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 李建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 李建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盛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文化
  • 发展
  • 报告
  • 北京蓝皮书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区域研究
  • 首都发展
  • 李建盛
  • 2017-201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560
商品编码:297342859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

定价:89.00元

作者:李建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20124560

字数:383000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以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文化中心核心职能为背景,以2017年首都文化年度发展为重点,以2017年为前瞻,围绕2017年首都文化发展动态与现状等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建设新进展和新动态、城市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等内容,对北京文化发展做出具有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的梳理、分析和预测,科学有效地发挥年度文化发展的咨询和前瞻性预测作用,服务于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为首都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卷蓝皮书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总结2017年北京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经验,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本课题对于推动首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咨询参考价值。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视野中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李建盛】/001

  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002

  二 2017年北京文化发展现状与动态/007

  三 2017年北京城市竞争力和文化实力国际比较分析/018

  四 问题与建议/028

Ⅱ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

2 2017年北京文化建设新进展【张 凯】/035

3 新城市总体规划视域中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王林生】/054

4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背景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梅 松 廖 旻】/067

5 基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北京城市创新发展报告【陈红玉】/085

6 2017年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及对策【安 静 马柳婷】/096

Ⅲ 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 2017年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分析报告【王淑娇】/115

8 2017年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陈 镭】/128

9 2017年北京全民阅读与阅读空间发展状况【郑以然】/140

10 2017年北京民营书店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杨 扬 张学骞】/151

11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王文超】/164

Ⅳ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

12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研究【廖 旻 周 峥 叶亮清】/176

1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研究

  ——基于波士顿矩阵方法的分析【孔少华】/189

14 2017年北京文化财政金融创新进展、问题与对策【何 群 颜培璇 周庆宇】/198

15 2017年“旅游 ”融合创新中的北京旅游发展报告【荆艳峰 陆跃祥 刘 敏 张 瑜】/211

16 2017年首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张 锐 许 妍】/227

17 2017年北京艺术电商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郭金良】/242

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交流传播

18 2017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晏 晨】/252

19 2017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黄仲山】/266

20 2017年北京文化传播分析报告【景俊美 李明璇】/284

21 2017年城市公共外交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深入发展【张 丽】/298

22 首都文化传媒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张 力】/309

23 2017年北京文化发展纪事/319

24 后记/337

Abstract/338

Contents/340

作者介绍


李建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首都网络文化中心主任,北京市文艺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文化理论、首都文化发展战略和文艺理论研究。

