我这个平时容易心软的家长耳目一新。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不像传统书籍那样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反而更像是随笔的集合,这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阅读自由度。你可以随时翻到任何一页,都能找到一个能让你停下来思考的瞬间。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去看待”。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也许就是一场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陪伴,而父母的角色,更像是那个打着手电筒,陪孩子在迷雾中摸索方向的引路人。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条理的人,通常不太喜欢散文式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叙事魅力真的很难抗拒。它更像是口述历史,把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场景还原在我们眼前。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者对于“庆祝失败”这一理念的阐述。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大家都在极力避免犯错,但作者却极力倡导,将每一次尝试后的挫折,视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她描述了如何带领孩子解析“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你怎么搞砸了”。这种视角的转换,是颠覆性的。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做饭弄脏了厨房,或者考试失利后情绪低落的样子,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它巧妙地避开了“应该”和“不应该”的对立面,转而聚焦于“感受”与“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累积性的,读到后面,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小事的态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排版,都透露着一股朴实无华的真诚。我看到很多家长在推荐时都提到了“共鸣”二字,我想那是因为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为人父母的脆弱。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教育典范,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也有失控、也有后悔的时刻。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它瞬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特别是关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那一章,那种“想说却不知如何开口”的尴尬和焦虑感,简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痛点。作者没有给出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提问的艺术”——如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心声。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哲学,是全书贯穿的主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身上的那种“必须立刻纠正一切错误”的紧迫感松弛了下来,转而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曲线,接受“慢一点”也是一种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那种温暖而又坚实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家的味道。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只是随意翻了翻,就被其中几处引用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像是一个个发生在厨房、客厅,甚至雨天后院里的细碎片段。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展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那种笨拙、挣扎,最终达成和解的真实过程。比如其中有一章讲到关于“界限”的建立,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套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描述一次次试探性的沟通,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点。书里文字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非常顺畅,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用一种很平和的语气跟你分享她的心得体会。它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深夜的茶叙中,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的珍贵瞬间。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秘籍”,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家庭关系的视角——那是需要耐心灌溉,也需要时不时修剪枝丫的园地。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审视和学习的心态,期待能找到一套立竿见影的教育方法论。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拒绝提供任何“方法论”。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孩子最原始的爱意,以及在现代社会压力下,我们教育观念的扭曲与挣扎。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些“无言的交流”时,那种力量是无声却强大的。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对新事物的恐惧,书中的处理方式是“先示范,再陪伴,最后放手观察”,这个过程的耐心和分寸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没有用激昂的文字去煽动,而是用平静的叙述,构建了一个可以让人安心停泊的港湾。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重新定义了“成功教育”的标准——它不在于孩子取得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他们是否成为了一个内心丰盈、能够自我接纳的人。读完,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被治愈的父母,而不是一个被“教育”的听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