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
定价:45.00元
作者:汪凤炎,郑红,陈浩彬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31022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系统性。文库参照心理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现实需要,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与实践三个系列。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性。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库撰稿人的选择面向全国,每一本图书都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文库的统稿工作由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负责完成。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前沿性。文库在全国范围选聘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既可以吸收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保证所选内容资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实用性。文库在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实用性。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给出的理论实用,给出的技术可行,给出的方法可操作。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理论性、实用性、资料性、工具性兼备,是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百科全书”。它可以作为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书、工具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自修图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用书;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我们相信,“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对于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士会有所帮助;对于我国的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心理和谐会发挥作用。
目录
章 走进品德心理学
节 品德与品德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品德心理学
第三节 怎样研究品德心理学
第二章 品德的结构
节 品德的结构:已有见解
第二节 品德结构的五因素说:融会中西的一种新见解
第三章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节 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道德内化的机制
第三节 个体品德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影响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 品德发生作用的过程
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认知观
第二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情感观
第三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意志观
第四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习惯观
第五节 品德发生作用的整合观
第五章 培育个体品德的方法
节 通过他育法培育个体的品德
第二节 通过自育法培育个体的品德
第六章 品德测评
节 品德测评的意义、依据与原则
第二节 品德测评的方法
第七章 品行不端的防治
节 有关品行不端的四个问题
第二节 防治品行不端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矫正品行不端的方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识别和改进自己或他人的品德问题。品德,说到底,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心理学上的评估方法,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某些品德特质,比如诚实度、责任感、自律性等等。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问卷、情境模拟,甚至是行为观察,来更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品德状况?更重要的是,如果发现了品德上的不足,比如习惯性撒谎、拖延、缺乏同情心等等,这本书会不会给出一些心理学上的干预和矫正方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或者认知重塑的技巧,帮助人们克服不良的品德倾向,培养更积极、更健康的品德。例如,对于容易冲动、缺乏自控的人,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情绪管理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理智的道德选择?对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问题的人,是否会有关于如何提升社交技能和同理心的指导?开明出版社的品牌,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有保障的,我希望它能真正地帮助读者在品德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和支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拿到这本《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它在解释“为什么”上面能做到多深入。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品德,都停留在“应该怎样”的层面,比如应该诚实,应该善良。但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挖掘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比如,我很好奇,在形成“善良”的品德时,是否存在一种“心理奖励机制”?是不是当我们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大脑会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化学物质,从而促使我们重复这种行为?反之,当我们做出不道德行为时,会不会有相应的负面心理反馈?另外,关于“同理心”,我觉得这是品德形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同理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培养和加强同理心?我甚至在想,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展现出非凡品德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是否与常人有所不同?是否有一些心理特质,是他们区别于普通人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品德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品德背后的心理动力学,揭示那些驱动我们做出道德或不道德选择的内在力量。开明出版社,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一直有不错的口碑,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抱有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能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的书,说是品德心理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对它寄予了挺高的期望。我一直觉得,品德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构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是特别华丽,但透着一种沉稳和学术的气息,让我觉得内容应该会比较扎实。我翻开目录,看到了一些我比较熟悉的心理学概念,比如道德认知、情感调节、人格发展等等,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别想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是如何解释人们形成道德观念的过程,以及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心理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是不是我们从小接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在我们心理深处留下痕迹,然后一点点塑造出我们的品德?而且,我一直对“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一些我们认为非常善良,有些人却会做出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个问题感到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心理学的层面,给出一些解释,比如是不是和他们的早期经历有关,或者和他们大脑的某些机制有关?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而不是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这样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开明出版社的名字,我也比较熟悉,他们出版的书籍,通常都有一定的品质保证,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又增添了几分信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品德培养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最好也能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建议,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评分这本《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正念”和“自我认知”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品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觉察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模式,那么他是否就更容易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如何在心理学层面,培养和提升个体的自我觉察能力。比如,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冥想、正念练习,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关于“动机”,我也很好奇。同样的行为,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动机。比如,一个人帮助他人,可能是出于真心关怀,也可能是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这本书会不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动机对品德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动机?我特别希望它能探讨,那些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的内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源于内在的价值认同,而非外在的评价?开明出版社在心理学科普方面做得一直不错,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有深度又有启发性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品德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智慧,来塑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评分我对这本《心育文库23——品德心理学》的书,最感兴趣的是它能否帮助我理解“群体”和“个体”在品德形成上的互动。很多时候,我们的品德,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与我们互动的人群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群体规范、社会认同、以及模仿效应等因素,是如何塑造个体的品德行为的。比如,在一个充满诚信的群体里,个体是不是更容易保持诚信?反之,在一个充斥着不诚信现象的环境中,个体是否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另外,关于“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我也很感兴趣。在面临艰难的道德选择时,人们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决策模式?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来展现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坚守道德原则,而有些人却会随波逐流。开明出版社的书,通常都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视角,让我不仅能理解品德的心理学原理,还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道德挑战,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感和判断力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