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学音乐教学法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邵祖亮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4091 |
| 出版年份: | 1993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1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5元 |
| 实际重量: | 3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
绪论
章 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大纲
节 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第二章 音乐教学法原则
节 音乐教学法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音乐教学法原则的概念
第三节 音乐教学法原则的内容
第三章 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特征与音乐教学主要特点
节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第二节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因素和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法
节 歌唱教学
第二节 音乐欣赏教学
第三节 基本乐理教学
第四节 视唱练耳教学
第五节 器乐教学
第五章 音乐教学的组织工作
节 音乐教学计划的制订
第二节 课堂音乐教学设计
第六章 音乐学习成绩评定与音乐学习能力测量
节 音乐学习成绩评定
第二节 音乐学习能力测量
第三节 音乐学习成绩评定、音乐学习能力测量关系
第七章 课外音乐活动
节 课外音乐活动的任务
第二节 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辅导
第八章 音乐教师和音乐教学评估
节 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二节 音乐教学评估
第九章 音乐教学设备与电化教学
节 音乐教学设备
第二节 电化教学简况与展望
第十章 音乐教育实习
节 音乐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习的实施要点
第十一章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
节 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第二节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四节 其他音乐教育体系
本书参考书目
附录 教案三篇
后记
《中学音乐教学法》汲取我国中学音乐领域多年来所取得的音乐教学成果之精华,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富有特色的小学音乐教学法。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实用性强。《中学音乐教学法》既是一本音乐教育理论专著,又是一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材,还可作为全国各中(小)学、中等师范学校、普通高校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这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很多音乐教育学的书,要么是纯粹的学术探讨,高屋建瓴却缺乏落地性;要么就是一味地强调“如何做”,但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显得单薄。这本书则不然,它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各个教学阶段(小学、初中、高中,虽然侧重中学,但基础理论是相通的)的音乐感知、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举例来说,它在讲解如何处理“视唱练耳”的难度递进时,不仅仅给出了练习的步骤,更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听觉发展特点,并引用了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来佐证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学自信心,让我明白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专业决策。对于希望构建完整、自洽教学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非常扎实的蓝图。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内容更新和时代接轨做得相当出色。音乐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融入课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并没有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或固守陈旧的范式,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音乐教育的新趋势。例如,它对如何将多媒体资源有效整合进课堂,而不是仅仅将PPT作为背景板,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罗列技术工具,而是探讨了技术如何服务于音乐的本质——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感觉自己手中拿的不是一本陈旧的参考书,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南。在备考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这些与时俱进的理念,无疑能让我的考试答案更具竞争力,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期待,不再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过时的”音乐教师。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得非常用心。不同于以往那些厚重、内容堆砌的音乐理论书,它在视觉呈现上做足了功课。清晰的章节划分,配合适时的插图和图表,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教学法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音乐结构分析或者教学流程的展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流程图和对比表格,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脉络。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需要反复去啃读那些晦涩难懂的长句,因为很多关键概念都有配套的图文解释。翻阅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零散时间学习,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复习的部分。而且,纸张的质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很棒,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作为一本备考用书,这种良好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加分项,它让我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与不佳的装帧设计作斗争。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确实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这是很多同类出版物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又不失亲和力的独特魅力。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动辄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让你感觉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喘不过气。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而耐心的交谈。他能够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音乐教育哲学概念清晰地阐述出来。当涉及到一些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部分时,文字的力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明确的观点,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进行反思和延伸。这种恰到好处的节奏感,让我在阅读时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力,没有产生那种“我要赶快读完”的应付感。它在“教”的同时也在“育”,传递出一种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和敬畏。
评分从备考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和知识点的提炼非常精准到位。它似乎深谙考研生的需求,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知识点,通过不同的标记和强调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发现自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过滤”冗余信息,因为大部分内容都紧密围绕着核心能力和考试要求展开。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记忆的音乐史脉络或者不同流派的教学侧重,作者采用了高度概括的总结性段落,这些段落简直就是完美的“考点速记卡”。我发现,只要把这些总结性的表述吃透,就能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其他的细节就能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填充和巩固。这种高效的学习路径,极大地节省了我的复习时间,让我在面对海量的知识点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