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彆讓抑鬱打敗你
定價:35.0元
作者:張瑞潔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2
ISBN:97875682054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會尋求幸福,隻要有正確的方法,走齣抑鬱並不是難題。
彆讓抑鬱打敗你,彆讓抑鬱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內容提要
本書從抑鬱的成因、抑鬱癥患者的心理特徵、抑鬱癥後果等方麵嚮人們揭示瞭抑鬱的“真麵目”,同時它也為抑鬱癥患者提供瞭趕走抑鬱的方法,包括心態、生活、精神、處事方式等各個方麵,嚮人們提供瞭一個擺脫抑鬱癥的治療體係,讓抑鬱無處可藏。
目錄
作者介紹
張瑞潔, 心理谘詢師,本科文化,長期關注抑鬱癥,並深入研究探討相關議題,諸如:校園青少年常見之精神疾病、抑鬱癥與遺傳之關係、抑鬱癥的心理治療、失眠問題等。
文摘
一、抑鬱癥:人類心靈的感冒
心理學傢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感冒,是人類的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人的身體經常會感冒,同樣,人的心理也經常會患“感冒”,不過是錶現形式不盡相同罷瞭。專傢習慣於把抑鬱癥稱作“人類心靈的感冒”。
大約有12%的人在他們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曾經曆過相當嚴重而需要治療的抑鬱癥,盡管大部分人的抑鬱癥發作後不經治療也能在3~6個月內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人感到抑鬱時可以不用管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瞭大大小小的挫摺和失敗,很多人都會經曆失業、離婚、失去心愛的人或其他種種痛苦。比如,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再也不存在瞭;我們愛的人,再也不能迴到我們身邊瞭。每當這些時刻來臨的時候,我們都會悲傷、痛苦甚至絕望。通常,由這些明確現實事件引起的抑鬱和悲傷,是正常的、短暫的,有的甚至有利於個體的成長。但是,有些人的抑鬱癥並沒有十分明確、閤理的外部誘因;另外一些人,雖然在他們的生活中發生瞭一些負性生活事件,但是,他們的抑鬱癥狀持續得很久,遠遠超齣瞭一般人對這些事件的情緒反應,而且抑鬱癥狀日趨惡化,嚴重地影響瞭工作、生活和學習。如果是這樣,那麼很可能他們已經患上瞭當今世界大心理疾病——抑鬱癥。
抑鬱,英文為depression,中國港、颱地區及大陸部分文獻也翻譯為抑鬱。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抑鬱”都已經存在瞭很多個世紀。在中國古代的中醫文獻中,早就有“鬱癥”這一類彆。但是今天廣義上的“抑鬱癥”其實指的是一大類心理障礙,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包括許多不同的障礙,其中主要有重性抑鬱癥和慢性抑鬱癥,其他還有抑鬱性神經癥、反應性抑鬱癥、産褥期抑鬱癥、季節性抑鬱癥、更年期抑鬱癥,等等。狹義上的抑鬱癥是指重性抑鬱癥。國外的診斷標準已經把抑鬱性神經癥歸於情緒障礙,而在的標準CCMD-2中,仍把抑鬱性神經癥和重性抑鬱癥區彆開來。
如果非要給抑鬱癥下個定義,那麼,可以這麼說,抑鬱癥通常指的是情緒障礙,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綜閤徵。這種障礙可能從情緒的輕度不佳到嚴重的抑鬱,它有彆於正常的情緒低落。對於普通人來說,從其癥狀入手,是認識抑鬱癥的好辦法。
二、抑鬱癥:號心理殺手
抑鬱癥的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患者常有痛苦的內心體驗,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消極、悲傷的人”,自殺率高達12%~14%。在自殺者中,60%左右的人患有抑鬱癥,所以抑鬱癥被稱為“號心理殺手”。
廣州一位曾經發誓要珍惜寶貴的生命,用一切辦法勸阻彆人結束生命的人——陳雲清,後竟然懸梁自盡。陳雲清是《珍惜生命——論中國的自殺問題》的作者。這本洋洋十萬言研究自殺問題的著作,列舉瞭大量中國古代、“”時期和當前形形的自殺事件,分析瞭自殺的類型、性質以及應該采取的態度。他還是我國個防治自殺機構——廣州市“培愛”防治自殺中心的組織者和負責人。
那麼,陳雲清為什麼會走上自盡之路呢?
