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
定价:36.00元
售价:23.0元,便宜13.0元,折扣63
作者:童辰,汪华,李智萍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210064831
字数: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诗经》与《荷马史诗》这两部东西方作品进行一些全方位的比较,对于高校人文教学而言,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显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拟通过对《诗经》、《荷马史诗》以及后世对两部作品的研究著作的搜集、整理与考证,比较出两部作品在成书过程、作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诸方面的异同,探索两个民族在其经典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和民族心理,以及形成这种社会面貌和民族心理的社会历史原因。
目录
作者介绍
童辰,男,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员,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迄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教材及专著七部。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三项,代表作有《江西古代佛教文化概说》《理学与中国佛教》《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雏形》《文学欣赏的心理结构分析》《文学的宗教拯救及其限度:90年代神性写作向度现象分析》《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关系》《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审视》《大学语文》《信息检索与利用》《中国佛教与江西的历史渊源》等。
汪华,女,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英国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英语语言学及西方文化学方面的研究,迄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主要代表作有《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浅谈文化词语的直译与意译》《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和英民族的分析性思维在汉英语言中的表现》《诗体剧(阿塔兰塔在卡吕冬)的悲剧性的研究》《大学英语大班精读课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结构优化》《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校译是确保译文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试析语篇衔接手段在工作报告翻译中的应用》《大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模式研究》等。
李智萍,女,1963年出生,祖籍山东泰安,中央音乐学院教育专业毕业,长期从事艺术与理论研究,现任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致力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迄今为止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1部。完成省部级、厅级科研课题6项,代表作有《音乐传统与人文精神》《大学公共艺术教材现状与发展分析》《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研究》《歌曲作品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当前我国数字音乐出版线装》等。
文摘
《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
在部落中不畏权贵;他富于正义感,爱好荣誉,忠于朋友,任性执拗,性如烈火。他不是古代英雄概念的化身,而是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英雄人物。
赫克托耳是集体主义英雄的典型。他对自己的国家怀有深刻的感情,对集体的利益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尽管他预感到自己的祖国特洛伊终将沦陷,自己会战死在战场上对手阿喀琉斯的剑下,自己的妻儿将会沦为奴隶,但为了整个部族的利益,为了全城人的生死存亡,他仍然依然出战,不畏牺牲,直至战死。他的死,何其悲壮惨烈,连宙斯都感到难过!在《荷马史诗》中的所有英雄人物中,他是一个极具悲剧意义的英雄。
俄底修斯是史诗中的一个特殊的英雄,他是一位智者,其主要特征是其机智和刚毅。在海上十年的漂泊生涯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他足智多谋,敢于斗争,对自己的故乡和部族怀有深刻的感情。在俄底修斯的身上,除了具有氏族社会贵族英雄的特征外,也表现出早期奴隶主疑心重、为人狡、心胸狭窄、凶狠残酷、私有意识明显的特征。
史诗还描写了其他众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如刚愎自用的阿伽门农、敢于同神作战的狄俄墨得斯(Diomedes)、英勇无敌的埃阿斯(Ajax)、勇气过人的帕特洛克罗斯(Patoroklos)、德高望重的涅斯托耳(Nestor)等。
第四,《荷马史诗》还展现了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由于荷马描绘的是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所以神话成为史诗的重要内容,如奥林匹亚山(Olympus)i的众神由于金苹果之争。
……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这一点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实属难得。作者们似乎深知,即便研究对象是古代文献,其表达也应当是充满生命力的。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处理那些高度程式化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文学敏感度。他们没有陷入枯燥的语源学或仅停留在翻译层面,而是不断地追问:“这种重复的句式,在当时听众的耳中,会激起何种共鸣?”“这种对偶的结构,如何强化了情感的张力?”书中对诗歌韵律与节奏的分析,常常借助现代音乐理论的视角进行比拟,使得那些古老的吟唱仿佛重新回到了吟游诗人的口中,充满了现场感。对于那些非专业读者,但对古代诗歌美学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入门读物,因为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将晦涩的比较研究变得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到下一页,看看作者又要揭示出何种隐藏的关联。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就让人心生敬畏。它并非那种人云亦云的“文化对比”,而是真正做到了“研究”。作者们似乎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打磨上。比如,他们对《诗经》中诸如“黍稷”、“觱发”等特定词汇的考据,与对荷马史诗中“青铜时代”、“宙斯之言”的语境还原,都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书中呈现的观点是如此的扎实,每一步论证都有坚实的文本作为支撑,仿佛是一场严密的法庭辩论,不容许任何情感化的臆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对诗歌内容影响的分析深感共鸣,探讨了贵族阶层在两部作品中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代码来维护其权力结构,这让原本看似遥远的古代文本,突然拥有了可供现代人洞察社会运作规律的工具性价值。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上古文学如何承载早期人类社会心理模式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集。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若干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我们习惯于将《诗经》视为抒情、哀婉的源头,将荷马史诗视为英雄叙事和冒险的典范,但本书巧妙地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它展示了在《诗经》的“小雅”中,同样存在着对世事不公的愤懑与对个体命运的无力感,其强度丝毫不逊于奥德修斯在海上的漂泊。而荷马史诗中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家庭温情的瞬间捕捉,也被挖掘出与周代贵族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在对立中寻找同一性”的哲学思辨,是本书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悲悯的姿态,去审视人类在文明初期所共同面对的那些永恒的困境——爱与失落,秩序与混乱,生与死。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心灵对话。
评分这部宏大的比较文学著作,如同一座精心构建的桥梁,横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与西方文明的史诗起点。阅读它,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作者们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惊人的跨文化驾驭能力。他们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对译或并列展示,而是深入挖掘了《诗经》中那种质朴、礼乐交融的社会图景,与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命运抗争的主题之间,那些幽微而深刻的联系与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礼”与“秩序”在《诗经》中的体现,以及“神谕”与“个人意志”在荷马世界中的冲突与平衡所进行的细致剖析。书中对特定意象,比如《诗经》中反复出现的“风”与“雅”的象征意义,以及荷马史诗中对海洋、战争的描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让人仿佛置身于周代的宗庙祭祀和特洛伊的城墙之下,真切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构建其初始精神世界时所采用的叙事母题与情感基调的差异和共鸣。这绝非轻松的阅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籍基础和西方古典文学的视野,但其回报是丰厚的,它重塑了我们对“经典”的认知框架。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作品的价值,那或许是“边界的消解”。童、汪、李三位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文学高峰的精微解剖,有效地模糊了东西方古典文学的传统分野。他们没有被既有的研究范式所束缚,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例如,书中对“叙事声音”的研究,展示了《诗经》中个体情感表达的直接性与荷马史诗中叙述者的高高在上之间,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不同历史阶段对“主体性”理解的侧重不同。这种跨越文明界限的洞察力,使得我们对人类早期的集体意识和个体觉醒的过程有了更细致、更少偏见的理解。阅读此书,如同站在一个巨大的天文台,既能看清近在咫尺的星辰细节,又能领略到宇宙的宏大结构。它不仅是对《诗经》和荷马史诗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文明早期精神探索的深刻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