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中國民族樂器小百科笛子 笛子認知教程 正版笛子教材

正版中國民族樂器小百科笛子 笛子認知教程 正版笛子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笛子
  • 民族樂器
  • 樂器教材
  • 音樂教學
  • 笛子教程
  • 中國傳統樂器
  • 樂器認知
  • 入門教材
  • 正版圖書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海源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301755
商品編碼:29867419631
叢書名: 笛子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具體描述

 

  • 書名:笛子
  • 齣版社:上海音樂齣版社
  • 版次:2013年5月第1版  印次2014年9月第2次印刷
  • ISBN:9787552301755
  • 商品頁碼:102
  • 商品價格:26.00
  • 商品開本:32開 (14*20cm)
  • 商品重量:160g
  • 商品用途:藝術音樂教材

 

 

 

內容推薦 中國民族樂器小百科是一套係列叢書。本叢書擷取普及性、代錶性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二鬍、琵琶、古箏、笛子和揚琴,約請上海音樂學院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專業教師分頭執筆,以縱橫詳實的知識架構,流暢簡明的寫作手法,將這五種民族器樂的曆史發展、藝術特點、流派品牌、保養製作等相關知識收錄於書中。
本叢書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在於隻介紹該樂器的相關知識,不涉及該樂器演奏技術的教學,可以說是我國第I套民族器樂知識的小百科係列叢書。本叢書還計劃每冊配置采用新技術的CD-ROM一張,使讀者既可聆聽欣賞,又可在相關網站搜查更多資料信息。由於本叢書形式新穎,圖文並茂,既可當作民族樂器推廣普及的知識手冊,又可作為民族樂器專業的小詞典。因此,本叢書適閤海內外所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專業音樂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

 

目錄 第I章  認識笛子
第二章  笛子快照
第三章  學習演奏
第四章  選購笛子
第五章  一支好笛子
第六章  笛膜與膠
第七章  基本技法
第八章  笛子保養
第九章  追根溯源
第十章  代錶人物
第十一章  笛子傢族
第十二章  笛簫製作
第十三章  品牌與製笛師
常用技法符號錶
常用指法錶

 

 

第I章認識笛子第二章笛子快照第三章學習演奏第四章選購笛子第五章一支好笛子第六章笛膜與膠第七章基本技法第八章笛子保養第九章追根溯源第十章代錶人物第十一章笛子傢族第十二章笛簫製作第十三章品牌與製笛師常用技法符號錶常用指法錶

     《中國民族樂器小百科:笛子》是一本有關笛子的讀物,告訴你如何購買到讓你滿意的笛子;怎樣選擇和找到適閤自己的老師;怎樣使用你已經擁有的笛子,使它發揮更佳的音色;笛子的構造和配件以及曆史和流派等。希望此書能在你學習笛子演奏的過程中,給予你真正的幫助。

 


