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
第I首(作品3之2,升c小调)
第二首(作品23之1,升f小调)
第三首(作品23之2,降B大调)
第四首(作品23之3,d小调)
第五首(作品23之4,D大调)
第六首(作品23之5,g小调)
第七首(作品23之6,降E大调)
第八首(作品23之7,c小调)
第九首(作品23之8,降A大调)
第十首(作品23之9,降e小调)
第十一首(作品23之10,降G小调)
第十二首(作品32之1,C大调)
第十三首(作品32之2,降b小调)
第十四首(作品32之3,E大调)
第十五首(作品32之4,e小调)
第十六首(作品32之5,G大调)
第十七首(作品32之6,f小调)
第十八首(作品32之7,F大调)
第十九首(作品32之8,a小调)
第二十首(作品32之9,A大调)
第二十一首(作品32之10,b小调)
第二十二首(作品32之11,B大调)
第二十三首(作品32之12,升g小调)
第二十四首(作品32之13,降D大调)
内容推荐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全新修订版)》收录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二十四个曲子恰好平均分布在大小二十四个不同的调上。拉赫玛尼诺夫,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父为地主,家庭富有。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1893年为悼念柴科夫斯基去世,创作钢琴三重奏曲《回忆伟大的艺术家》。因其《第I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后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获得成功,成为世界性作曲家。1909年初次访美,留下良好印象,其后数度赴美献艺,均获成功。1917年俄国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瑞士,于1918年定居美国,从事创作与钢琴演奏活动,作品有《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第三交响曲》等;此间还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1943年3月28日,殁于加利福尼亚,享年70岁。主要作品尚有交响诗《死亡岛》、《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前奏曲、练习曲等钢琴独奏曲与《练声曲》等艺术歌曲。其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作者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父为地主,家庭富有。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1893年为悼念柴科夫斯基去世,创作钢琴三重奏曲《回忆伟大的艺术家》。因其《第I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后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获得成功,成为世界性作曲家。1909年初次访美,留下良好印象,其后数度赴美献艺,均获成功。1917年俄国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瑞士,于1918年定居美国,从事创作与钢琴演奏活动,作品有《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第三交响曲》等;此间还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1943年3月28日,殁于加利福尼亚,享年70岁。主要作品尚有交响诗《死亡岛》、《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前奏曲、练习曲等钢琴独奏曲与《练声曲》等艺术歌曲。其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大都苍凉沉郁,小调多于大调;但在不同时期写的这些前奏曲中,却严格遵循巴赫和肖邦的传统,本书收录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二十四个曲子恰好平均分布在大小二十四个不同的调上。
这套乐谱简直是钢琴学习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了一套新的乐谱集,专门针对那些渴望挑战自我的中高级水平的演奏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磨损的迹象。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排版设计极其清晰易读,连那些复杂的复调织体都能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这对于理解和掌握乐曲的层次感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的是,编者在一些技术难点处附带了非常细致的指法建议和演奏提示,这比我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曲谱,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演奏指南,引导着我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花了几天时间尝试练习其中的一些练习曲,感觉自己的手指灵活性、力度控制和音乐表现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的选曲也十分巧妙,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音乐视野。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在钢琴技艺上寻求突破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基础练习,渴望接触更具艺术挑战性的曲目的朋友们。
评分我最近入手的一本钢琴教程,主题是关于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分析与演奏实践。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曲谱,更像是一本作曲学和演奏法相结合的教科书。它对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奏鸣曲的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进行了极其严谨的结构拆解,让你在演奏之前,就对整个乐章的逻辑脉络了然于胸。这种分析性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力,使得我的演奏不再是片段式的堆砌,而是具有了清晰的叙事性。书中的注释部分,详细解释了当时钢琴(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音色和机械特性上的差异,这对我们理解和恰当地演绎古典作品的力度记号至关重要。而且,编者对于乐句的划分和重音的建议,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指出我之前忽略的“呼吸点”。这本书的纸张略带米黄色,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配合其合理的行距和字号,阅读体验是顶级的。如果你想从“弹奏”跨越到“理解与诠释”古典钢琴文献的层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很多教程都大同小异,但这次我发现的这本关于肖邦练习曲的深度解析教材,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把音符印出来那么简单,而是像一位耐心的钢琴大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攻克”这些技术上的堡垒。书中对许多标志性的技术难点,比如快速琶音、连续的八度跳跃,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甚至可以说是“手术式”的分解练习。我过去一直为某个特定的段落感到困扰,但翻阅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有效率的练习路径。书中的插图和图示非常生动形象,解释了肌肉如何发力,手腕应保持什么样的动态平衡,这些细节在其他任何教材中都很少见到。此外,它还非常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探讨了如何在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同时,保持旋律线的流畅和歌唱性,这才是肖邦作品的灵魂所在。这本书的纸张厚实,墨水深邃,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更激发了我精益求精的决心。
评分我最近买了一本专注于20世纪印象派钢琴作品的曲集,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汇集了德彪西、拉威尔等大师那些充满色彩和光影变化的杰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踏板使用”和“音色控制”的讲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印象派音乐的精髓在于其模糊性与瞬间的色彩捕捉,而本书则用非常清晰的文字和标记,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踏板来混合和消散音响,创造出那种“朦胧美”。它甚至配有音频讲解链接(虽然我主要还是靠阅读理解),但这种多媒体的辅助方式,极大地弥补了书面语言在描述声音效果上的局限性。装帧上,这本书采用了横开本的设计,这对于演奏大幅度的和弦展开或者需要大跨度视野的乐谱时,简直是太友好了,避免了频繁翻页带来的中断感。读着这些乐谱,我仿佛能闻到普罗旺斯的阳光和海风,它成功地将抽象的音符转化成了具体的感官体验。对于希望驾驭现代钢琴色彩和氛围感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通往那一奇幻音乐世界的钥匙。
评分我最近淘到一本非常令人振奋的乐谱,它专注于巴赫的键盘作品精选,尤其侧重于赋格和对位法的练习。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不仅提供了准确无误的音符,还非常体贴地为我们这些“非专业”学习者标注了许多声部的进入点和重音处理的建议。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令人心生敬畏的清晰度,即使是巴赫作品中那些纷繁复杂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也不会让人感到混乱。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首作品开篇设置的“历史背景与演奏风格”的简短介绍,这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对当时音乐语境的理解,让我的演奏不再是机械地敲击琴键,而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去诠释。我用了几周时间攻克了一首著名的对位练习,这本书提供的“分层练习法”简直是神器,它将复杂的乐曲分解成易于消化的单元,让我得以有条不紊地建立起各声部的独立性和连贯性。这本书的装订方式也十分人性化,可以完全平摊在琴架上,演奏时无需费力去按压书页,非常实用。如果你想真正领略复调音乐的魅力,并系统地提升自己对声部控制的能力,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