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河南古筝流派
河南古筝流派的历史简介及代表人物
河南古筝与河南大调曲子
关于河南小调筝曲
河南古筝演奏技法的特点
河南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
一、曹东扶
**部分 创编曲
1.闹元宵
2.刘海与胡秀英
3.变体孟姜女
4.双叠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板头曲
1.上楼
2.下楼
3.赏秋
4.大泉
5.哭周瑜
6.叹颜回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鸟朝凤
11.寒鹊争梅
12.小飞舞
13.打秋千
14.葡萄架
15.闺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苏武思乡
20.陈杏元和番
21.陈杏元落院
附:曹东扶演奏谱符号说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曲牌曲
1.新年乐
2.踏青
3.竹接梨
4.对诗歌
5.四股绳
6.蝴蝶乐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叠罗
11.剪剪花
12.满舟
我花了将近一个周末的时间,专门挑选了书中收录的几首西北风格的乐曲进行练习。老实说,这些曲子的节奏感和旋律线条与我日常练习的南方抒情曲目风格迥异,充满了大漠的苍凉和陕北高原的粗犷力量。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是下了大功夫的,无论是左手的按揉还是右手扫弦的力度变化,都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一首描绘黄河涛声的曲目,书中标注了“需用爆发力,气势磅礴”,我按照指示调整了运指方式,果然演奏出来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是以前我用普通教材练习时无法达到的效果。但当我尝试去寻找一些清代宫廷宴会上常用的那种极其细腻、装饰音繁复的曲目时,却发现这类曲目的收录相对较少,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那些流传较广、演奏难度适中且兼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对于那些更偏向“技艺展示”或“历史记录”的曲目,略有侧重不足。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音乐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购买此书是抱着“查漏补缺”的目的来的。我原本以为,既然是“大全”,那么它应该会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脉络梳理,比如清晰地标示出哪些曲子是文人琴派的代表,哪些是民间艺人的“看家本领”。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作者个人的编排体系,将曲目分门别类,但这种分类逻辑,似乎更多是基于演奏技巧的归类,而非严格的历史或地域划分。举例来说,一些被认为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古谱的现代改编版本,在书中被放在了与近代作品并列的位置,虽然方便了演奏者按需选取,但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清晰的古筝音乐“族谱”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混淆。它更像是一本顶级的“曲谱集”,而非一本“音乐史参考书”,这两种功能上的侧重不同,使得它在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时,可能会产生细微的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在乐谱注释上的处理方式,除了标准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还加入了大量的指法图解和情绪处理的文字描述,这对于像我这样自学古筝多年,却常常在“如何弹出韵味”这个环节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教你“弹哪个音”,更是在教你“如何感受这个音”。比如,在讲解某一首著名的江南丝竹曲目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颤音”和“滑音”在不同乐段中情绪表达的细微差别,甚至引用了古代文人的诗句来比喻,这种跨领域的解读方式,让音乐的画面感瞬间丰富起来。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偏僻的、地域性极强的曲目,其背景介绍略显单薄,很多曲子的传承故事和历史变迁,如果能有更详尽的考古发掘和文献引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会再上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附赠资源——那张配套的音频光盘,可以说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我尝试播放了几段示范曲,演奏者的水准非常高,音色控制得极其到位,干净、饱满,而且对整套曲目的风格把握得非常精准。清晰的录音质量,让我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快速指法切换时的颗粒感和慢板抒情时的悠长气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简直是最好的模仿对象。然而,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光盘上的曲目列表与书中的章节目录似乎没有完全一一对应,有几首在书里标注了“推荐聆听”的曲目,在光盘中并未找到对应的演奏版本,反而收录了几首我没在书本正文中找到详细乐谱的版本。这种信息的不完全同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查阅的便捷性。如果出版方能确保纸质内容与音像内容的完美协同,这本书的整体用户体验会提升一个档次,毕竟,听觉的辅助对于理解复杂的传统音乐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水墨晕染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雅韵的年代。我本身对传统文化就情有独钟,尤其是对那些流淌着千年历史的音乐形式。所以,当我看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这个名字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想把它带回家。不过,拿到手翻阅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某些特定时期、特定流派的曲目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对于那些我一直好奇的,比如宋元时期的一些失传或罕见曲谱的呈现,倒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大全”的广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个涵盖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从浙派的细腻婉转到潮州派的磅礴大气的全景式画卷,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选集,聚焦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断面,虽然选曲的质量无可挑剔,演奏示范也做得非常到位,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包罗万象”的气魄。也许是我的期望值设定得太高,毕竟要将“大全”二字付诸实践,难度可想而知。但对于希望深入钻研某一特定风格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库,只是对于想快速领略中华古筝音乐全貌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辅助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