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 作者 | (加)斯坦诺维奇,窦东微,刘肖岑 |
| 定价 | 49.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18724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238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 的第1版出版于1983年,2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10版。《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第10版)》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8版更新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扩展了信度、效度、元分析、取样与分配等问题的讨论。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由于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性,《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也不失为一本精彩有趣的科学哲学类读物。 |
| 作者简介 | |
基思·斯坦诺维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是阅读和推理的心理学机制,迄今已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了7部著作。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斯坦诺维奇教授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 译者: 窦东徽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访问学者。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刘肖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与西蒙弗雷泽大学访问学者、中加学者。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儿童发展与教育、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弗洛伊德问题 在大街上随便拦住100 个人,请他们说出一个健在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的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 Phil)、韦恩· 戴尔〇1(Wayne Dyer)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作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的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会名列榜首,B. F. 斯金纳可能会屈居次席,但得票数会远远落后于弗洛伊德。任何其他心理学家都缺乏足够的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露脸的通俗心理学共同定义了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声名远播,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公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时也造就了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许多刚入门的心理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如果对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中所有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进行一下统计,他们的人数居然没有占到会员总数的10%。在另一个主要的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协会(APS)中,这一比例也绝不会超过 %(Engel, 00 )。有一本受欢迎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Wade& Tavris, 00 ),在其超过 00 多页的篇幅中,只有1 页内容提到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学派,而且这1 页中经常出现的是对其的批判(“大多数弗洛伊德的观点都曾经并且现在依旧被大多数实证取向的心理学家排斥”,p.1 )。 简而言之,现代心理学并没有像媒体和一些人文学科那样被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左右,也没有被其限定。在现代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大量研究主题、数据和理论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在这些研究和理论中占更大比重的则是 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工作:大卫· 胡贝尔(David Hubel)、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罗杰· 斯佩里(Roger Sperry)和托斯腾· 维瑟(Torsten Wiesel)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前负责人理查德· 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的贡献。然而,这些人的名字对公众来说却相当陌生。 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这事儿已经足够糟糕了。更糟的是,弗洛伊德的调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事实上,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例如,弗洛伊德并不采用控制实验,而我们将在第 章讲到,控制实验是现代心理学家“兵器库”中有力的武器。弗洛伊德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或谬误,在第 章中,我们将谈谈这一理念为何是错误的。正如一位心理治疗领域的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弗洛伊德本人是一名科学家,那么他所宣扬的是一门很奇怪的科学……精神分析包含理论和假设,但是缺少实证观测的方法(Engel, 00 ,p.1 )。 后,弗洛伊德的工作中大的问题是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正如我们将在第 章看到的,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必须满足一些标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常常不能满足这些标准(Dufresne, 00 ; Engel, 00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根据他得到的数据(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而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此理论;他专注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构架,但并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总之,人们对于弗洛伊德式的工作太过熟悉,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弗洛伊德问题”:首先,当我们展示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时,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弗洛伊德的工作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其次,我们将讨论一下,在广泛而多样的心理学研究中,哪种特征是为普遍的。有关弗洛伊德工作的那种过时的认识遮蔽了普通大众的双眼,使之无法看到现代心理学所共有的而普遍的特性: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求对行为的理解。 |
我是一个对“速成”和“捷径”深恶痛绝的人,所以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早已对市面上那些宣扬“三分钟学会读心术”、“一句话改变人生”的“心灵鸡汤”类书籍感到厌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毫不留情地戳破了伪心理学的泡沫,让我看到了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利用人们的恐惧、渴望和无知来牟利的。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指出伪心理学的错误,更深层地探讨了为什么伪心理学如此盛行,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免疫系统”,再面对那些花哨的宣传和空洞的承诺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这种“看穿”的能力,让我觉得非常强大,也让我对未来如何筛选和吸收信息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标题党、噱头十足的“心理学”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狠狠地冲刷掉了我脑海中积攒的那些关于心理学的杂乱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恳切、却又不失尖锐的笔触,一步步剥开了伪心理学的虚假外衣,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逻辑漏洞和潜在的危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举例时那种不留情面的剖析,那些曾经让我深信不疑的“大师语录”和“神奇疗法”,在作者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论证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什么是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次对我们认知能力的严峻考验,它迫使我去反思,我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经过了真实的检验,我所相信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这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科学”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也让我对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无论多么晦涩,都应该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解释。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使用那些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模型。相反,作者用一种如同朋友聊天般亲切的语调,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实证”的强调,他通过大量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示了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事物真相的。相比那些“凭感觉”或“靠经验”的所谓心理学,这本书所展现的严谨和求真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让我更加热爱这片探索未知的领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洞察,并非来自于灵光乍现,而是来自于日复一日的耐心观察和严谨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最初拿到这本书,也只是出于好奇。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彻底刷新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在讲解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观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科学方法”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科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有力工具。它给予了我勇气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真理”,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和认知,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事情,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伪心理学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造虚假的希望,从而误导我们。而真正的心理学,则以科学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这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它让我明白了,追求真理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保持警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而这本书,无疑是这场追求真理之旅上的一盏明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