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附光盘)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姚恒璐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253566 | 
| 出版年份: | 2009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6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8.00元 | 
| 实际重量: | 1.3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编辑
《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依照音乐历史中音乐风格发展的脉络进行技法归类,联系到风格与技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力求使学习者能够从音乐的谱面到听觉,去识别和记忆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音乐风格和写作技法。本教材的写作特点是遵循技术理论相互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设置的:单一节奏和旋律、双重线条(复调)、三声部以上的声部运动(和声)、音乐的结构规律、配器知识、近现代音乐风格等方面层层剥离,逐渐明朗。《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同传统技术理论教材相区别的是,改变了许多讲授方式、顺序,这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力争做到既节约了授课时间又加深了难点重点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当首先领会课程内容安排的实际意义和授课方式目的所在。 作者简介姚恒璐,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学位,连续四年获英国政府奖学金,1990。年获得该院作曲音乐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该院作曲位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8月任教于音乐学院作曲系,开设“作曲”、“20世纪作曲技法分析”课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 主要音乐作品有室内乐《七重奏》、交响曲《升华》(七乐章)、管弦乐《虹》、大提琴与钢琴《阳关三叠》、《追忆》(为大提琴与7位演奏者而作)、六重奏《山曲》、弹拔乐合奏《一枝花》、钢琴组曲《琴韵拾遗》、双钢琴《双磬》等50余首(部)。章 音乐作品的材料与结构
节 旋律、节奏的概念及意义一、旋律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二、节奏的作用第二节 三种思维——音高组织的形成规律一、音阶思维二、音程思维三、音列思维第三节 音乐作品的材料及其变形思维一、主题的意义二、主题材料的基本展开手法第四节 音乐结构分析的基础知识一、曲式结构分析的构成原则二、音乐作品小的陈述单位——部曲式 第二章 音乐作品中的横向线形分析节 二声部对比复调的规范与要点一、纵向和声音程的运用二、对比的技术要素三、二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之一四、二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之二第二节 二声部模仿复调的规范与要点一、局部模仿、卡农式模仿、严格模仿二、变化模仿三、二声部复对位模仿复调形式第三节 三声部的复调形式一、三声部对比复凋二、三声部模仿复调 第三章 音乐作品中的纵向和声分析节 和弦及四部和声的基本规则一、三和弦二、七和弦以及其他高叠和弦三、大、小调式中的和弦及其和弦功能四、关于四部和声五、和弦的连接法六、和弦连接中应避免的“不良进行”第二节 原位正三和弦的和声配置与和弦外音一、分析旋律二、选配和弦三、完成低音四、填写内声部五、和弦外音第三节 音乐织体一、音乐织体的构成及形态特征二、和声层常见的织体形态三、关于低音声部第四节 和声语汇一、和声基本语汇二、终止语汇三、属七和弦的应用四、经过四六和弦与辅助四六和弦五、副三和弦对基本语汇的扩充六、和声语汇与音乐结构的关系 第四章 音乐作品中的三部性结构原则节 再现——三部性的结构模式及相关曲式一、再现——三部性结构的重要意义二、单三部曲式三、复三部曲式四、单二部曲式第二节 回旋曲式一、基本概念二、实例分析三、回旋曲式的分析要点四、回旋曲式、复三部曲式的辨异 第五章 乐器的基本知识与性能节 弦乐器一、弦乐器的记谱、定弦与音域二、各弦音色及力度特性三、弦乐器的演奏技术第二节 木管乐器一、木管乐器的记谱、音域、各音区音色及力度特性二、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术第三节 铜管乐器一、铜管乐器的记谱、音域、各音区音色及力度特性二、铜管乐器的演奏技术第四节 打击乐器一、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第五节 拨弦乐器及键盘乐器一、竖琴二、钢琴三、钢片琴 第六章 线性写作的应用节 认识复调的体裁一、卡农曲与创意曲二、赋格之——一赋格的主题及呈示部三、赋格之二——赋格的中部、再现部及整体结构分析第二节 线性写作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意义一、复调音乐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二、复调音乐对音乐展开的意义 第七章 音乐作品中的调性关系节 离调一、概述二、副属和弦三、副下属和弦第二节 转调一、离调、转调、移调、换调二、调性关系三、共同和弦转调方法及分析第三节 完整作品的调性布局一、单一部曲式的调性布局二、单二部曲式的调性布局三、单三部曲式的调性布局四、其他单曲式的调性布局五、回旋曲式的调性布局六、变奏曲式的调性布局七、复三部曲式的调性布局八、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九、附属结构的调性问题 第八章 音乐作品中的中、大型曲式结构节 变奏曲式一、基本概念二、变奏曲式的种类三、变奏曲式的分析要点第二节 奏鸣曲式及其变体一、基本概念二、奏鸣曲式的各个部分三、奏鸣曲式的变体四、回旋奏鸣曲式五、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的辨异第三节 套曲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器乐套曲三、声乐套曲 第九章 总谱的构成与分析方法节 管弦乐队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方式一、管弦乐队中乐器的分类二、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弦乐队的舞台排列位置及总谱排列格式第二节 钢琴谱与总谱的关系以及移调乐器一、钢琴谱与室内乐、管弦乐总谱的关系二、管弦乐总谱中移调乐器与多种谱号的阅读第三节 总谱中的多声部织体一、主调音乐织体二、主调音乐织体中的音型化因素三、复调音乐织体第四节 各种乐器组合的配器分析一、弦乐器的配器分析二、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结合的配器分析三、多乐器组结合的配器分析 第十章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认知节 音高体系的变革——三种音高思维的观念一、音阶思维二、音列思维三、音程思维第二节 调性形态的多样性一、双调性与多调性二、泛调性第三节 非调性的音乐作品一、十二音序列二、音级集合三、自由无调性 第十一章 综合分析的方法与实践节 小型作品的分析第二节 中、大型钢琴作品的分析第三节 室内乐与乐队作品总谱的分析一、室内乐编制的作品分析二、管弦乐队的作品分析后记《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属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中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必修课。