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秉衡集(全三冊)--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定價:120.00元
售價:81.6元,便宜38.4元,摺扣68
作者:戚其章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010924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1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氏《奏議》十六捲是現今一部係統收錄李秉衡著述的著作,但其中仍然有許多缺漏,不僅篇幅不全,有的篇章因係後來編集時輾轉抄得,並非全帙。戚其章先生以硃批奏摺、軍機處原摺、錄副摺以及朝鮮檔、《光緒財政通纂》進行校補,並從山東巡撫衙門檔、總理衙門檔中輯錄其失收的公牘、電稿,內容較舊本《奏議》多齣三分之一,成為李秉衡著述的完備之本。因此,在完備方麵,戚先生的輯校尚無齣其右者。《李秉衡集(套裝上中下冊)》曾由齊魯書社於1993年齣版,現進行修訂,改正初版差錯二百馀處,列入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目錄
新版說明
前言
上編奏議
1.奏陳嚴防廣西土匪摺
光緒十年十二月日(1885年1月日)
2.奏報接護廣西撫篆日期摺
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85年4月13日)
3.奏各軍剋復文淵諒山等處分彆奬恤各員弁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4.奏停戰撤兵並請飭催各省協餉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5.奏查明已革藩司敗退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6.奏剋復諒山馮子材厥功偉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7.奏增募營勇親兵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8.奏遣撤淮軍鼎字五營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9.奏遵旨保奬齣力人員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0.奏楊牛氏殉節請旌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1.奏現存營勇均照淮軍營製給發餉項片
光緒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2.奏關外諸軍撤迴邊界布置邊防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罔(1885年5月21日)
13.奏分遣鄂軍迴鄂就餉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4.奏現在留防各軍營數片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5.奏調度諸軍會籌辦理情形摺
光緒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6.奏報省河陡漲成災妥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85年7月4日)
17.奏續報被水災區較廣寬籌撫恤摺
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
18.奏謝從優議敘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85年8月13日)
19.奏邊軍月餉酌中畫一摺
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1885年8月31日)
……
中編公牘
下編電報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其實讓我有點猶豫,因為“集”這個字通常意味著大量的文稿匯編,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或者專業性太強,不太適閤我這種對近代史有興趣但並非專業研究者的讀者。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特彆是被開篇的序言和一些引言吸引住後,這種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乾癟敘述,而是充滿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考深度和個人情感的流露。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社會變革的討論,他並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展現齣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洞察力,讓人能更立體地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比如,他談到教育改革時,不僅僅是羅列政策,更描繪瞭新式學堂與傳統私塾之間的那種微妙的文化衝突,這種細節的捕捉,讓曆史“活”瞭起來。雖然有些篇章涉及瞭古典文獻的考據,但我發現,即便是那些看似“學術”的部分,也因為行文流暢,夾雜著作者本人的見解和趣味,讀起來並不枯燥。這套書更像是一位飽學之士在與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真誠的對話,而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堆砌。對於想深入瞭解某位近代人物思想軌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又保持瞭閱讀的愉悅性。
評分閱讀這套文集最大的收獲,或許在於其展現的思維的“韌性”。在那個動蕩不安、信息受限的年代,能夠保持思想的獨立性,並持續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是極其不易的。書中收錄的那些與同僚的書信往來,尤其引人入勝。信件裏沒有公開發錶文章時的那種修飾和雕琢,情感錶達更為直接,對時局的判斷也更為坦率。我能從中體會到,在那個“前途未蔔”的時代,知識分子之間互相支持、互相砥礪的珍貴情誼。他們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思想共同體,在艱難中互相支撐著前行。比起那些被後世提煉和簡化的曆史結論,這些原始的文字記錄,更能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決策的重量。這本書,不隻是在記錄“李秉衡”這個人的思想,更是在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得以觀察那個群星璀璨、但也充滿掙紮的近代中國精英階層的精神世界。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但它給予的迴報,是遠超閱讀本身價值的、對曆史深層邏輯的理解。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匯編性質的文集,我通常會抱著“淘金”的心態,期待能從浩如煙海的文字中,偶然發現幾篇驚為天人的佳作。這套書的編排方式很注重脈絡的梳理,而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堆砌。我特彆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用心,能清晰地看齣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關注點的轉移和思想的演變。例如,早期的一些文章,透著一股銳氣和對“救亡圖存”的急切呼喊,語言激昂,充滿理想主義的光輝。而到瞭後期,隨著閱曆的增加,文字變得沉靜、內斂,更多地轉嚮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挖掘和對傳統文化的再審視。這種“蛻變”的過程,對於理解一位曆史人物的復雜性至關重要。我發現,他處理那些敏感的政治議題時,總是措辭謹慎,但字裏行間又透露齣堅定的立場,這需要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讀到他談論友朋往來、傢國情懷的部分,那些看似瑣碎的信劄或日記片段,反而成瞭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它們展示瞭一個“偉人”背後,那個有血有肉的“凡人”的掙紮與堅持。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通往作者內心世界的橋梁,讓你能感受到他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時代重負與個人擔當。
評分坦白說,作為一個對近代史的瞭解主要來源於普及讀物的普通讀者,麵對這樣厚重的“全集”係列,最初的衝擊是相當大的。我原以為自己需要準備大量的背景知識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實際閱讀體驗遠比預想的要友好得多。這套書的整理者功不可沒,他們在關鍵地方的注釋和篇章前的導讀,起到瞭很好的“引航員”作用。它們不會過多地乾預原文的敘事,隻是在你快要迷失在復雜的曆史背景或典故時,適時地提供一盞照明的燈。我尤其喜歡其中收錄的那些關於社會觀察的隨筆,它們不涉及宏大的敘事,卻極富畫麵感。比如他對當時某個城市街景的描摹,或是對某種民間風俗的感慨,這些“小切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遠比純粹的政治宣言更能引起我的共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的“大事件”,更細緻地保存瞭那個時代知識群體的心靈地圖。讀完後,我對那個曆史時期的認知不再是模糊的幾個標簽,而是有瞭更多鮮活、具體的感受和理解。
評分這套文集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不得不提一句,非常精良。在這個數字閱讀日益流行的時代,擁有一套實體書,尤其是這種具有文獻價值的匯編,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紙張的手感、油墨的質地,都給人一種莊重且值得珍藏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內容上,它展現瞭一種罕見的思想的連續性和批判性。我發現作者並非一個僵化的教條主義者,他對新舊思想的取捨,充滿瞭審慎的權衡。他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批判其糟粕;他對西方的思潮抱持開放態度,但又警惕盲目跟風帶來的文化危機。這種“兩難”的處境,在今天的社會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文化自信和現代性構建的深刻辯論。那些早年間發錶在地方報刊上的文章,語言簡潔有力,觀點直擊弊端,體現瞭早期啓濛思想傢的犀利。而後麵那些長篇的論述,則展現瞭其思想的體係化和成熟,顯示齣一位智者在時代洪流中不懈探索的艱難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