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王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68044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王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680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毓和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中国近现代音乐
  • 近代音乐
  • 王毓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音乐教育
  • 文化艺术
  • 历史
  • 学术著作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68044
商品编码:29859866706
出版时间:2005-05-31
页数:29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
作者/主编: 汪毓和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号:  9787040168044
出版年份:  2005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291页
开本:  1/32
图书定价:  22.10元
实际重量:   322g
新旧程度:全新
















汪毓和,音乐理论家。四川成都人。1952年加入中国。1955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人民音乐》副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与编写《欧洲音乐史》。八十年代以来,曾先后任该院音乐学系副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还先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音乐学院培养了9名硕士、7名博士,他还历任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音乐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音乐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研究人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顾问,《音乐研究》编委、《人民音乐》编委、《音乐学院学报》编委,北京音乐家学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顾问,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等社会兼职。






 引言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节 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的发展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新发展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新发展第四节 民族器乐的新发展 第二章 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节 中国基督教早期的音乐活动和新军乐的建立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系高校本科音乐学系列教材之一,是音乐史教学的性读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音乐开篇,记述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程。以时间为序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风格流派、作曲家,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展开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图文并茂,乐例丰富,并配有代表曲目的音响资料,教学适用性强。



音乐的变革与时代的和声:20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思潮研究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5年)欧洲音乐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探讨了在社会剧变、科技进步和哲学思想碰撞下,音乐如何挣脱传统束缚,开辟出多元化、实验性的新路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时期的音乐语言、创作技法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力求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现代主义音乐图景,为理解当代音乐的发展脉络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从世纪之交的张力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响 第一章:浪漫主义的余晖与调性的危机 本章首先回顾了19世纪末瓦格纳主义的巨大影响及其引发的审美疲劳。重点分析了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在和声上进行的极端探索,如马勒的后期作品中对传统调性框架的拉伸与瓦解,以及理查·施特劳斯在管弦配器上的极致化。同时,考察了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法国印象主义如何通过色彩化和声、自由的节奏结构,构建出一种“去中心化”的听觉体验,标志着对德奥传统的一次有力疏离。 第二章:早期无调性探索的阵痛与突破 深入剖析了勋伯格在“自由无调性”阶段的创作历程。我们详细审视了《期望》《月迷的皮埃罗》等作品的革命性意义,分析其如何通过极端化的音高组织和表现主义情绪的爆发,揭示潜意识的焦虑与痛苦。本章同时关注了阿尔班·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这两位重要门生的早期实践,探讨他们如何在继承德奥美学传统的同时,积极推进无调性语言的构建。 第三章:新古典主义的“回归”:清晰性与客观性的追求 面对早期现代主义的极端主观性,新古典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本章着重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从“原始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详细梳理了《普尔钦奈拉》和《俄狄浦斯王》等作品中,作曲家如何借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曲式结构、音色组织和对位手法,但注入了冷峻、精确的现代节奏和和声,旨在实现一种“去浪漫化”的清晰表达。同时,探讨了兴建在德国的“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运动,以及保罗·欣德米特如何在“实用音乐”的理念下,构建其新古典主义的实用对位体系。 第二部分:声音的解放与新的秩序建立 第四章:序列主义的诞生与严谨的美学 这是对20世纪音乐发展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篇章之一。本章系统阐述了“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详细分析了勋伯格如何通过构建音列,实现对传统调性主导地位的彻底颠覆,并探讨了这一技术如何从一种创作工具,逐步演变为一种严谨的整体美学观。对比研究了贝尔格在序列操作中保留的调性残余(如《抒情组曲》中的特殊运用),以及韦伯恩如何将十二音技巧推向极致的节约、精炼与内在逻辑化。 第五章:异域风情与节奏的革命 本部分探讨了欧洲音乐家对非西方音乐(特别是非洲和东欧民间音乐)的汲取与挪用。重点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其震撼力不仅在于和声的“垂直叠加”,更在于其前所未有的、充满冲击力的节奏语言——对节拍重心的不断转移、复节奏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音乐的时间维度。同时,考察了巴托克·贝拉在东欧民间音乐田野考察中的发现,以及他如何将民间音乐的调式、节奏母题融入到高度精炼的现代作曲技法之中。 第六章:新兴技术与声音实验的萌芽 尽管电子音乐的全面爆发主要集中在二战后,但20世纪上半叶已出现了对录音技术和新乐器潜能的初步探索。本章关注了早期对机械乐器(如特雷门琴)的尝试,以及在录音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一些作曲家开始思考音乐的“物质性”而非仅仅是“记谱艺术”。分析了如埃里克·萨蒂等先驱者对环境音响和非传统乐器的兴趣,为后来的噪音音乐和具体音乐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地域的特色与音乐的社会责任 第七章:苏联音乐的宏大叙事与内在冲突 本章分析了十月革命后苏联音乐家的创作环境。考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艺术的规范与限制,以及作曲家们如何在这种政治压力下,努力保持艺术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重点分析了肖斯塔科维奇早期作品中对形式的实验性把握,以及他在面对体制要求时,作品中流露出的复杂、反讽和潜在的悲剧性色彩。同时,对比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流亡与回归过程中的创作选择。 第八章:法西斯阴影下的德国音乐流亡 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欧洲音乐界的巨大动荡。详细梳理了“堕落音乐”(Entartete Musik)运动如何导致大批先锋派和犹太裔音乐家流亡海外。分析了在极权高压下,音乐创作的两种表现:一是完全的顺从和对民族主义传统的复归;二是在流亡中,艺术家们对逝去自由的怀念,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更加内敛、深刻的现代主义精神,为二战后的音乐复兴积蓄力量。 结语:现代性之声的遗产 总结20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的成就,强调了这一时期音乐语言的彻底重构,彻底改变了西方音乐的审美基础。这场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它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无尽的自由,同时也留下了如何重建意义和秩序的深刻课题。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看似“不和谐”的声音,正是时代精神最真实的反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经典的字体排布,一看就知道是走的是学术研究的路线,而不是那种花哨的畅销书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感,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的留白处理,简洁而不失庄重,仿佛在暗示着这部作品内容的厚重与严谨。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小标题的划分清晰明了,正文的行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留意了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制作,细节之处见真章,它们的设计不仅便于快速定位信息,更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从拿到书本的那一刻起,它散发出的那种专业气息,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质量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好好收藏和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音乐发展脉络穿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作者在梳理早期西方音乐思潮如何渗透与碰撞时,那种处理复杂史料的功力可见一斑。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和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背景下,音乐观念是如何被重塑和再定义的。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比如某个重要音乐团体的成立或某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问世,作者都会进行详尽的背景铺垫和影响分析,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而不是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整个近现代音乐史的脉络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探索一片复杂的历史迷宫。