一位心理專傢說:“求生是人的本性,毀滅自己的生命,不論有多少理由,都是不正常的行為,是精神支柱崩潰的錶現。”
陳雲清是一位研究防治自殺問題的專傢,但他的自殺,並不奇怪,因為他患有抑鬱癥。抑鬱癥是導緻自殺概率高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緒持久地低落,萬念俱灰。病情越重,越不願治療,更不能指望他個人的力量戰勝抑鬱癥,因為它是一種病;我們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並不能避免這一嚴重社會問題的齣現。目前,全世界有2億人患有抑鬱癥,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抑鬱癥常侵襲人纔。美國抑鬱癥問題專傢史培勤說:“這種疾病往往襲擊那些有抱負、有創意、工作認真的人。曆史名人中,如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都患過抑鬱癥。英國王妃戴安娜,一生中患過4次抑鬱癥,多次自殺,心理醫生為她治療瞭2年。”
受煎熬於抑鬱癥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得瞭什麼病。不少的患者,長期“夜不能寐”,或陷入原因不明的突發性睡眠障礙,被誤診為“神經衰弱”而久治不愈;患者存在各種軀體癥狀,服用多種藥物而無效果,卻未想到這是“隱匿性抑鬱癥”。兒童和青少年中,抑鬱癥患者亦為數不少,常錶現為學習睏難、成績不佳和情緒障礙,傢長與教師應對此加以重視。
不要以為抑鬱癥患者必然會錶現齣情緒低沉、抑鬱或外錶特徵明顯,“一看即知”。事實上,許多輕、中度抑鬱癥患者,常常外錶如常,而內心十分痛苦。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抑鬱癥為“黑狗”,他以親身體驗告訴公眾:“要是‘黑狗’開始咬你,韆萬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嚴重的徵象已經持續瞭數周,而且還有自殺念頭的話,那就該趕快去看醫生。”
廣州心理專傢施夢娟說:“凡有悲觀、消沉與自殺意念的人,不要簡單地認為是‘思想問題’,親友及社會都要理解及關心他們,警惕‘抑鬱癥’的可能,及早診治。所幸的是,藥物治療抑鬱癥的效果很好,對絕大部分患者都有療效。”
抑鬱癥會使人覺得疲乏無力、無價值感、無助和絕望,其實,這些癥狀並非由精神刺激所緻。新國際醫學研究錶明:以血清素為主的大腦“生物胺”相對或不足,是導緻抑鬱癥的重要原因,故而積極而有效的抗抑鬱劑治療,會逐漸地使抑鬱癥的患者恢復健康。現代醫治抑鬱癥的藥物,已發展至第4代和第5代,通過3個月治療,約90%以上的患者可獲得良好的療效;當然,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世間隻有愛能治愈心靈的創傷,而寬容和理解,便是愛的橋梁。隻要愛心不死,明天的太陽就永遠不會隕落。
序言
此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引起瞭人們的熱議,這個話題就是“抑鬱”。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同時也産生瞭一個問題:我們麵臨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於是,一部分人在麵對壓力的時候産生瞭心理上的問題。從2003年香港影星張國榮的縱身一躍,到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鬱癥被曝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瞭抑鬱癥患者的行列,讓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心理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抑鬱癥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齣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作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它可以導緻患者喪失工作和學習能力,若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抑鬱癥狀會反復發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殘疾,給傢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另外,抑鬱癥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殺的想法,15%~20%終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所有的自殺者中,60%是抑鬱癥和精神分裂癥造成的。
國際研究錶明,抑鬱癥的發病率為5%~10%。據研究,在人生旅途中,人們至少會患上一次抑鬱癥,但是患上抑鬱癥的多數“身在病中不知病”,隻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美國方麵的有關研究認為,到瞭2020年,抑鬱癥將成為全世界繼心髒病之後使人喪失工作能力的第二大原因。
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抑鬱的情緒正在蔓延呢?
失眠、沮喪、倦怠、哭泣、沒胃口、對未來沒有信心、對生活提不起精神、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在遭到巨大壓力、生活形態的改變後,你是否也常為這樣的情緒感到睏擾呢?
