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型文体表演(附光盘)/高等学校教材
定价:31.80元
作者:孟昭鑫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40323900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型文体表演/高等学校教材》是令田高等学校体育艺术类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大型文体表演/高等学校教材》在团体操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与时代发展相符、与现代化科技于段柑融合的新的教材内容体系,较详细地介绍了大型文体表演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和特征,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队形与表演动作、舞美、灯光、背景、服装、化妆、道具、音乐设计以及电脑技术在大型文体表演编排中的应用等。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直观教学效果,随书配有多媒体辅学课件,收录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内容的大量素材。
本书可作为我国体育院校岂术类专业(方向)和其他体育类专业选修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教育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材,还可作为文体表演活动从业人员的指导用书。
目录
章 大型文体表演概述
节 大型文体表演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文体表演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第三节 大型文体表演的特征、要素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队形与动作设计
节 大型文体表演的队形
第二节 大型文体表演的动作
第三章 舞台美术设计
节 舞台美术发展简
第二节 现代舞台美术概述
第三节 灯光和背景
第四章 服装、化妆、道具设计
节 服装设计
第二节 化
第三节 道具
第五章 音乐设计
节 大型文体表演音乐慨述
第二节 大型文体表演音乐创作相关知识介绍
第三节 大型文体表演音乐创作
第六章 策划与组织排演
节 策划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建立组织系统与实地考察
第三节 设计表演方案
第四节 组织排演
第七章 电脑技术在大型文体表演编排中的应用
节 大型文体表演电脑艺术设计
第二节 Photoshop在大型文体表演中的应用
第三节 运用Flash技术制作表演队形
第四节 运用3D Studio Max软件制作表演队形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时,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附带的那张光盘,我立刻插入电脑,满怀期待地想看看那些教科书上的理论是如何在光影中鲜活起来的。看完之后,感受只能用“意犹未尽”来形容。光盘中的案例展示,坦白讲,选材上略显保守和陈旧,似乎更多地聚焦于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与当下年轻观众审美趣味有一定代沟的经典表演。这些影像的清晰度和剪辑手法,也透露出一定的年代感,缺乏现代高清制作所特有的那种冲击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最新的舞台技术如何与新兴媒体(比如AR/VR技术在大型演出现场的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近年来国内顶尖团队在跨界合作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教材本身在介绍“舞美设计”这一章节时,提到了大量关于空间调度和视觉错位的概念,但在光盘中,我没能找到足够多的慢镜头回放或者技术解析,让我能清晰地分辨出那些令人惊叹的舞台转换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与其说是“附光盘”,不如说光盘更像是对书本文字的简单佐证,而非一个独立的、能提供实战指导的视觉工具。对于一个需要通过视觉学习来理解复杂空间运动的学习者而言,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打了折扣,它更像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里的“听君一席话”,但“胜读十年书”的影像冲击力却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性毋庸置疑,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展开的,首先是文化背景,接着是策划流程,最后是执行细节。这种“教科书式”的组织方式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是,这种线性叙事结构在处理“大型表演”这种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复杂系统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表演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各个环节——舞美、演员、技术、宣传——之间的“化学反应”和“非线性互动”。这本书似乎将这些元素割裂开来,分别进行剖析,导致读者在脑海中难以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持续运转的表演机器的整体图景。例如,在介绍“演员调度”时,它似乎假设技术部门已经万无一失;而在介绍“技术保障”时,又似乎默认了演员已经完全掌握了所有走位。现实中,任何一次彩排都是对这些假设的不断推翻和修正。我期待的不是这种理想化的分解,而是一种更接近真实工作流的、充满张力和冲突的叙事方式,比如通过一个真实的失败案例或成功案例的深度剖析,来展示不同部门是如何在压力下相互妥协和成就彼此的。现在的阅读感受,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完美的工程设计图,但缺少了施工现场的泥泞和汗水。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背景下,大型文体表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沿思考。毕竟,在这个时代,每一次大型演出都承载着国家形象输出的重任。然而,这本书的理论基础,虽然广博,却似乎更侧重于对历史范式的梳理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对于如何将中国元素用当代国际观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境进行转译,探讨得不够深入。书中关于“符号学在表演中的应用”那一章很有趣,但所引用的案例大多是西方古典叙事结构,鲜有针对跨文化交流中“误读”与“共鸣”的专门探讨。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融合了高科技视觉奇观的同时,如何避免表演流于表面的“炫技”,而真正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应该如何做”的规范层面,而对于“在现实的文化壁垒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这一关键命题,着墨不多。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优秀的奠基之作,但对于想要站在前沿,探讨未来十年大型文体表演发展趋势的实践者而言,这份教材的视野还需要再往外拓展得更广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读起来颇具学术气息,句子结构严谨,用词考究,每一段落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数学推敲。这对于需要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对于我这种偏向实战型学习的人来说,阅读体验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行业内人士交流经验时才会出现的“黑话”或者“套路”,例如关于灯光角度对演员面部情绪捕捉的影响,或者如何巧妙地利用烟雾机和追光灯来营造特定氛围的“秘诀”,但这些在书中都只是一笔带过,用更学术化的语言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教材对“预算控制”这一核心环节的探讨,几乎是蜻蜓点水。大型文体表演,说到底,是一项极其依赖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的活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艺术表达的“高境界”,却很少涉及如何在一个严格的财政框架内实现这些“高境界”。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像是架空在理想国中的艺术殿堂蓝图,美丽而遥远。我更想看到的是那些曾经“寅吃卯粮”的制作人,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奇迹,而不是那种在预算无限充足情况下的完美剧本。
评分这本《大型文体表演(附光盘)/高等学校教材》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简约而不失大气的风格,带着一种对舞台艺术的敬畏感,但说实话,当我真正翻开内页,心里预期和实际内容之间出现了一些小小的落差。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零开始策划一场万人瞩目的盛会,从灯光音响的配置到演员调度的心得体会,甚至是一些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独家秘籍”。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相当扎实,对文体表演的社会功能、历史演变这些宏观层面的分析,确实体现了编写者的深厚学术功底。特别是关于“群体审美心理”的章节,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观众席上那股无形的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的人来说,总觉得少了点“干货”。比如,如何高效地与不同层级的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操作细节,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光盘的内容似乎也更偏向于理论辅助性的影像资料,而非实际操作演示。我甚至在想,是不是面向的读者群体更偏向于理论研究者,而非一线执行导演。总体来说,它是一份极佳的学术参考资料,但若指望它成为你手中那一本能随时翻阅解决实际难题的“操作手册”,可能需要再补充其他更实用的书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