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上海教育出版社正版教材9787544430623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上海教育出版社正版教材97875444306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立梅,蔡觉民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教育
  • 达尔克罗兹
  • 音乐教学
  • 幼儿音乐
  • 教材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杨立梅
  • 音乐理论
  • 音乐实践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30623
商品编码:29859867925
页数:204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丛书名: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号:   9787544430623
出版年份:  2011年1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204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28.5元
实际重量:   38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新版)》:作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的经典,“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为中国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现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国家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国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的归纳和总结。 



目录章 达尔克罗兹的生平概述和教育理论的形成1节 达尔克罗兹的生平概述1第二节 达尔克罗兹教育理论的形成4 第二章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11节 音乐与身体关系的哲学思考11第二节 通过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13第三节 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15 第四节 儿童节奏能力发展的特点18一、儿童节奏能力的层次类别18二、儿童节奏能力表现的差异19三、儿童节奏能力障碍的原因20 第五节 节奏感的培养21一、音乐学习首先是运动的练习21二、儿童节奏练习的自然起点22 第三章 达尔克罗兹体系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24节 与三项内容相应的能力发展24一、运动觉的发展24二、内心听觉的发展26三、即兴创造能力的发展28 第二节 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学习内容29一、节奏运动的基本练习29二、视唱练耳的基本练习32三、钢琴即兴作曲的基本练习37第三节 三个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与相互关系40 第四章 体态律动(一)43节 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与原理43一、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43二、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44三、改进反应与表现44四、综合反应与促进表现44第二节 身体运动语汇45 第三节 节奏要素之一:时值与结构47一、音值48二、音值的细分49三、音型49四、休止50五、扩大与缩小时值50六、切分节奏51七、分句52八、单声部曲式52九、填充节奏52十、对位节奏54十一、复合节奏55十二、单声部的曲式结构与固定节奏型57十三、卡农58十四、对位曲式58十五、赋格59 第四节 节奏要素之二:拍律及其变化59一、节拍59二、单拍子与复拍子61三、不等拍——累加节奏62四、不等小节66五、单拍子与复拍子的转换67六、内在拍或隐伏拍子67七、交错拍子与复合节拍67 第五节 节奏要素之三:情感表现要素69一、速度69二、速度微差69三、力度70四、力度微差70五、节奏、速度的艺术性处理73六、重音74七、发音方式75 第五章 体态律动(二)79节 游戏性的教学实践活动79一、感觉或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80二、意识空间和时间的活动81三、体验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活动81四、呼吸与动作协调的活动82五、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的活动83六、体验不同音值的活动84七、体验重音和节拍的活动87八、体验节奏型的活动91 第二节 初级程度的体态律动课例95一、课题工:音乐课的开始95二、课题Ⅱ:体验三种基本运动速度、感知不同时值97 第三节 体态律动中常用的练习方式105一、快速反应练习105二、跟随表现练习109三、因素替换练习112四、卡农式练习115 第四节 体态律动中的即兴音乐创作117一、即兴演奏的基本要求118二、简易的即兴演奏的方法和音乐材料121 第六章 视唱练耳与即兴创作130节 视唱练耳的教学原则130一、强弱力度规则13项131二、乐句规则14项132三、重音规则7项133第二节 体态律动与视唱练耳结合的课例135第三节 视唱练耳常用练习方法举例141第四节 即兴作曲144第五节 几种即兴音乐活动的形式145一、即兴问答145二、即兴演唱147三、即兴演奏149四、即兴指挥与表演150 第七章 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梗概154节 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154一、教育观念的发展154二、视唱练耳教学活动的发展156三、体态律动教学活动的发展157四、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发展158 第二节 戴安娜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评介158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初的活动之158二、感受稳定的律动——初的活动之二160三、“还有别的方法走路吗?”——初的活动之三161四、“集中注意看指挥”162五、跟着音乐敲击162六、“三只熊的故事”163七、拍纸球164八、拍手的游戏164九、听鼓声传球165十、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166十一、摘樱桃166十二、在大蜗牛的背上走167十三、识别节奏音符168十四、s-m的歌曲170十五、重拍音的活动173十六、学习马的奔腾跑跳步174十七、“大贝司乐手”——学习三拍子176十八、“舞动我们的纱巾”178十九、体验音乐的结构180二十、“圣诞老人的梅花鹿”——学习渐快和渐慢185二十一、“火车的出发和进站”——学习渐快和渐慢186二十二、《阿里猫》——从音乐中体验速度的渐快186二十三、“什么时候找朋友?”——培养和声听觉的活动187二十四、即兴的卡农188二十五、三种节奏的合奏189二十六、“学会互相倾听”“189二十七、节拍细分与二声部的律动190二十八、听音乐中的律动参与192二十九、体态律动中舞蹈的运用”195参考文献202再版后记203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介绍: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建立了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并越来越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中国首本较为全面地介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专著。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认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音乐教育的多元探索与前沿思潮 一、 视听觉统合与音乐感知发展 本书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教育领域中关于视听觉统合和音乐感知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模式。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听觉训练和视觉引导,促进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建立起稳固的音乐听觉表征能力。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音高辨识、节奏感培养,到复杂的和声分析、曲式结构理解的阶梯式教学路径。 书中详细介绍了柯达伊(Kodály)教学法中关于“固定唱名法”与“活动唱名法”的辩证关系,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探讨了如何本土化应用这些方法,以期达到更高效的音乐内部化效果。此外,还深入剖析了奥尔夫(Orff-Schulwerk)教学法中“元素音乐”的构建原理,强调通过即兴创作、律动表达和乐器演奏的结合,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潜能。书籍中特别引入了苏兹基(Suzuki)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母语式学习”,并将其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阐释了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如何培养持久的音乐兴趣和自发学习能力。 二、 节奏、律动与身体的音乐表达 本部分聚焦于节奏和律动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中将节奏视为纯粹的记谱符号,本书将其视为一种深植于人体生理和文化经验中的动态过程。详细阐述了节奏感知的神经科学基础,探讨了大脑如何处理时间信息和节拍结构。 教材引入了多种促进身体与音乐联结的教学策略。其中包括对节律运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表达音乐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书中对动作分析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肢体运动来体验和理解复杂的节拍关系、速度变化和音乐的内在张力。对于节奏的符号化教学,本书倡导“先体验,后符号”的原则,强调在完全掌握节奏的听觉和运动感受之前,不宜过早引入复杂的记谱系统,以避免削弱学习者的内在节奏感。 三、 音乐创新的教学实践与评价体系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构建了一套适应现代音乐教育需求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创新实践方面,教材着重介绍了音乐创作的教学引导。这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谱写和和声配器,更拓展到对电子音乐制作、声音景观设计等当代音乐形态的探索。书中提供了大量激发学生“声音想象力”的案例和练习,鼓励学生将日常听到的非传统音乐元素(如自然界的声音、机械的噪音等)融入到音乐的表达之中。 关于评价体系,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基于技能考试的评估模式,提出应转向过程性、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框架。这包括: 1.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侧重于学生在实际演奏、即兴或合作中的表现,而非仅仅是准确度。 2. 反思性日志(Reflective Journaling): 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顿悟和自我调整,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3. 作品集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 综合考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创作、分析和表演成果,体现其长期进步。 书中还探讨了如何设计能够有效测量音乐理解力和情感投入度的评估工具,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后续教学,而非仅仅是筛选和排名。 四、 音乐教育的社会文化语境与跨学科连接 最后,本书将音乐教育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考察。分析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与价值,强调音乐教育必须担负起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 详细讨论了音乐的社会学功能,如仪式音乐、集体劳动歌曲、抗议音乐等,并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中引入全球化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音乐素养。 此外,书籍深入探讨了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如何利用音乐的结构性思维来辅助数学概念的学习(如分数、比例);如何通过音乐的历史背景来深化对文学和艺术史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促进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案例,本书旨在证明音乐教育绝非孤立的艺术技能训练,而是促进全面个体发展的关键途径。 本书适合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线音乐教师以及致力于研究音乐感知和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来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需要反复查阅的图表和五线谱示例,也保持着极高的可读性。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他们深知,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媒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对“音乐体验”的强调。在很多关于方法论的讨论中,我们常常陷入了技巧的泥潭,而这本书却时刻提醒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力。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音乐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展情感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超越技艺层面的育人观。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扎实专业性的教育蓝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未来教学工作的那份热情,又重新被点燃了。

