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见病的饮食调理与禁忌
定价:12.00元
作者:邵佩兰,徐明
出版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227044352
字数:
页码:1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常见病的饮食调理与禁忌》写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饮食上的温饱,而是希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膳食,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在饮食中不仅追求味觉的享受,更讲究食物营养的科学性,即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出品味来,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卫生、吃出健康来。因此,食疗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通过食物的合理调整和搭配,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强身健体,还能对某些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目录
一、食疗基础知识
1.食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功用?
2.为什么说合理饮食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根本?
3.保证合理饮食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日常饮食为什么要注意食物的合理配伍?
5.保健护理基本饮食有哪些类型?
6.治疗型饮食有哪些类型?
7.食疗保健原料的四性指什么?
8.常见食物中哪些为寒、热、温、凉、平性食物?
9.食疗保健原料的五味指什么?
10.常见食物中哪些为酸、苦、辛、甘、咸味食物?
11.什么是食物的升降浮沉?
12.为什么说'平衡膳食'是人体健康的源泉?
13.正常人群的体质分为哪几种类型?
14.平和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15.气虚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16.阳虚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17.血虚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18.朋虚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19.痰湿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20.湿热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21.气郁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22.瘀血体质具有哪些特征?
23.特禀体质有哪些特征?
24.什么是过敏体质?
25.不同体质者饮食应注意哪些宜忌?
二、常见病的食疗
26.口腔溃疡有哪些临床表现?
27.这些因素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28.饮食中如何防止口腔溃疡的发生?
29.如何通过食疗防治口腔溃疡?
30.牙周病是如何发生的?
31.诱发牙周病的因素有哪些?
32.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牙周病?
33.如何通过食疗防治牙周病?
34.口臭是如何发生的?
35.诱发单纯性口臭的因素有哪些?
36.口臭患者生活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7.如何通过食疗防治口臭?
38.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食欲不振?
39.食欲不振者饮食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0.如何通过食疗防治食欲不振?
41.诱发感冒的因素有哪些?
42.如何通过饮食强化呼吸系统?
43.饮食生活中如何防止感冒的发生?
44.如何通过食疗防治感冒?
45.流感患者应忌食哪些食品?
46.诱发气喘的因素有哪些?
47.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气喘的发生?
48.如何通过食疗防治气喘?
49.哮喘患者应忌食哪些食品?
50.鼻塞是如何引起的?
51.鼻塞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52.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鼻塞的发生?
53.如何通过食疗防治鼻塞?
54.诱发胃难受的因素有哪些?
55.饮食中如何防止胃难受?
56.如何通过食疗防治胃难受?
57.胃弱有哪些临床表现?
58.胃弱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59.如何通过食疗防治胃弱?
60.诱发便秘的因素有哪些?
61.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便秘?
62.如何通过食疗防治便秘?
63.便秘患者应忌食哪些食品?
64.痔疮分为哪几类?
65.诱发痔疮的因素有哪些?
66.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痔疮的发生?
67.如何通过食疗防治痔疮?
68.痔疮患者应忌食哪些食品?
69.神经衰弱有哪些临床表现?
70.诱发神经衰弱的因素是什么?
71.如何通过饮食调理神经衰弱?
72.如何通过食疗防治神经衰弱?
73.神经衰弱患者应少食哪些食品?
74.诱发酒精中毒的因素有哪些?
75.如何通过食疗防治酒精中毒?
76.诱发失眠的因素有哪些?
77.饮食生活中如何调理失眠?
78.如何通过食疗防治失眠?
79.哪些食品有益于改善失眠?
80.忧郁症和神经机能衰弱症有何差别?
81.诱发忧郁症的因素有哪些?
82.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忧郁症?
83.如何通过食疗防治忧郁症?
84.诱发目眩的因素有哪些?
85.如何防止目眩的发生?
86.如何通过食疗防治目眩?