如果有,那麼你應該重視自己的心理瞭。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齣發,從糾正人們對抑鬱癥認識的種種誤區開始,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抑鬱癥,進而從抑鬱癥的常識、調節和治療等角度齣發,盡可能詳盡地使人們瞭解抑鬱癥,幫助人們走齣抑鬱的沼澤、擺脫抑鬱癥的睏擾。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經曆著一段職業生涯的瓶頸期,工作壓力巨大,人際關係也有些緊張,導緻我整個人都變得非常焦慮和易怒。這本書恰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齣現在我眼前。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工作上的難題,但它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瞭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調整認知模式來應對負麵情緒的侵襲。書中關於“思維陷阱”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或者過度概括,將一時的挫摺放大成無法逾越的鴻溝。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教練,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案例,幫助我拆解瞭這些負麵的思維模式,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我開始嘗試在感到沮喪時,主動去尋找積極的證據,或者用更客觀的視角去審視問題。雖然過程有些艱難,需要不斷的練習和反思,但逐漸地,我發現自己應對壓力的能力有所提高,不再那麼容易被負麵情緒牽著鼻子走。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我們擁有改變自己內在狀態的力量,即使外界環境無法立刻改變,我們依然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評分我一直是一個對心理學和自我成長類書籍抱有極大興趣的人,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立刻被它吸引瞭。我一直認為,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它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闡述瞭許多關於情緒和心理健康的深刻見解。書中對於“自我同情”的論述,是我讀過的所有同類書籍中最為動容的部分。我過去總是習慣於嚴苛地評判自己,一旦犯錯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這本書教會我,像對待生病的朋友一樣,溫柔地對待自己,理解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它告訴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些情緒而感到羞恥。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接納的態度去麵對自己的情緒,不再試圖壓抑或逃避,而是去感受它們,理解它們可能傳達的信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內心多瞭一份平和與寬容,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變得更加柔和。
評分我是一名學生,平時學業壓力很大,加上人際交往中的一些睏擾,讓我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瞭這本書。它並沒有給我提供什麼“速成”的解決方案,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我探索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書中關於“自我探索”的章節,對我來說非常有啓發。我過去很少會去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總是在滿足彆人的期待。這本書鼓勵我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發現自己真正喜歡和想要的東西。我開始嘗試寫日記,記錄下每天的心情和想法,也試著去和信任的朋友分享我的睏惑。雖然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我確實感覺到自己變得更加瞭解自己瞭,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你應該做什麼”的道理,而是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它讓我明白,即使在迷茫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關鍵在於如何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生活細節的人,也一直相信身體和心靈是相互影響的。這本書恰好契閤瞭我的這種理念。它沒有直接談論“心理疾病”,而是從更廣泛的健康生活方式入手,探討瞭運動、飲食、睡眠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我非常贊同書中關於“規律作息”的重要性,我知道自己一旦熬夜,第二天就會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這本書用科學的原理進一步佐證瞭這一點,並給齣瞭許多簡單易行的改善建議。我開始更認真地對待我的睡眠質量,也嘗試在天氣好的時候多去戶外走動。令人驚訝的是,僅僅是這些微小的改變,就讓我的整體精神狀態有瞭明顯的提升。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感到疲憊,心情也變得更加明朗。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我們不必等到齣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時纔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簡單而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為自己的情緒打下堅實的基礎。它讓我明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在照顧好自己的心靈。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溫暖而堅定的感覺,仿佛在黑暗中點亮瞭一盞小小的燈。我是在一個情緒特彆低落的時期偶然翻到它的,當時的我,感覺自己被一層厚重的陰影籠罩,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開始質疑存在的意義。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那種“豁然開朗”的奇跡,但它卻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一點一點地引導我認識自己身體和心靈發齣的信號。它沒有用那些空洞的勵誌口號來敷衍我,而是通過一些我能理解的語言,闡述瞭情緒波動的根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至關重要的生活習慣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微小勝利”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進步,比如堅持每天早起十分鍾,或者嘗試做一道新菜,都能成為對抗負麵情緒的有力武器。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戰勝”抑鬱,而是教我如何“理解”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並且在相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它讓我明白,情緒低落並非是軟弱的錶現,而是身體在嚮我發齣需要關懷的信號。讀完之後,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立刻就痊愈瞭,但我的心態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我開始願意去嘗試書中所描述的一些方法,並且感受到瞭一些積極的迴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