评分

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这类专业书籍往往伴随着难以逾越的学术门槛。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亲和力。作者似乎总是站在一个“过来人”和“同行者”的角度与我们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传递。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不协调”问题时,她没有直接给出“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案例时所用的那种幽默而精准的笔触,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理论案例,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都能看到当时课堂上的情景。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热情的导师并肩前行的旅程,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的专业视野又被拓宽了一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初翻几页,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间的匠心独运,行文流畅自然,绝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非常贴合教学实际。它似乎在不经意间,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律动的学习情境中,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跟着书中的节奏一起探索。特别是关于早期音乐启蒙那一部分,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提出的方法既科学又充满了人情味,让我这个对音乐教育抱有热忱的人,感觉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向导。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和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觉得自己的音乐观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唱练耳,而是看到了音乐教育更广阔的可能性和更深远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空泛的教育口号感到厌倦,但这本书却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阐释。它并非只是停留在对某位教育家思想的复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理论内核,并将其拆解为一套套可以在课堂上落地生根的具体操作指南。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着在最近的几节课中,巧妙地融入了书中所提到的“动态听觉训练”的片段,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是开始主动地用身体去感受和回应音乐的结构变化。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她既不排斥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也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身体与音乐之间的直接互动和情感连接,这在如今这个屏幕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骨架,却允许我们在其上自由地编织出属于自己班级的独特音乐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巧妙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教学逻辑的深刻理解。它并非机械地按照“历史——理论——实践”的线性模式展开,而是巧妙地将理论嵌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之中,使得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会产生什么效果”。特别是关于即兴创作和身体律动结合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富有启发性。她没有将它们视为孤立的技巧,而是将其视为音乐思维建立的基石。我发现,以往在处理集体合唱的协调性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但在运用了书中关于“集体呼吸感”的练习后,那种原本松散的声部开始奇妙地凝聚起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对“整体性”这一核心概念的精准把握和传达。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乐谱,它不仅告诉你每一个音符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让这些音符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和谐而有生命力的共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