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 |
| 作者/主编: | 汪毓和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168044 |
| 出版年份: | 2005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91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2.10元 |
| 实际重量: | 322g |
| 新旧程度: | 全新 |
汪毓和,音乐理论家。四川成都人。1952年加入中国。1955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人民音乐》副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与编写《欧洲音乐史》。八十年代以来,曾先后任该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还先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音乐学院培养了9名硕士、7名博士,他还历任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音乐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音乐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研究人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顾问,《音乐研究》编委、《人民音乐》编委、《音乐学院学报》编委,北京音乐家学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顾问,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等社会兼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系高校本科音乐学系列教材之一,是音乐史教学的性读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音乐开篇,记述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程。以时间为序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风格流派、作曲家,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展开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图文并茂,乐例丰富,并配有代表曲目的音响资料,教学适用性强。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经典的字体排布,一看就知道是走的是学术研究的路线,而不是那种花哨的畅销书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感,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留白处理,简洁而不失庄重,仿佛在暗示着这部作品内容的厚重与严谨。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小标题的划分清晰明了,正文的行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留意了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制作,细节之处见真章,它们的设计不仅便于快速定位信息,更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从拿到书本的那一刻起,它散发出的那种专业气息,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质量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好好收藏和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音乐发展脉络穿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作者在梳理早期西方音乐思潮如何渗透与碰撞时,那种处理复杂史料的功力可见一斑。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背景下,音乐观念是如何被重塑和再定义的。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比如某个重要音乐团体的成立或某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问世,作者都会进行详尽的背景铺垫和影响分析,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而不是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整个近现代音乐史的脉络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探索一片复杂的历史迷宫。
评分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切感受到它对后续研究的启发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研究方法论的示范。作者在梳理完近现代音乐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后,并非戛然而止,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开放性议题”,提示读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尚有哪些领域值得进一步深挖。特别是最后几章对于音乐“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张力的探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空间。它促使我反思,当我们谈论“进步”与“传统”时,在音乐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梳理。它像是一个坚实的地基,为我们搭建了理解更复杂、更前沿的当代音乐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坐标和分析工具。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的利器,更是面向未来研究的指南针。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框架,但作者在阐述时,总是能用一种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文字来描绘那些音乐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描述某位作曲家在政治高压下进行创作时的挣扎与抗争,那种文字的张力几乎能让人“听”到音乐中蕴含的沉重与渴望。他笔下的音乐家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让我意识到音乐史不仅仅是音符和理论的堆砌,更是特定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注脚。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往事。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和论证方面的严谨态度。在涉及到那些存在争议或者尚无定论的历史片段时,作者的表现尤为谨慎和客观。他不会急于下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会并列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且明确指出每种观点的支撑依据和局限性。这种“存而不论,审慎待之”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学术公信力。举个例子,在探讨某种特定民间音乐元素被引入正统音乐体系的过程时,书中列举了三位学者的不同解释,每一种解释都配有详细的文献注释,这让我感到自己不只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教导我们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历史资料;而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种详实的考证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省去了大量基础核对的时间,可以直接聚焦于更深层次的理论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