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感恩成就孩子一生 |
| 作者 | 李少聪 |
| 定价 | 2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3922420 |
| 出版日期 |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感恩之心足以稀释孩子心中的狭隘和蛮横,还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就可以勇敢地面对、接受未来生活中的挑战、苦难和挫折。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心胸更加宽阔。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孩子不懂感恩,是家教大的失败 如果父母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却把孩子教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那将是家庭教育大的失败。只有让孩子懂得知恩感恩,父母对孩子倾注的爱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1.现在的孩子为何不懂感恩 2.让孩子学会感恩比什么都重要 3.父母必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感恩 4.父母要做孩子感恩的榜样 5.教孩子感恩不必等到“以后” 6.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7.教孩子感恩不能靠“逼” 8.溺爱是孩子不懂得感恩的“祸首” 第二章感恩先要知恩,理智付出让孩子体味你的爱 知恩才能感恩。父母的爱,要让孩子知道,这不仅仅是让孩子“知恩图报”,同时也是让父母跳出狭隘之爱的圈子。只有父母学会理智聪明地付出,才能让孩子感知、体味父母的爱,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父母。 1.不要给孩子太多好玩的和好吃的 2.只安排衣食住行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3.不要把孩子当“宠物”养 4.对孩子的爱要有所保留 5.爱得太无私,孩子反而不在乎 6.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 7.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8.让孩子偶尔受点冷落 9.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10.不要给孩子太多物质奖励 11.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章爱是相互的,学会向孩子“索取” 父母对孩子不图回报的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月光族”、“啃老族”。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爱是相互的,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向孩子“索取”。只有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 1.让孩子学会对父母说“谢谢” 2.对孩子要有“索取”的心态 3.“计较”孩子的付出 4.学会“示弱”,让孩子懂得给予 5.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吃鱼头和鱼尾 6.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7.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8.给孩子照顾父母的机会 9.不要忽视孩子给你的爱 10.欲取之先予之——对孩子表达谢意 第四章再富也要穷孩子,吃过苦的孩子才知惜福 在过分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无法自立并且不懂感恩。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品尝劳动的艰辛,领悟生活的不易,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从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感恩惜福。 1.你会让子女做个“穷孩子”吗 2.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 3.故意“贫穷”,让孩子学会节俭 4.通过参与劳动,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 5.带孩子到艰苦的农村去体验生活 6.不妨给孩子找点“苦”吃 7.让孩子到乡下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 8.让孩子到夏令营接受锻炼 9.让孩子通过付出劳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 第五章给予没有理所当然,教孩子表达感激之情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父母及家人的爱包围着,他们习惯了获取、习惯了享受,习惯地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对此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给予没有理所当然,应该学会表达感激之情。 1.无论是待客还是做客都要礼貌先行 2.教孩子收到礼物时说“谢谢” 3.让孩子见到老师时热情问好 4.教孩子通过礼貌用语表达感恩 5.问孩子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 6.别让孩子嫌弃父母的平凡 …… 第六章“施”比“受”有福,让孩子心怀感恩去助人 第七章培养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善待他人 第八章蜜罐里的孩子长不大,让孩子珍惜所拥有的 第九章让孩子换个角度看,负面的事情也是礼物 第十章用震撼心灵的故事,唤醒孩子感恩的心 |
| 编辑推荐 | |
| 感恩造就孩子未来 感恩成就成功人生 感恩,是一条做人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孩子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善良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知恩才会感恩。才会懂得回报。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温暖而坚定”。它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贩卖焦虑,让你觉得不这样做孩子就完了。相反,它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基于信任的底气。作者反复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面对复杂世界的成年人,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试错空间”。书中有一段关于“放手与边界感”的论述,我感触极深。它区分了“该放手”和“绝不能逾越的红线”,这个界限的划定非常清晰,并且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动态调整。比如,在选择兴趣班这件事上,它建议父母在小学阶段提供选择范围,到了初中,就应该将决策权完全交给孩子,即使孩子的选择在父母看来并非“最优解”。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信任,极大地提升了亲子关系中的“合作感”。阅读完后,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似乎轻了一些,不是因为责任变小了,而是因为我知道了如何更智慧地去承担这份责任,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智慧的礼物。
评分我一直是个比较务实的人,对那些过分强调“天赋”和“灵性”的书籍持保留态度。这本书却完美地平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张力。它承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但更强调内在驱动力的挖掘。作者在分析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Grit)时,提出的“失败重构”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她指出,我们常常教孩子如何成功,却很少教他们如何优雅、高效地从失败中爬起来。书中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对话模板,教父母如何在孩子考试失利或者比赛失利后,不急于安慰或批评,而是引导孩子进行一次“失败复盘”,找出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将“我是个失败者”的标签,转化为“这次的策略需要调整”的行动指南。这种将挫折视为学习机会的思维转换,对建立孩子健康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它教会了我如何“陪伴”痛苦,而不是“消除”痛苦,这种细腻的心理引导,是我在其他任何育儿书籍中都未曾深入见过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育儿的迷茫期,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说什么都像是逆耳的忠言。市面上很多书都是写给低幼阶段父母看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或幼稚,而这本书,它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适配了我们这种正处于“关系重塑”阶段的家庭。它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揭示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从“控制者”逐渐过渡为“顾问”的艰难转型。我特别喜欢它在构建家庭价值观体系那一块的论述,它不像其他书那样急于给出“好习惯”的清单,而是引导父母先审视自己,明确自己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从核心价值出发,去设计生活中的每一个互动场景。这种自上而下的逻辑构建,让一切教育行为都有了坚实的根基,不再是零散的、随机的应对。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做笔记,不是记录方法,而是记录我突然产生的一些新的自我认知。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我的教育方式,更是我作为一个人在面对责任和爱时的真实面貌,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完善,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都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没有冗长累赘的理论堆砌,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珍珠,紧凑而有光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心理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很多教育理论听起来玄乎,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具象化成了厨房里的对话,或是周末的一次户外活动中的小插曲。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它没有停留在经典的棉花糖实验上,而是结合了当代电子产品泛滥的现实,给出了操作层面上可行性极高的“渐进式放权”方案,这个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禁止”,而是“给予选择权”,让孩子在有限的范围内体验到自主决定的快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规划能力。我试着在家里应用了其中一个小小的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是消极抵抗,而是开始主动与我商量时间分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真正实现了“与孩子一同成长”,而不是单方面对孩子进行“改造”。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育儿指南,无非是说些“多陪陪孩子”、“多鼓励孩子”之类的空泛之词。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么做有效”。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不失深刻,尤其是在探讨亲子沟通的障碍时,那种直击人心的剖析,让我这个平时自认为很“懂”沟通的父母都感到汗颜。书中有大量的真实案例,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的瞬间,都被作者捕捉得精准无比。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孩子的一些处理方式,不是指责,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但却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去设计最适合他的成长路径。这种给予读者“赋能”而非“指令”的方式,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情绪接纳”的章节,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在耳边轻声提醒你,孩子每一个不成熟的表现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引导我从“纠正行为”转向“理解情绪”,收获太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