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定价:45.00元
作者:(英)泰萨·巴拉顿,高旭滨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00808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很多母亲早年经历过关系创伤,无意中将这种创伤强加给孩子,让自身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很多成年人内心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幼年时在和母亲的关系中体验到的创伤将会伴随一生,终丧失获取爱和幸福的能力。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是英国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累积的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成果写成,汇集了精神分析、亲附理论和神经生物学对母婴关系研究的主要贡献。书中探讨了婴儿和其父母间关系的创伤,以及创伤产生的原因,旨在帮助母亲和孩子重建和谐的母婴关系,帮助成年人疗愈早期关系创伤,唤醒身体的复原力。
目录
作者简介
推荐序1
推荐序2
推荐序3
译者序
英文版序
导 言
Chapter 1 精神创伤与亲附模式: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代际传递解释
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创伤和亲附模式的代际传递解释
Chapter 2 关系创伤与右脑发育:破坏亲附关系的神经生物学
安全亲附的人际发展神经生物学
关系创伤的亲附神经生物学
解离的发展神经心理学
亲附创伤对右脑发育的持久性影响:情绪处理障碍和病理性解离
Chapter 3 创伤在母婴关系中的循环:婴儿的经历
自我发展与关系过程
案例资料
总结
Chapter 4 婴儿的心身整合与母亲的创伤
早期的心身过程
临床案例
讨论
治疗师的努力
总结
Chapter 5 心理防御导致的母婴关系创伤
情感防卫
案例一
案例二
Chapter 6 婴儿的关系创伤与居无定所:通过一家旅社婴儿诊所团队的调查评估治疗的可能性
居无定所:对婴儿的影响
为父母及婴儿提供的一般性服务
创建婴儿诊所:关注婴儿心理健康
旅社婴儿诊所团队的描述
多学科综合性团队式工作
研究过程
建立团体体验
团体成员形成情感联结
以婴儿为中心的氛围
与母亲失去联结的婴儿
共有的矛盾、分裂以及修复
玛雅,她的母亲和朋友
研究的结果和后的结论
Chapter 7 铁窗后的婴儿:研究监狱中的母婴关系创伤
监狱的环境
新开始项目
团体
案例研究
临床形式:团体要素
讨论:反移情
总结
Chapter 8 对创伤的包容:社区的工作
“确保开端计划”
咨询及团队合作
建立思考的文化
通过包容的转化
维持包容性环境
怀孕:的“容器”
总结
Chapter 9 理解母婴关系的分裂:行为是否比语言更有代表性?
母婴关系的互动
母婴互动评定量表告诉我们什么?
母婴互动和高风险
评估混乱母婴互动关系特征的方法
父母的表现及相关风险
评估母亲行为:成人亲附
从成人亲附表现到母子关系
联结母亲的行为和表现
Chapter 10 临床工作和研究工具:在创伤和紊乱领域中的贡献与分歧
研究工具
临床过程:建构一个精神动力性结构
案例资料
治疗情境中的母婴互动
讨论
研究工具和调查结果有助于临床实践
总结
Chapter 11 成人亲附访谈和关系创伤:父母—婴儿心理疗法中的应用
成人亲附访谈(AAI)
与紊乱型亲附模式的关系
作为评估工具的成人亲附访谈
位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婴幼儿和家庭中心
总结
Chapter 12 在早期关系中评估创伤: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PIRAT)
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解释
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起源与发展
创伤的代际遗传:采用PIRAT进行的个案研究
观察者的反应
PIRAT及危险的识别
Chapter 13 尾声:育儿室中的“幽灵”与“天使”
附录:父婴关系创伤
由父亲的心智状态及与婴儿的互动导致的创伤
由父亲伤害母亲而引发的创伤
通过母亲的心智传递的父婴创伤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推荐序1
推荐序2
推荐序3
译者序
英文版序
导 言
Chapter 1 精神创伤与亲附模式: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代际传递解释
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创伤和亲附模式的代际传递解释
Chapter 2 关系创伤与右脑发育:破坏亲附关系的神经生物学
安全亲附的人际发展神经生物学
关系创伤的亲附神经生物学
解离的发展神经心理学
亲附创伤对右脑发育的持久性影响:情绪处理障碍和病理性解离
Chapter 3 创伤在母婴关系中的循环:婴儿的经历
自我发展与关系过程
案例资料
总结
Chapter 4 婴儿的心身整合与母亲的创伤
早期的心身过程
临床案例
讨论
治疗师的努力
总结
Chapter 5 心理防御导致的母婴关系创伤
情感防卫
案例一
案例二
Chapter 6 婴儿的关系创伤与居无定所:通过一家旅社婴儿诊所团队的调查评估治疗的可能性
居无定所:对婴儿的影响
为父母及婴儿提供的一般性服务
创建婴儿诊所:关注婴儿心理健康
旅社婴儿诊所团队的描述
多学科综合性团队式工作
研究过程
建立团体体验
团体成员形成情感联结
以婴儿为中心的氛围
与母亲失去联结的婴儿
共有的矛盾、分裂以及修复
玛雅,她的母亲和朋友
研究的结果和后的结论
Chapter 7 铁窗后的婴儿:研究监狱中的母婴关系创伤
监狱的环境
新开始项目
团体
案例研究
临床形式:团体要素
讨论:反移情
总结
Chapter 8 对创伤的包容:社区的工作
“确保开端计划”
咨询及团队合作
建立思考的文化
通过包容的转化
维持包容性环境
怀孕:的“容器”
总结
Chapter 9 理解母婴关系的分裂:行为是否比语言更有代表性?
