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主编的这本《中国音乐 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小提琴第2套5 级-7级)》主要是为非音乐专业的小提琴5-7级等级考 试者编写的。每一级别的内容包括:音阶、练习曲、 大型乐曲(协奏曲、奏鸣曲)、二重奏乐曲及中外乐曲 (中国乐曲中包括几首中国作曲家改编的外国儿歌曲 调)。所选的练习曲及乐曲均为中外经典之作,趣味 性和音乐性很强。
五级
一、音阶
(一)一根弦第Ⅰ~第Ⅴ把位
1.F大调
2.bB大调
3.bE大调
4.bA大调
5.#f小调
6.b小调
7.e小调
8.a小调
(二)双音
1.C大调
2.G大调
3.F大调
4.D大调
5.bB大调
6.a小调
7.e小调
8.d小调
9.b小调
10.g小调
二、练习曲
1.练习曲(Op.37 No.5)
2.练习曲(Op.37 No.6)
3.练习曲(Op.37 No.9)
4.练习曲(Op.36 No.5)
5.练习曲(Op.36 No.20)
6.练习曲(Op.20 No.33)
三、协奏曲
1.**协奏曲(Op.7)Ⅰ、Ⅱ、Ⅲ
2.第四协奏曲(Op.15)Ⅰ、Ⅱ、Ⅲ
3.协奏曲(g小调)Ⅰ
四、外国乐曲
1.圣母颂
2.小步舞曲
3.回旋曲
4.船歌
5.纯洁的(选自歌剧《马尔塔》)
6.假日(《幻想曲》片断)
7.婚礼进行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
8.小夜曲
五、中国乐曲
1.新春乐
2.丰收颂
3.茉莉花
六级
一、音阶
(一)一根弦第Ⅱ~第Ⅵ把位
1.G大调、g小调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没得说的,拿在手里感觉就很扎实,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看起来很舒服。不过,作为一本针对考级的教材,我个人觉得内容上还是可以有更多的拓展和深度的。比如在乐理知识的讲解上,虽然涵盖了考级所需要的部分,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和声学原理或者曲式结构分析,讲解得就相对比较基础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音乐的琴童来说,可能需要额外去寻找其他参考资料。另外,在练习曲的选择上,虽然都是经典曲目,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而不是仅仅围绕考级的固定曲目打转,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会更有帮助。而且,对于一些技术难点的处理,书中的文字提示还是略显单薄,如果能配上更详细的演奏示范解析,比如弓法、揉弦的细微差别,甚至可以加入一些音频或视频资源作为辅助,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总体来说,它是一本合格的考级用书,但在“优秀”的路上,还有不少可以打磨和完善的空间。
评分我注意到,这套书在曲目的注释部分,对作曲家背景和作品历史背景的介绍非常简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于想培养出有文化底蕴的演奏者的家长或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音乐不仅仅是手指在指板上的运动,它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和作曲家的心血。如果教材能用更生动、更易懂的语言,为每一个练习曲或小型复调作品做一些文化层面的“导读”,比如告诉孩子们这首曲子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风格,或者作曲家当时的心情如何,那么学生在演奏时,会更容易进入情境,拉出来的音乐也会更有灵魂。现在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份纯粹的技术工具书,缺乏了与音乐史、与世界文化的连接点,让学习过程变得有些枯燥和机械化。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让小提琴学习真正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评分说实话,这套教材的编排逻辑,特别是对于中级阶段(5-7级)的学习者来说,有点像是一道被切割得太细致的流程图,虽然清晰,但缺乏了整体的“流动感”。每一首曲子后面的技术要点罗列得很清楚,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很难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我更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故事性”的编排,比如将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演奏风格的曲子集中起来进行学习,通过横向对比来深化对特定技巧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完成曲目列表。另外,对于“视奏”能力的培养,书中提供的附加材料明显不够丰富。考级中视奏部分常常让很多孩子感到紧张,如果教材能提供更多不同风格、难度适中的“小视奏”片段,并讲解一些快速捕捉旋律和节奏的方法,那会是极大的帮助。现在的教材在这块的投入似乎显得有些敷衍,这对于打好扎实的演奏基础是非常不利的。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琴童成长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趣味性”和“激励机制”做得不够到位。五到七级是学生技术开始定型,也最容易产生瓶颈和厌倦的阶段。教材应该设计一些巧妙的“激励点”,比如在完成某几个关键技巧的攻克后,能有“进阶挑战”或者“名家示范解析”作为奖励。但翻阅全书,内容结构显得有些平铺直叙,缺乏高潮和低谷的巧妙设计。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教学差异,教材缺乏足够的“弹性”。例如,对于五级水平稍弱的学生,它没有提供“缓冲练习”;对于七级水平较高的学生,又觉得曲目上限偏低,没有提供“展示曲目”。它似乎只瞄准了一个“标准平均值”,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它更像是一个统一的标尺,而不是一个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的阶梯。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翻阅了这套教材,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曲目选择上确实紧扣考级的要求,每一个级别需要掌握的技巧点都一一对应到位了。但是,作为一名多年在音乐教育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师,我必须指出,教材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在不同级别之间的衔接上处理得略显生硬。有时候会觉得,从五级到六级,曲目的难度跨度似乎有些突兀,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用来巩固前一阶段成果并为下一阶段做铺垫的“桥梁”练习。此外,教材对“音乐表现力”的引导似乎有些不足。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如何完成”,而对于“如何将技术转化为音乐”的探讨则相对较少。例如,对于同一首练习曲,教材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向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拉,而不仅仅是“怎么”拉。现在的排版和内容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缺少了一些艺术性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是种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