作者介绍
文摘
l50.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肥胖症防治的重要措施,一是坚持体育锻炼,增加热能消耗,强健体质;二是饮食防治,在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各种营养素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使热能摄入与消耗之间产生负平衡,使体重逐渐下降,终达到标准体重。
①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减少膳食中总热量的摄入,可促进机体贮存的脂肪燃烧,达到的目的。产热营养素主要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类。所以肥胖者的食谱应以低热量、高蛋白质、低糖类为宜。
②保证蛋白质的摄人量肥胖者节食期间,消耗脂肪的同时,机体的功能性组织和储备的蛋白质也会被消耗。蛋白质补充不足,机体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引起虚弱及其他疾病。因此,饮食期间必须增加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饮食中的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要选用含蛋白质高、脂肪低的动物性食品,如瘦肉、兔肉、鱼类、家禽类、海鲜类、乳类、蛋类及豆制品。蛋白质供给量以每日每1千克体重1克为宜。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增强体质,也可增加饱腹感,有利于的坚持。
③限制糖类的摄入量糖类消化吸收较快,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使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而且耐饥饿较差,易诱发食欲。糖类中的蔗糖、果糖等容易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提高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时采用低糖类膳食,每日供给150~250克为宜,但不能少于100克,否则会因体内脂肪过度动员,出现酮症酸中毒。
④供给充足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含热量低,是肥胖者较为理想的食物,尤其是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纤维素,对肥胖者非常有益。适量摄人纤维素,既减少热能又可增加饱腹感,预防便秘的发生。在蔬菜和水果淡季,可多吃些粗粮、豆类以及海洋蔬菜,如海带、海藻等。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大量使用了图表和对比表格,使得信息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推荐 vs. 限制”的食物清单,比冗长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例如,书中对几种常见慢性病相关的饮食误区进行了逐一的澄清和纠正,这些澄清往往是基于最新的营养学研究,但表达方式却极为通俗易懂,没有那种“专家高高在上”的感觉。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根深蒂固的饮食观念,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被悄然修正了。特别是它对“如何阅读食品标签”的详细解读,简直是“购物神器”,让我以后在超市里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它让知识的传递变得高效而愉悦,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养生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明明很注意饮食了,身体还是时常出状况。拿到书之后,我立刻被它清晰的结构和易懂的语言吸引了。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营养学概念。比如,它会详细阐述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这对我这个喜欢尝试新菜谱的人来说太实用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还深入探讨了“什么时候吃”以及“如何搭配”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分享的那些“餐桌小贴士”,比如早上空腹喝水的小窍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进食顺序来帮助消化。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日常饮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有了科学的指导。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又专业的营养师,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提供最实用、最贴心的建议。它真的让我体会到了“病从口入”的反面——“健康也从口入”的真谛。
评分作为一个对健康管理有持续兴趣的人,我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很枯燥,难以坚持。然而,这本新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且接地气。它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那些所谓的“超级食物”上,而是更注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细微的、可持续的调整。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特定营养素时,总是会附带说明如何通过日常食材来获取,并且巧妙地结合了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让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更加完整和可信。书中对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建议划分得非常细致,让我这个常年感觉自己消化不太好的人,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方向。我尝试了书中推荐的几款食谱,它们制作起来并不复杂,但口感和身体的反馈都有明显的改善。这种“学以致用”的体验,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实现了知识到实践的桥梁搭建。
评分我本以为,市面上关于饮食调理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再难有能让我眼前一亮的。然而,这本作品成功地在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营养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有些老派的养生书那样故作高深,也不像某些新潮的健康书那样过于激进。它稳健、可靠,并且充满了人情味。书中对“如何处理外食”这一现代人最大的饮食难题,提供了非常实际的策略,比如如何在餐馆点菜时做出“最优选择”,这对我日常的社交和商务用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打动我的是,它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没有一刀切的理论,而是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这种由内而外的探索过程,比单纯遵循某个固定食谱更有助于长期的健康维护。这本书给予我的,是一种掌控感和对自我健康的自信。
评分我是一个忙碌的上班族,经常因为工作压力而忽视了三餐的规律性,导致肠胃问题时常复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都会要求我做出巨大的生活方式改变,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强迫读者去执行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化”食谱,而是倡导一种“弹性健康管理”。书中很多建议都考虑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比如如何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简单的食材准备,以应对工作日的突发情况。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情绪与饮食”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清楚地指出,压力大时,身体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会增加,并提供了缓解焦虑的食物选择。这种关注心理健康的维度,让这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它不仅仅是本关于“吃”的书,更像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平共处”的生活指南。读完之后,我的焦虑感减轻了许多,因为我知道,即使忙碌,也有简单的方法来关照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