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五史编”是以中华书局1997年的繁体竖排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影印本为依据进行选编校勘的。除了少量字不宜转成简体仍沿用繁体外,其余皆转为简体汉字。
二、“二十五史编”只辑录正文,原典中的注、疏皆不作辑录。原典中的注、疏、正义,以黑体小字标注;书中有编者所加的必要注释,并以“编注”二字标注。
三、每部史书以其原典卷号先后为序,卷号之下只以具体的“纪”、“传”、“志”、“书”为标题。若同标题下有多条史料,则加其原典的数列编号,只有一条者则无数列编号。
四、正文里括号中的楷体字,为编者所加。多为具体时间、人名的补字,以便于读者顺畅阅读。
五、正文中段首与段尾的省略号为此条史料的前后原文的删除;同条史料下两段文字之间的省略号为其之间一段或数段原文的删除。
六、书中有个别史料条目因核对不到整理点校过的版本,乃保留未加标点的原貌。
一、“杂录编”分为“远古—唐”、“宋辽金西夏—民国”两大部分进行编写。“远古—唐”部分的内容主要为有关此时期乐舞的类书、别史、文集、诗赋、碑文、笔记、杂文中的文献选编。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已有专书(《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故只收录了少量未为该书辑录的篇章。“宋辽金西夏—民国”部分的收录原则是:除二十五史及宋词外,目前在我国出版物中可以收集到的宋辽金西夏至1949年间历代有关舞蹈文化的文字资料。其中“民国”分为两部分,第-部分为1911年至1949年见诸出版物的资料,第二部分为1949年前舞蹈活动历者于1949年后在媒体上发表的回忆文章。
二、全编条目按历史朝代顺序排列,每个朝代按出处(书名)首字拼音的首字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远古—唐”部分目录在同英文字母下所列书目不再排列其朝代先后顺序;明、清两朝的条目在同一首字拼音下按年号顺序归类。
三、后朝对前朝乐舞描述的条目放入前朝,如:民国王国维的《说勺舞象舞》一条放入周代;清初冯甦《滇考·大理国记》一条放入宋代。元曲除外。有些书籍内容包含多个朝代,则该书目会出现在几个朝代的编目下。所以如此,皆为便于读者直接集中获取具体朝代的史料。
四、正文括号中的楷体字为编者所加;“远古—唐”原书的注、疏、正义以黑体小号字标识;“宋辽金西夏—民国”原书注加括号,字体字号同正文。
五、各条史料出处的书目版本信息集中于书后参考书目中,目录及正文内不做呈现。
本编根据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料,以及便于读者查阅资料的原则,编辑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及方法:
一、收录自先秦至清的各类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史料,初步按五个时期分类: 1.先秦;2.秦汉;3.魏晋南北朝;4.隋唐五代;5.宋元明清。有些史料由于历史原因,对它们的归属时代尚不甚明确,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些文物,有人将其归为汉代文物。由于云南石寨山古墓群的时期约当东周至西汉,我们根据其纹饰、动作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归入先秦时期。
二、每一时期前皆有一段文字介绍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及舞蹈发展的概况,以供参考。
三、每一时期在文物史料后都录有一部份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复原图,以弥补一些文物图比较模糊不清之不足,同时对一些不甚清晰的文物图提供了局部图。或把文物图中主要的舞蹈形象用打框的形式标示出来以供参考。
四、对文物图不作文字解释,使读者有充分的空间来进行研究和发现。
五、增加了两个附录:“敦煌壁画中的舞姿”、“舞海探踪——孙景琛吴曼英搜集手稿”。
六、本编的综述、概述、说明文字均来源于《中国历代舞姿》孙景琛文。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二十五史篇”的编纂上。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文献的钩沉索隐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在引用和释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关于乐舞记载的部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摘录,而是结合了考古发现和不同史学家的观点,对那些模糊不清的记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读。比如,对于某个朝代宫廷乐舞的设置和人员构成,书中通过多处旁证,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这对于还原历史场景至关重要。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这种对史料的敬畏与审慎,使得全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将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石。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中国乐舞史料大典》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学术深度。我本身是研究民族民间舞的,对于那些地方性、碎片化的资料搜集工作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套书的“杂录篇”简直是为我们这类研究者量身定做的宝藏库。它不像“二十五史篇”那样聚焦于正统史料的梳理,而是巧妙地将那些散见于地方志、笔记小说甚至戏曲文献中的乐舞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条。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挖掘整理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我光是想象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就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们显然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通过阅读这些杂录,我发现许多过去被忽略的舞蹈细节和文化背景,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和实物支撑。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翻阅的“舞蹈史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正版舞蹈理论教材 中国乐舞史料大典 二十五史篇图录篇杂录篇3册》我真是期待了很久,拿到手翻阅后,感觉它远超我的预期。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舞蹈史脉络的权威著作,而这套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和排版,三册书的用纸质感极佳,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和文献资料,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尤其是“图录篇”,简直就是一部视觉盛宴,将历代舞蹈的形象资料汇集一堂,对于我们理解舞蹈的形态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叙述方式,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艺术故事。以前学习相关课程时,总觉得历史部分枯燥乏味,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典舞的源流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研究报告,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
评分这套大典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集大成”的气势,它不像市场上许多碎片化的舞蹈读物那样追求新奇或热点,而是沉稳地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史料时的态度——坦诚地列出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性的学术视野,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无论是对于学院派的深造,还是对于舞蹈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可以扎根的平台。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需要反复研读、时常温习的案头之宝。它的厚重感和历史感,让人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舞蹈潮流时,能够找到一份定心丸,明白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图录篇”绝对是物超所值的部分。我原本以为史料汇编可能大多是文字描述,但没想到图册部分如此丰富和精美。那些从壁画、雕塑、出土文物上复制下来的舞蹈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服饰、动作和情感表达。我常常对着其中的一幅画像反复研究,试图揣摩舞者的身体姿态是如何传递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的。有些画面保存得异常完好,色彩依稀可见,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现场感受当时的盛况。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觉参考,远比抽象的文字描述来得深刻和持久。这三册书摆在一起,光是欣赏这些图像资料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把那些沉睡在博物馆和古籍中的舞蹈记忆重新唤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