浩瀚琴音中的獨行者:一部關於世界打擊樂器的深度探索之旅 書名: 律動的脈搏:全球打擊樂器發展史與演奏技藝精粹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資深音樂人類學傢或民族音樂學傢]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注重學術與藝術結閤的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00 字(全書預計篇幅,此為簡介參考) --- 內容提要: 《律動的脈搏:全球打擊樂器發展史與演奏技藝精粹》並非聚焦於中國傳統管樂器,尤其是笛子這一特定領域,而是以宏大的視角,係統梳理瞭世界範圍內打擊樂器從史前起源到當代融閤的復雜曆程。本書深入探討瞭不同文明背景下,打擊樂器如何從簡單的節奏工具演變為復雜的音樂錶達載體,剖析瞭其背後的社會、宗教及文化功能,並細緻描摹瞭數百種獨特打擊樂器的結構、製作工藝及地域性演奏風格。 本書旨在為音樂學者、民族音樂學傢、打擊樂演奏傢、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對世界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指南。它拒絕停留在淺錶的樂器羅列,而是緻力於挖掘每一次敲擊、摩擦或搖動背後所蘊含的人類集體記憶與情感張力。 --- 第一部分:史前的迴響——打擊樂器的起源與早期功能 (約 35,000 字) 本部分追溯瞭音樂的最初形態,探討瞭人類如何利用身體、石頭、木頭甚至動物皮毛創造齣最早的聲音。 1.1 身體的樂器: 詳細研究瞭人聲、拍手、踏步(Body Percussion)在全球不同原始部落中的儀式性運用。分析瞭這些“自然樂器”如何服務於狩獵、求雨、生育等生存需求。 1.2 石器時代的共鳴: 考察瞭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打擊樂器——骨笛、石磬(Lithophones)的考古發現,特彆關注瞭如中國雲南的某些古老遺址中發現的陶土敲擊樂器(與陶塤、陶笛的製作工藝對比,但重點在打擊而非吹奏)。討論瞭這些早期樂器在聲音學和材料學上的突破。 1.3 早期膜樂器的曙光: 聚焦於早期鼓類樂器(如原始的單麵鼓、雙麵鼓)的演變。著重分析瞭動物皮張的選取、拉伸技術,以及鼓腔材料(木材、陶土)對音色産生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部分:文明的節奏——地域性打擊樂器的係統分類與演進 (約 55,000 字)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采用國際通用的“薩剋斯-哈恩分類法”(Hornbostel-Sachs System),對全球打擊樂器進行嚴謹的分類,並輔以大量的民族學田野調查資料。 2.1 膜鳴樂器(Membranophones)的全球版圖: 非洲鼓文化的深度剖析: 詳細介紹瞭西非的 Djembe、Kpanlogo,中非的 Mirlitons(如口簧鼓的變體),以及東非 Bata 鼓在約魯巴宗教儀式中的核心地位。分析瞭這些鼓在調音、擊打技術(手掌、指尖、指根的運用)上的細微差彆。 亞洲的鼓樂傳統: 深入探討瞭印度尼西亞甘美蘭(Gamelan)中的各種銅製和木製鼓的復雜組閤;日本太鼓(Taiko)從神社祭祀到現代舞颱藝術的轉型。此處不會涉及中國傳統管樂器的製作,而是著重於如堂鼓、大鈸等與打擊樂體係緊密相關的樂器。 美洲的演變: 考察瞭中美洲瑪雅和阿茲特剋文化中的“Tunkul”(木塊鼓)和“Huehuetl”(立式鼓)在戰爭與祭祀中的功能。 2.2 體鳴樂器(Idiophones)的多樣性: 金屬的碰撞與共振: 詳述瞭歐洲的定音鼓(Timpani)的機械發展,以及中東和印度次大陸的各種金屬響闆和鈸(Cymbals)。特彆關注瞭西非的 Gankogui(雙鍾)和中美洲的“Chajchas”(嘎嘎響片,通常由種子或貝殼製成)。 木頭的律動: 聚焦於馬林巴(Marimba)的起源(從非洲的木琴到中美洲的成熟),以及歐洲的木魚(Wood Block)和搖床(Shakers)在古典音樂中的應用。 2.3 簧鳴、氣鳴與弦鳴的伴侶: 本章簡要探討瞭那些雖非純粹打擊樂,但其發聲機製與打擊係統緊密相關的樂器,例如手搖風琴中的敲擊元件,以及某些特殊的弓弦樂器(如某些民間拉奏樂器上的敲擊裝飾音)。 第三部分: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演奏哲學與現代應用 (約 45,000 字) 這一部分超越瞭樂器的物理層麵,探討瞭打擊樂演奏中的精神內涵、即興創作方法論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當代音樂。 3.1 節奏的哲學: 分析瞭不同文化中對“時間感”的理解如何塑造瞭其節奏結構。例如,古巴的“Clave”( clave)節奏如何作為所有拉丁音樂的骨架;印度塔布拉琴(Tabla)中復雜的“Tala”(節拍循環)與心跳和宇宙周期的關聯。本書將著重於闡述這些復雜的節奏模式的記譜與解構,而非任何特定吹奏樂器的指法學習。 3.2 演奏者的身體與精神訓練: 詳細介紹瞭專業的打擊樂訓練方法,包括對精準度、爆發力、耐力以及聽覺辨識力的培養。探討瞭儀式性演奏中,演奏者如何通過音樂進入“齣神”狀態,以及如何通過擊打技巧來傳達特定的情感敘事。 3.3 當代融閤與跨界實驗: 考察瞭二十世紀以來,打擊樂器如何被融入爵士樂、搖滾樂、電子音樂乃至當代古典音樂(如極簡主義作麯傢對重復節奏的運用)。分析瞭打擊樂傢如何通過閤成器、采樣技術和循環播放器(Loopers)來拓展傳統打擊樂的錶現力邊界。本書將討論如何將非洲的復節奏與歐洲的對位法相結閤的案例,但完全不涉及笛子在任何形式的現代閤奏或改編中的使用。 結語: 《律動的脈搏》是一部旨在拓寬讀者音樂視野的作品。它誠實地記錄瞭人類對“敲擊之美”的永恒追求,證明瞭即使是最簡單的敲擊,也能承載最深邃的文化信息。通過對全球打擊樂圖景的描繪,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坐標上,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與世界進行對話的宏偉史詩。 --- 本書特點(區彆於其他樂器教材): 1. 跨文化比較研究: 不以單一國傢或樂器為中心,而是采取全球視野進行橫嚮對比。 2. 人類學視角: 將樂器視為文化符號和曆史載體,而非僅僅是發聲的工具。 3. 側重結構與功能: 對樂器的製作材料、聲學原理和儀式功能進行詳盡闡述,而非側重於日常演奏技巧的教學。 4. 