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存续问题研究/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
定价:60.00元
作者:杨占武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4425326
字数:
页码:2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存续问题研究/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以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何以存续为题,从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的视角,探求其存续至今的动因。经过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1)美国大学数量众多的员和巨额的资金投入已成为美国大学体育的重要特征。为反对职业化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通过对员学业标准和资助资格等一系列问题的立法,坚守其业余主义原则。(2)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存续得益于美国大学自主治理的传统。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治理结构保证宪章和规则的演进充分代表会员院校和联盟的利益。(3)业余主义的大学竞技运动即符合会员院校和联盟的需要,也符合绝大多数员的需要,更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市场。业余主义也是美国院校面对财务问题和客观现实的理性选择。(4)业余主义有效地保护了美国大学体育的竞赛市场份额和对员的买方垄断,促进了后备人才的培养。
目录
绪言
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述评
1.3 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计划与篇章结构
第二章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现状及其历史传统
2.1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现状
2.2 业余主义的历史传统
2.3 美国大学体育对业余主义的继承
2.4 美国大学体育对业余主义的坚守
第三章 美国大学体育的自主治理传统及情境分析
3.1 美国大学体育的自主治理传统
3.2 美国大学体育的情境分析
3.3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治理结构及其制度语法
第四章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激励结构
4.1 会员院校的激励结构
4.2 员的激励结构
4.3 教练等工作人员的激励结构
4.4 业余主义的财务及客观现实因素
第五章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存续的制度保障
5.1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5.2 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与有效监督
5.3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市场与后备人才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本研究基本观点
6.2 研究结论
6.3 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的启示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业余主义历史沿革
附录B: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治理结构图
附录C: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一级会员院校治理结构图
附录D: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希奥多·罗斯福奖获奖名单
附录E:华莱士·兰佛讲座和访谈纪要
附录F:美国员访谈备忘录
附录G:英语名词译名注录
致谢
后记
作者介绍
杨占武(1968—),199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系,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竞五司、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工作。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6年在北京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先后发表《运动队管理的信任理论视角》《美国大学体育核心理念初探》等多篇学术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的蓝色基调,搭配上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学术的感觉。我一直对体育产业,特别是美国大学体育这一块很感兴趣,总觉得里面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和问题。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核心的议题——“业余主义”在美国大学体育中的“存续问题”。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业余和职业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在体育这样高度商业化的领域,在美国大学这种融合了教育和竞技的独特环境中,肯定会衍生出不少复杂的现象。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是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商业化对业余主义的冲击?还是会深入到社会学层面,分析业余主义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其对学生运动员身心发展和学业成就的影响?书名中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更是点睛之笔,这预示着作者并非仅仅是陈述现象,而是要提出一套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可能还会探讨未来可能的解决路径。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比如学生运动员、教练、学校管理层、体育联盟、商业赞助商,甚至是球迷,他们是如何在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中相互博弈,从而影响着业余主义的边界和生存状态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复杂的理论概念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我想一定会是一次非常令人受益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大气,书名也足够吸引人,特别是“业余主义存续问题”这个话题,让我立刻联想到美国大学体育背后那些关于梦想、付出与回报的讨论。我一直觉得,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美国大学体育更是将教育、社交、商业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独特产物。书名中“存续”二字,就好像在抛出一个问题:在高度商业化和竞技化的今天,那个曾经纯粹的“业余主义”精神,究竟还有多少生命力?它是否正在被悄然侵蚀,或者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而“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这说明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其内在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机制。我很好奇,在大学体育这个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中心”?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如何通过“自主治理”来塑造“业余主义”的边界?例如,校方、体育联盟、学生运动员、教练、赞助商,甚至家长,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又如何共同影响着业余主义的“存续”?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分析,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我相信一定能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这是一本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学术深度和研究潜力的著作。我一直对美国大学体育体系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很多学生运动员在付出巨大努力后,其获得的“报酬”形式和内容,与职业运动员有着天壤之别?而“业余主义”这个概念,在美国大学体育语境下,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维护教育初心的一种理想,还是被商业化浪潮冲击得体无完肤的旧日黄花?书名中的“存续问题”直接点出了作者关注的核心,即业余主义的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和讨论空间。而“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现象的描述性研究,更是一本运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学术著作。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多个“中心”,比如学校管理层、体育部门、学生运动员群体、甚至校友和商业利益体等,来审视业余主义的形成、演变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权力分散,协调复杂,而自主治理又暗示着一种内生的动力和运作机制。在这种视角下,业余主义的“存续”可能并非由单一力量决定,而是多个中心互动博弈的结果。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理论概念,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美国大学体育的现实场景,我相信一定能够引发读者对体育、教育、商业以及社会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尽管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但对于“美国大学体育业余主义存续问题”这样具体而深刻的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书名中的“存续”二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事物现状的审视和对未来走向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现象,更是在质疑和追问,这个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已经摇摇欲坠的概念,是否还能在美国大学体育的土壤里继续生长?而“业余主义”这个概念,在中国体育语境下,往往和“非职业”、“爱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我想在探讨美国大学体育时,它可能承载着更为复杂的含义,或许包含了学术追求、校园文化、人格塑造等多元的价值。再加上“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这无疑将这本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我个人对治理理论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如何协调不同中心的利益,实现自主运作,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这本书会不会就此展开,分析在分散的权力结构下,业余主义的边界是如何被协商、被挑战、被重塑的?比如,学生运动员的权利、奖学金的发放、比赛的商业化运作,这些都可能涉及到多个治理中心,而这些决策最终又会如何影响业余主义的本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见解,或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在美国大学体育中被长期讨论,却又似乎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讨的深度。我一直对美国大学体育这个独特的体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其中“业余主义”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挑战。书名中的“存续问题”直接点明了作者的研究核心,它不仅仅是描述“业余主义”的存在,更是在追问它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已经被新的现实所重塑甚至取代。这种追问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因为它触及了体育、教育、商业和社会价值观的交叉点。而“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视角”,则为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我推测,作者很可能会从多个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中心”出发,来分析“业余主义”的演变。这些中心可能包括学生运动员、学校管理者、体育组织、商业赞助商、以及社会大众等等。通过“自主治理”的理论框架,这本书大概会探讨这些中心是如何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协商、博弈和互动,来共同影响和决定“业余主义”的边界和生命力的。这无疑会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深入思考的著作,能够为理解美国大学体育的复杂生态提供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