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找理由拒绝孩子
定价:25.00元
作者:晓东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639348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总结了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几乎涵盖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在每一节都提供了相关的实例,让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更为直观地认识问题;同时本书也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科学、可靠的教子应对技巧,可供父母参考、借鉴。
内容提要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的希望。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所以,很多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了孩子身上,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面对孩子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父母如果没有一颗真正关爱他们的心,就很容易感情用事,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过于草率与无知。
目录
作者介绍
晓东,男,38岁,汉族,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北京紫日阳光图书有限公司特约研究员,擅长政论评析文章写作,著有《犹太人塔木德》《穷人为什么穷》《周公解梦全集》等一百余万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积极的生命哲学,它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层面,上升到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它暗示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自己不断完成自我重塑的过程。作者在结尾部分,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总结:我们无法为孩子铺设一条没有荆棘的道路,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优雅地穿越荆棘丛。这种对“能力培养”而非“问题规避”的强调,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鼓吹完美主义,而是颂扬韧性和适应力。我将这本书放在床头柜上,不是因为要经常翻阅其中的具体方法,而是它能时刻提醒我,在日常的忙碌和琐碎中,不要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培养一个内心强大、能够自主面对生活的个体。这本书,与其说是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温柔的“成人礼”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人”身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吸引人,那种色调和字体搭配,一下子就能让人停下脚步。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正为最近和家人的相处方式感到困惑,心里正想着是不是自己太固执了。拿起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里面的文字虽然不是那种大道理连篇的类型,但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那种亲切感和真诚度,让人一下子就被代入了情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话,描述了一个家长在孩子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想法时,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选择,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那种对亲子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温柔的关怀,是任何冷冰冰的理论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流畅,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啃读的深奥著作,而是更贴近生活的叙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日常交流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和误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这类读物太多,难免有夸大其词或者流于表面之嫌。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朴实,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反而用那种大白话,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犯错”时所采取的角度。很多育儿书都把“犯错”描绘成洪水猛兽,让人一听就心惊胆战。但这本书却将每一次“不完美”都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内心的焦虑感。它教会我的是一种更为宽容和接纳的心态,认识到孩子不是需要被塑造的完美雕塑,而是需要被理解和陪伴的个体。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不是压力增加,而是负担减轻。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可以更坦然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小意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是一系列零散却又相互关联的感悟和案例的集合。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的写作手法,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个小标题下承载的内容,都像是一颗精心挑选的珍珠,独立存在时闪闪发光,串联起来又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项链,展现出亲子沟通中复杂而又美丽的全貌。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倾听的艺术”,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我们通常以为自己在听,但实际上只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心理过程。那种深入骨髓的自我剖析,让我不禁汗颜。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和对话,引导你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做”。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任何生硬的说教都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耐心”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美德,而是一系列具体行动的集合。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冲突场景时的描写,简直可以拿去做情景教学的范本。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情绪火山爆发”的处理方法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提供一套“灭火器”公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和动机。他笔下的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官,而是更像是一个“情绪翻译官”,努力去解码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语言。我记得描述了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雷霆的场景,作者没有急着去修复玩具,而是先抱住了孩子,等他的情绪平复后,才一起分析如何处理这个“意外”。这个细节的处理,体现了对孩子内在世界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持续的视角转换,让你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从“我希望你怎样”转变为“你现在需要什么”,这种转变,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陪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