它针对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史美论等的特性,采用综合分析课取代原来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将作曲技术理论的各类课程内容融入到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本课程以音乐作品的技法现象为依据、以作品的风格发展为线索,选取各种风格技法方面的典型作品,力求做到所接触的作品技法、风格涵盖面宽,达到拓宽其艺术视野的目的。“音乐技法”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相应的作曲技术理论,“综合分析”是指学习音乐作品时所应采用的分析观念。教材采用局部写作、以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于一般普修音乐的学习者认识音乐作品的接受心理和认识途径。此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综合”二字,将以往作曲技术课程的“四大件”在音乐技法方面综合;分析方法的综合,不仅分析作品的旋律、和声、曲式,更要分析音乐作品展开的逻辑与整体结构的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分学科的基础上,没有各个学科的扎实基础,就谈不到融会贯通。《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依据学习的目的,将教学的内容、排序重新设计,打破各个学科门类互不交融的教学模式,明确加强、舍弃的意图,明确新的教学方法的意义、施教方式以及综合分析所能够带给学生的认识能力。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太巧妙了,它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将理论点割裂开来,而是将作曲技术与理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当我学习某个特定的技巧时,书中会立即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实际范例,这种结合让我能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对于那些想要尝试自己创作音乐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向导。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训练对于提高作曲水平至关重要。里面的练习题设计得也非常有挑战性,迫使我去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语言”掌握得更好了,不再是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能够组织起复杂的句子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音乐理论学习的宝库,我用了它好几个月,感觉对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它对和声学的阐述,非常系统和深入,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罗列规则,而是真正从音乐功能的角度去剖析和声进行,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和弦连接听起来会那么顺畅。而且,书中对各种曲式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对古典音乐的宏大叙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概念。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一些历史背景知识,这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让我对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立体的感受。总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音乐学习的大门,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音乐创作和分析有兴趣的人。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技法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清晰的逻辑性。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复调写作和对位法时,没有回避其难度,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原本令人望而却步的技巧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步骤。我曾尝试过其他几本教材,但都因为讲解过于抽象而放弃,唯独这本,让我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具手册,里面提供的许多分析框架和写作指导,在我的实际创作中被反复使用。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这正是好书的价值所在。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如何独立地分析和构建音乐。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广博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风格或时期的音乐理论,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全面的技术分析体系,从基础的和声学到复杂的曲式结构,再到对位和管弦乐配器的基本原则,都有详尽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音乐实例时,所表现出的深刻洞察力,这些实例的选择既有代表性,又极富启发性。对于严肃对待音乐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深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写”音乐,更是教会你如何“听懂”音乐背后的精妙设计,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单纯掌握某些技巧要宝贵得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音乐专业学生和希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爱好者。
评分我以前总觉得音乐理论离我很遥远,充满了艰涩难懂的术语,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耳边耐心指导。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配器法和织体处理的讲解,既有经典的案例分析,也有现代的创作思路,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鼓励创新精神的氛围,它在教授传统规则的同时,也启发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声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表清晰明了,公式推导过程严谨而不失易读性。对于那些想在音乐领域深耕下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奠定扎实基础的基石,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