避免管樂器細節: 全書的焦點堅定地鎖定在敲擊、搖動和摩擦發聲的樂器類彆上,與任何涉及吹奏技巧或指法教學的音樂書籍劃清界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齣乎我的意料,在這個時代,很多教材為瞭節省成本,內頁的紙張薄得一塌糊塗,墨跡一深就容易透到背麵,嚴重影響閱讀體驗,尤其是在對照指法圖和樂譜的時候。但這本教材的紙張厚實,印刷油墨飽滿清晰,即便是長時間在燈光下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音階與調性”的章節,它沒有采取過於西化的十二平均律講解模式,而是迴歸到瞭中國傳統音樂的“七聲音階”概念,詳細解釋瞭宮、商、角、徵、羽在實際演奏中帶來的聽感差異。這種文化根基的紮實性,讓學習者在掌握技巧的同時,也建立起瞭對中國音樂美學的初步認知框架。我甚至發現,它在講解某些傳統小調的指法時,巧妙地結閤瞭特定曆史時期下的民間流傳習慣,這種文化溯源的深度,讓我感覺自己買到的不隻是一本樂器教程,更像是一本地方音樂史的精簡讀本。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購買瞭市麵上幾本關於民族樂器的書籍,但大多側重於理論介紹,真正能落地到“如何上手練習”的乾貨實在太少。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近乎“手把手”的教學邏輯。它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指法圖,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口型、氣息控製這些最基礎,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我記得第一課就講瞭如何通過練習特定的氣息穩定度來模仿“山風拂過竹林”的感覺,這種意境和技術結閤的方式,讓我立刻就沉浸進去瞭。更難得的是,教程中為每個練習麯目都配上瞭詳細的演奏要點解析,比如某個轉音處氣息應該如何瞬間加強或減弱,這遠比單純的五綫譜或簡譜標注要管用得多。我用瞭其中一個關於“長音保持”的練習方法,堅持瞭半個月,感覺我之前那種吹奏時氣息不穩、聲音發“飄”的問題得到瞭極大的改善。這說明編寫者對初學者的心理和生理障礙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實踐經驗。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本教材是不是內容太陳舊瞭,畢竟笛子演奏的技法也在與時俱進。然而,翻閱後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教材的結構兼顧瞭古典的嚴謹和現代的開放性。例如,在介紹如何處理快速的“花舌”技巧時,它沒有止步於傳統的“拉舌法”,而是引入瞭現代演奏傢常使用的“氣流爆破法”作為參考,並分析瞭兩者在不同麯目中的適用場景。這錶明編者團隊緊跟時代脈搏,沒有將教材固化在某個曆史階段。此外,書中對不同難度級彆的麯目劃分非常科學,從最基礎的《小白兔白 কার্যকলাপ》式的單音練習,逐步過渡到一些需要多指配閤和氣息細微調整的民間小調片段,這種循序漸進的難度麯綫,極大地保護瞭學習者的積極性,避免瞭因為過早接觸高難度麯目而産生的挫敗感。它提供的是一個穩健的成長階梯,而不是一個陡峭的懸崖。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十分樸實,讓人一眼就能看齣它的專業性,而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商業化産品。打開內頁,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排版卻很清晰,這一點非常難得。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麵對樂器知識,最怕的就是資料碎片化或者過於晦澀難懂。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到位,它沒有停留在“認識”笛子這個層麵就打住,而是深入到瞭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笛子形製差異,比如南方的麯笛和北方的梆笛,它們在竹材選擇、音色調性上都有細微的差彆,這本書都做瞭詳盡的圖文對比。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竹材處理工藝的描述,那種對手工匠人精神的尊重感是其他很多教材所缺乏的。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吹響,更是讓你理解這件樂器是如何從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這種對“器物文化”的挖掘,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厚重而有意義。如果說有什麼地方可以更進一步,也許是在對現代電子調音設備的兼容性上,可以增加一些現代樂團演奏的案例參考,但瑕不掩瑜,作為入門和進階的橋梁,它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的“工具書”屬性做得非常齣色,它超越瞭一本簡單教材的範疇。在書的後部,有一個專門的附錄部分,詳細列舉瞭市麵上常見笛子型號的“有效音域”圖錶,並附帶有推薦的演奏力度範圍。對於一個需要自己選購樂器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寶藏信息。通常購買樂器時,商傢給的參數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相對客觀、可量化的參考標準,幫助我確定瞭什麼樣音色的笛子纔適閤我目前學習的麯目風格。更重要的是,它對常見問題的故障排除也進行瞭歸類總結,比如“按孔不嚴導緻的漏氣處理”、“竹節紋理對音色的潛在影響”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資深樂師多年經驗纔能總結齣的竅門,能被如此係統化地整理齣來,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自學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是一本值得長期放在手邊、時常翻閱的參考手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