母婴关系的互动
母婴互动评定量表告诉我们什么?
母婴互动和高风险
评估混乱母婴互动关系特征的方法
父母的表现及相关风险
评估母亲行为:成人亲附
从成人亲附表现到母子关系
联结母亲的行为和表现
Chapter 10 临床工作和研究工具:在创伤和紊乱领域中的贡献与分歧
研究工具
临床过程:建构一个精神动力性结构
案例资料
治疗情境中的母婴互动
讨论
研究工具和调查结果有助于临床实践
总结
Chapter 11 成人亲附访谈和关系创伤:父母—婴儿心理疗法中的应用
成人亲附访谈(AAI)
与紊乱型亲附模式的关系
作为评估工具的成人亲附访谈
位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婴幼儿和家庭中心
总结
Chapter 12 在早期关系中评估创伤: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PIRAT)
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解释
父母—婴儿关系测评工具:起源与发展
创伤的代际遗传:采用PIRAT进行的个案研究
观察者的反应
PIRAT及危险的识别
Chapter 13 尾声:育儿室中的“幽灵”与“天使”
附录:父婴关系创伤
由父亲的心智状态及与婴儿的互动导致的创伤
由父亲伤害母亲而引发的创伤
通过母亲的心智传递的父婴创伤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泰萨·巴拉顿(Tessa Baradon)
公共卫生领域的儿童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专家,策划和提供了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父母—婴儿服务,发起和开发了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父母—婴儿关系计划”。她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儿童治疗师和督导,在儿童精神分析和父母—婴儿心理治疗方面著作颇丰,并多次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此外,她还是儿童心理治疗协会和儿童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浏览一个心理学相关的论坛,看到有读者提及这本书,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虽然我目前的生活状态相对稳定,但总是觉得内心深处有一些隐秘的角落,是自己无法完全触及和理解的,而这些角落似乎又与我早年的成长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关于与母亲的关系,我总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有时候感到亲近,有时候又会不自觉地产生疏离感。书名《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让我立刻联想到,或许我所感受到的这些困惑,正是源于某些不曾被察觉的“创伤”。我并非经历过什么极端事件,但有时候,微小的、持续性的不理解和情感上的缺失,也可能在内心留下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去看清这些印记,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去学习如何与之共处,甚至将它们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提供了一盏指引的灯,让我觉得不再孤单,有人能够理解并提供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温暖又治愈的感觉,淡雅的色彩搭配,柔和的光影,让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母爱那种包容而坚韧的力量。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和情感连接的议题,特别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母婴关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标题《母婴关系创伤疗愈》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点。我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封面就能感受到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理解、接纳和重塑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过往的一些情绪和行为模式,或许能从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在平和的道路。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母爱本身的多重面向,它既可以是生命的源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无形的羁绊,甚至创伤。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疗愈方法,能够帮助那些可能经历过母婴关系不完美,但渴望修复和成长的读者。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种相信改变和治愈是可能的希望。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成年后的很多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似乎都深深地烙印着童年的痕迹,尤其是与主要抚养者的关系。我的目光被《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这本书深深吸引,因为它直击了我内心深处最为敏感的话题。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女性,我深知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塑造有多么重要。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生命最初的依恋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不完美,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我们成年后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出来。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科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现象,比如依恋理论、创伤回应模式等等,但又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理解自己、疗愈自己的“地图”,帮助我绘制出自己情感世界的轮廓,并找到修复那些“破碎”部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潜在的盟友,在我自我探索的旅途中给予支持。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这本书时,我第一反应是它很有分量。不是指书的厚度,而是它所承载的意义。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与母亲的连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而这份最初的连接,往往是我们情感世界最深层的基石。即便成长了很多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内心深处,那份最初的母婴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有时依然像一股暗流,影响着我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甚至是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剖析这种“创伤”?是心理上的疏离、情感上的忽视,还是某些更为复杂的互动模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对照自身,产生共鸣,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可能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疗愈方法,不是那些空泛的道理,而是真正能够触及心灵,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健康情感连接的指导。
评分《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这个书名,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很感兴趣,尤其关注人际关系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又影响深远的因素。母婴关系,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核心的关系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也知道,这份关系并非总是完美的,它可能伴随着误解、遗憾,甚至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复杂的情感议题,或许会揭示一些我们潜意识中隐藏的模式,那些让我们在成年后反复陷入相似的情感困境的原因。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新的认知,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和痛苦的过往,并找到一条通往真正内心自由的道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疗愈”,更是关于“重塑”,关于如何在一个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