评分

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切感受到它对后续研究的启发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研究方法论的示范。作者在梳理完近现代音乐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后,并非戛然而止,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开放性议题”,提示读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尚有哪些领域值得进一步深挖。特别是最后几章对于音乐“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张力的探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空间。它促使我反思,当我们谈论“进步”与“传统”时,在音乐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梳理。它像是一个坚实的地基,为我们搭建了理解更复杂、更前沿的当代音乐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坐标和分析工具。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的利器,更是面向未来研究的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框架,但作者在阐述时,总是能用一种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文字来描绘那些音乐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描述某位作曲家在政治高压下进行创作时的挣扎与抗争,那种文字的张力几乎能让人“听”到音乐中蕴含的沉重与渴望。他笔下的音乐家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让我意识到音乐史不仅仅是音符和理论的堆砌,更是特定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注脚。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往事。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和论证方面的严谨态度。在涉及到那些存在争议或者尚无定论的历史片段时,作者的表现尤为谨慎和客观。他不会急于下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会并列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且明确指出每种观点的支撑依据和局限性。这种“存而不论,审慎待之”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学术公信力。举个例子,在探讨某种特定民间音乐元素被引入正统音乐体系的过程时,书中列举了三位学者的不同解释,每一种解释都配有详细的文献注释,这让我感到自己不只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教导我们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历史资料;而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种详实的考证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省去了大量基础核对的时间,可以直接聚焦于更深层次的理论建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