文摘


序言



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 作者: 李建盛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导言 2017年至2018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与文化勃兴。在这一时期,北京的文化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应对着诸多挑战。本报告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北京文化生态,从多个维度考察了其演变轨迹、核心特征、重要议题及未来走向。它旨在为理解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双重身份,提供一份系统、全面且具前瞻性的考察报告。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文化政策的宏观审视 2017-2018年,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北京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政策和战略被提出并实施,对北京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传承与创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家文化战略与北京的定位: 报告深入分析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首都北京的落地情况。北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城市服务管理示范区。这种多重定位对北京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详细梳理了2017-2018年间北京市出台的各项文化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化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理念、执行力度及实际成效,都在本章中得到审视。例如,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引导北京文化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城市发展理念与文化协同: 报告探讨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大决策如何与文化发展相互作用。城市更新、功能优化过程中,如何保留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中融入文化元素,是本章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老旧厂房的改造如何成为新的文化创意空间,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如何孕育新的文化发展极。 第二章:文化产业的脉动与创新 文化产业作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2018年间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深刻的变革。本章聚焦于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构性特征、创新驱动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产业结构与增长引擎: 深入分析了北京文化产业的构成,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广告会展、动漫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细分领域。报告考察了各细分行业的增长态势、贡献率以及相互间的关联性。特别关注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如在线教育、数字出版、流媒体服务等,它们如何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创新驱动与业态升级: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章详细阐述了北京在文化科技融合、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例如,VR/AR在文化内容创作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如何重塑文化消费体验。 北京文化品牌的塑造与国际化: 报告关注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品牌形象建设。从“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等品牌活动,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北京如何通过这些载体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探讨了北京文化产品“走出去”的策略与成效。 挑战与机遇: 尽管发展迅速,北京文化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引进与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加剧、文化消费升级的适应性等。本章对这些挑战进行了客观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与普惠 公共文化服务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2017-2018年,北京在构建更加均衡、可及、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体系建设与资源配置: 报告分析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室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数量、服务能力及利用率。重点关注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服务均等化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 服务内容与创新模式: 深入考察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讲座、展览、演出、培训)、阅读推广活动、艺术普及活动等。报告还关注了新型服务模式的出现,如“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数字资源、在线课程、虚拟展览等,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 市民参与与满意度: 市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衡量服务成效的关键。本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评估了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使用习惯及满意度。同时,也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培育社区文化特色。 面临的瓶颈与改进方向: 尽管成效斐然,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内容同质化、专业人才缺乏、经费保障不足等。报告对这些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四章: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 北京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2017-2018年,北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方面持续发力。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 报告详细梳理了北京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名人故居、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重点关注了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实践。例如,对胡同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对古建的“最小干预”原则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 深入探讨了北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相声、传统工艺(景泰蓝、雕漆)、民俗活动等。报告关注了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培养、技艺传承、展示展演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例如,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保护与活化相辅相成。本章重点考察了北京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文博融合。例如,将古建庭院改造为文化体验空间,将博物馆打造成集展览、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并非易事,面临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公众认知、商业开发与保护平衡等诸多挑战。报告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路径,如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及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 第五章:文化创新与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 青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2017-2018年,北京的文化创新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网络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青年文化消费的新特征: 报告分析了青年群体在音乐、影视、游戏、社交媒体、网络文学等领域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受度高,对个性化、圈层化、互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强烈需求。 青年文化创新创业生态: 重点关注了北京为青年文化创新创业提供的平台和支持。包括文化创意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大赛、融资对接等。报告考察了青年在动漫、短视频、独立音乐、潮流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以及他们在数字内容创作、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展现出的活力。 跨界融合与文化潮流: 青年文化往往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将不同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文化潮流。本章分析了例如国潮、二次元文化、电竞文化等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并对北京的文化生态产生影响。 数字时代下的青年文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报告探讨了青年如何利用数字平台表达自我、交流思想、参与文化创作和传播,以及数字平台如何成为青年文化聚集和扩散的场所。 第六章:北京文化的影响力与面临的挑战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文化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国内,也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国内文化影响力: 报告分析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对全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包括其在文化政策制定、文化人才聚集、文化交流合作、文化思想传播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国际文化传播能力: 考察了北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其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分析了北京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以及与世界其他文化中心的交流与竞争。 文化融合与同质化风险: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融合是必然趋势。报告探讨了北京在吸收外来文化、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特色,避免文化同质化。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张力: 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传承和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发展中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北京面临的长期挑战。 文化治理的创新与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发展态势,如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的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服务和引导能力,是本章关注的另一重要议题。 结论与展望 2017-2018年,北京的文化发展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参与下,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取得积极成效,青年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北京的文化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关注并解决在产业升级、服务均等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文化治理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展望未来,北京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强大现代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文化发展之路必将更加精彩。本报告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北京文化发展的深入剖析,为相关决策者、研究者、从业者以及广大市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擘画北京更加美好的文化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北京这个城市有着一种近乎迷恋的感情,特别是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气息相结合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动态,而《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这样的报告,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精细描绘城市“灵魂”的地图。它不只是冰冷的数据堆砌,更是对一个时代北京文化发展的梳理和总结。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2017-2018年这个特定时期,北京的文化创新是如何萌芽、成长,并产生影响的。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北京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又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亮点?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这座城市是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努力守护和发扬其独特的文化个性的,并且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就如同在解读一部活着的史书。北京,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都城,它的文化肌理更是复杂而迷人。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反映城市精神气质的“软实力”发展轨迹非常感兴趣。《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北京在2017年至2018年间,在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社会风貌等方面所发生的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我非常好奇,在这个时间段内,北京的文化创新活力如何体现?是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还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独立书店、咖啡馆、创意园区,它们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微观”的文化现象,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城市发展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希望能通过阅读它,对北京的文化生态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不仅仅是那些宏大叙事,更能捕捉到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和呼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深蓝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北京蓝皮书”几个字,以及那似乎承载了无数故事的故宫角楼剪影,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中国的首都,更是一个融合了古老传统与现代活力的巨大舞台。拿到这本《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是一次深入触摸北京肌理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者,缓缓讲述这座城市在过去两年间的点滴变化,从那些宏大的政策方针,到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文化脉动。我好奇它会如何梳理出2017到2018年间,北京在文化领域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成就。是因为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根深蒂固的喜爱,所以对任何能够帮助我更深层次理解它的读物都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北京文化内心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它,去感受北京正在发生的、以及正在孕育的一切。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职业上的好奇心,我是一名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者,而北京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容易被那些表面的、喧嚣的新闻所吸引,而对于一个城市真正的文化发展脉络,却常常感到模糊不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份“蓝皮书”,能够获得一份系统、客观的分析,了解北京在特定时期内,其文化产业的构成、创新驱动力、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例如,在这个两年期间,北京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举措?在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这些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问题。作为一名研究者,我需要的是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深刻的洞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赞美或批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北京文化发展的逻辑。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的读物,而《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北京的文化发展状况,往往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我特别关注的是,在2017-2018年这段时间内,北京在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市场活力以及社会参与度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北京在文化创新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北京文化生态的深刻见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成就,更能了解其背后运作的逻辑和发展规律。这种类型的报告,对于我全面了解中国当下文化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