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追尋政治可持續發展之路:中東現代政治與民主化問題研究
定價:168.00元
作者:王泰 陳小遷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97990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70年的時間裏,中東一直是世界的熱點地區。本書以阿拉伯劇變為切入點,在比較政治學的視野下對中東的政治發展特彆是其主義統治模式及民主化轉型進行專題研究。本書首先從曆史的角度審視瞭中東現代政治的構建,並從類型學的角度,對三種統治模式進行瞭分析,即以沙特為代錶的現代君主製、以伊朗為典型的伊斯蘭共和製、以埃及為代錶的世俗共和製。其次,本書對影響中東政治及其民主化的四個結構性要素進行研究,也是本書視角和方法上的創新:伊斯蘭教與政治文化、中東的政治繼承與換代、中東政治參與的擴大、美國的海外促進民主計劃在中東的實施及其後果。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曆史學與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藉鑒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從長時段的角度考察中東現代化進程中政治層麵的運動軌跡,深度剖析政治的曆史根源和民主化的社會動因。書中作者構建瞭中東政治現代化進程的四大闆塊,從政治與文化、公共權力轉換、民眾政治參與以及所謂的“海外民主促進計劃”四個宏觀維度解讀中東伊斯蘭世界政治轉型的前景與睏境,進而揭示當下中東亂象的曆史成因和從“舊製度”到“大革命”的曆史走嚮。
目錄
導 論 阿拉伯世界的“舊製度與大革命”
一 震驚世界的阿拉伯劇變
二 作為“發展的模式”
三 中東政治的轉型維度
四 本書的分析框架和基本內容
章 民族國傢體係的形成與現代政治的構建
一 文明交往視野下中東民族主義的興起
二 中東民族解放運動與民族國傢體係的形成
三 戰後政治道路的選擇與構建
第二章 中東政治的特徵與類型
一 中東現代政治的特徵
二 沙特傳統政治的發展
三 埃及個人官僚政治的發展
四 伊朗神權式政治發展
第三章 伊斯蘭教與主義政治文化
一 統治政治文化的曆史嬗變
二 爭論中的“伊斯蘭與民主”
三 伊斯蘭主義關於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第四章 權力交接與中東的政治繼承換代
一 政治繼承與換代的理論闡釋
二 西亞國傢的政治繼承與換代
三 馬格裏布地區的政治繼承與換代
四 政治繼承視角下的“埃及革命”
第五章 中東的政治參與和民主化問題
一 政治參與基本概況
二 女性及少數族群的政治參與
三 議會、政黨政治與政治參與
第六章 西方“海外民主促進”與政治轉型
一 西方對中東的滲透曆程
二 美國與中東民主轉型
三 歐盟與中東民主轉型
四 西方推動中東民主化的問題與挑戰
第七章 阿拉伯劇變與統治的轉型
一 阿拉伯劇變的原因與特徵
二 社會思潮嬗變與阿拉伯劇變的性質
三 劇變對地緣政治的外溢性效應
結束語 劇變之後,走嚮何方?
一 現實之睏:“到達丹麥”之“路阻且長”
二 政治之道:實現“良治”比追求民主更緊迫
三 經濟之基:告彆貧睏比告彆更重要
四 文化之思:麵嚮未來而不總是迴到過去
五 民族之信:找尋屬於中東自己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介紹
王泰,1972年5月生,教授,曆史學博士,現任內濛古民族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長,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入選內濛古自治區高校屆“青年科技領軍人纔”支持計劃,兼任中國非洲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亞非學會理事、《阿拉伯世界研究》和《中東問題研究》編委。主持、參與和完成國傢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發錶論文論著近百萬字,成果多次獲內濛古自治區和國傢民委錶彰奬勵。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理解全球政治格局的意義也遠超齣瞭中東範疇。作者在分析區域政治的“外溢效應”時,清晰地展示瞭中東地區的內部不穩是如何反噬到全球能源安全、難民流動乃至國際恐怖主義的。這種“蝴蝶效應”的機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真切體會到全球化時代下,任何一個關鍵區域的政治失衡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區域互動與外部依賴”的章節,作者展示瞭區域大國之間的競爭與閤作,如何被外部地緣政治力量巧妙地利用和激化,從而形成瞭一種難以打破的“發展陷阱”。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看到,解決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不僅在於內部的自我調適,更在於如何重塑一個更公平、更穩定的全球互動框架。它強迫我們超越簡單的地緣政治標簽,去理解深層次的結構性睏境。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不是簡單的年代順序羅列,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睏境”展開論述。比如,關於“民族國傢構建的未完成性”這一議題的展開,作者就從殖民遺産、邊界的武斷性以及認同的多元衝突三個層麵進行瞭立體解剖。這種結構清晰地勾勒齣瞭中東地區在邁嚮成熟現代政治過程中必須跨越的幾道“生死關口”。特彆是關於“伊斯蘭政治的世俗化張力”,作者的處理極為審慎和平衡,沒有將宗教力量簡單地妖魔化,也沒有過度浪漫化其變革潛力,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社會經濟結構和權力真空之中進行考察,分析其政治錶達的形式是如何隨時代變化的。這種避免瞭意識形態偏見的客觀性,使得全書的說服力大大增強,對思考未來區域穩定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思維探險。作者對區域內不同國傢間政治文化差異的描繪,精妙得令人拍案叫絕。比如,他對比瞭海灣君主製國傢在財富分配和閤法性構建上的獨特模式,與黎凡特地區那些碎片化、宗派化政治格局的迥異之處,這種橫嚮比較極大地拓展瞭我的理解邊界。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威權主義的適應性”一章印象深刻,作者指齣,中東的威權政體並非一成不變的鐵闆一塊,它們學會瞭如何通過“受控的參與”和“符號化的開放”來消弭潛在的社會不滿,這種對政權生存策略的剖析,極其銳利和現實。這種分析的深度,使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中東政治歸類為“非民主”或“落後”,而是必須承認其復雜演化的內在邏輯。讀完後,我對以往那些將中東問題簡單化的西方理論框架産生瞭強烈的反思,這本書成功地提供瞭一個更具內在解釋力的本土化視角。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中東現代政治脈絡感到睏惑的人量身定做的!初讀之下,我就被作者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摺服。它不像許多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事實,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與驅動力。尤其是在探討“政治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概念時,作者沒有采用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緊密結閤中東地區數十年來的政治實踐,比如,在麵對外部乾預和內部保守勢力夾擊時,那些看似微小的改革努力是如何被環境所消解或扭麯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民主化進程時的那種細緻入微,他不僅僅關注瞭選舉的結果,更深入挖掘瞭製度構建的脆弱性——那些在錶麵上似乎已經確立的民主框架,其根基在多大程度上依然依賴於精英階層的默契或外部力量的支撐。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我對理解中東地區政治的“韌性”與“易碎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遠超瞭我過去閱讀的任何單一視角的論著。
評分從文筆和敘事節奏上來說,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兼具學者嚴謹與散文傢洞察力的寫作者。雖然主題宏大,涉及復雜的政治理論與曆史細節,但作者的遣詞造句卻極具畫麵感,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開羅街頭的喧囂或是利雅得宮廷的沉寂。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討論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案例或人物側寫,這些“點狀”的敘事,如同散落在地圖上的星光,最終匯聚成一幅宏大的中東政治演進圖景。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避免瞭純粹學術著作的枯燥。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份研究報告,更是在跟隨一位見證者,去親曆那些決定現代中東命運的幕後博弈與思想交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