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复调音乐分析教程 |
| 丛书名: | 中国音乐学院丛书 |
| 作者/主编: | 张韵璇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676516 |
| 出版年份: | 2009年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283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5.00元 |
| 实际重量: | 5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复调音乐分析教程》内容简介: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人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宽阔、更、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
我曾尝试过几本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复调教材,但总觉得它们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要么过于侧重十八世纪的对位法而忽略了近现代的可能性,要么就是理论基础过于薄弱,无法支撑起高阶的分析任务。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后,非常自然地引入了不同风格的案例,从巴赫的精妙对位到后世作曲家对复调技巧的继承与发展,都有所涉及。这种全景式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复调”这一概念的认知边界。它不仅仅是关于声部线条的交织,更是关于结构张力、色彩对比以及形式构建的综合艺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让学习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处的风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创作实践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富有设计感的字体排版和巧妙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在手里,那种厚重且扎实的质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选用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侧边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优雅的光芒,足见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所展现出的专业性,条理分明,图表清晰,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数据和乐理概念,也能被巧妙地拆解,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初次翻阅时,那种精心策划的结构感便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这本书的编排者对音乐分析的流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它所选取的范例,既涵盖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确保了学习内容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又穿插了一些相对“小众”但极具启发性的片段,这些片段往往能更清晰地凸显某一特定技巧的运用原理。更令人惊喜的是,每一次案例的引入都紧密服务于当前章节的核心理论,绝无为了炫耀知识广度而强行塞入的凑数之嫌。每一次例证的分析都细致入微,不仅仅是标出声部,更深入剖析了作曲家在特定语境下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独立观察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让我逐渐摆脱了对标准答案的依赖,真正掌握了分析的精髓。读完之后,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逻辑连贯性。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非常注重将抽象的复调概念与实际的音乐实例紧密结合起来。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理解对位法时常有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精妙的比喻或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化模型来辅助理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复调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使得单纯的技术练习不再是孤立无援的符号操作,而是融入到了整个音乐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之中。每一次尝试去分析一段乐曲时,都能感觉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引我如何从表面的音符层,一步步揭示其深层的结构逻辑,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令人感到由衷的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院派的严谨与精确,又保持了一种近乎对话般的亲和力。阅读过程中,我很少有那种“面对一本教科书”的枯燥感,反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私下一对一的辅导。作者在处理那些绕来绕去的和声进行或声部进行时,总能用一种极其简洁明了的方式点出核心要害,避开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例如,在讲解卡农的模仿技巧时,书中给出的图解分析,比我过去翻阅的任何资料都要直观易懂。这种清晰有力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快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分析能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分析”,更重要的是“如何像一个作曲家/分析家那样去思考声音的组织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