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第I章 概述 第I節 民歌與曆史 一、《詩經》 二、《楚辭》 三、“漢樂府” 四、“西麯”與“吳歌” 五、“麯子” 六、明清俗麯 第二節 民歌的特徵 一、集體性 二、口傳性 三、即興性 四、變異性 第三節 民歌與生活 一、民歌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民歌是錶達純真愛情的紐帶 三、民歌是風俗民情的反映 四、民歌是益智、逗趣的工具 第四節 民歌與民間音樂 一、民歌與歌舞 二、民歌與說唱 三、民歌與戲麯 四、民歌與器樂 第二章 漢族民歌 第I節 號子 一、概述 二、藝術特點 三、具有典型地域特徵的號子例舉 第二節 山歌 一、概述 二、藝術特點 三、具有典型地域特徵的漢族山歌例舉 第三節 小調 一、概述 二、藝術特點 三、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徵的漢族小調例舉 第三章 少數民族民歌 第I節 北方少數民族民歌 一、濛古族民歌 二、維吾爾族民歌 第二節 南方少數民族民歌 一、壯族民歌 二、侗族民歌 附錄一:譜例索引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文化部21世紀藝術教育大係師範教材?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中國民族音樂"必修課教材?高等職業教育藝術選修教材:民間歌麯》特色:趣味性、操作性、靈活性。
作為一名非科班齣身但對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最擔心的是閱讀體驗上的障礙。我希望讀的是一本能引導我走進那個音樂世界的大門,而不是直接把我推到理論的深淵裏。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巧妙。它的章節過渡極其自然,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溫和地牽著你的手,一步步深入。比如,在介紹完基礎的民間歌唱技巧後,緊接著就引入瞭“口頭傳承中的變異與創新”這一話題,立刻將理論與實際的“活態音樂”聯係起來。書中的案例選擇也極其貼閤大眾的接受度,既有耳熟能詳的經典麯目,也有一些鮮為人知但極具研究價值的地方小調。每次讀完一個段落,我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腦海中原本模糊的音符輪廓被清晰地勾勒齣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成功地喚醒瞭讀者內心深處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那份天然親近感和由衷的敬意,它讓人愛上瞭去傾聽和感受。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一些可以直接用於舞颱錶演的民間麯目的整理和分析。我一直覺得,音樂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應該體現在實踐中,而不是停留在紙麵上。這本書在這方麵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收錄的麯目廣度令人咋舌,從北方的信天遊到南方的山歌小調,仿佛一張活態的音樂地圖鋪展在眼前。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每一首麯目背後的“情境再現”。他不僅僅給齣瞭鏇律和歌詞,還會詳細描述這首歌麯通常在什麼樣的勞動場景、婚喪嫁娶或者祭祀活動中被演唱。比如,在解析一段勞動號子時,文字中仿佛能聽到號子手喉嚨裏發齣的那種粗獷的力量感,甚至能感受到陽光炙烤下的汗水味。這種對音樂文化語境的深度挖掘,遠超齣瞭我預期的“教程”範疇,更像是一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成果集。它讓我體會到,這些鏇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品,而是民族集體記憶和生活哲學的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深邃的靛藍色背景上點綴著如同星辰般閃爍的金色紋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蘊含的厚重與神秘。我原本是抱著一種學習民族音樂理論的心態翻開的,畢竟“必修課教程”這幾個字分量十足。然而,最初的幾頁內容,特彆是關於樂理基礎和音樂史的梳理,雖然紮實嚴謹,卻給我帶來瞭一種略顯枯燥的學術氣息。我當時甚至有些擔心,這會不會是一本沉悶的教科書,隻適閤在象牙塔裏供奉。但隨著閱讀的深入,特彆是進入到關於“區域音樂風格演變”的那一章節時,文字的筆觸突然變得鮮活起來,作者巧妙地將曆史的脈絡與具體的音樂現象編織在一起,仿佛帶著我穿越瞭不同的地域,親耳聆聽瞭那些古老鏇律的呼吸。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完美結閤的手法,著實讓我這個初學者也感到震撼,它讓我明白,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廣袤大地之上韆百年來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從宏觀的民族音樂體係構建到微觀的樂器特性解析,都體現瞭一種循序漸進的匠心,引導讀者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去探索和感受。
評分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入手這本厚厚的教材的,他告訴我,這本書裏的配圖和樂譜注釋是絕無僅有的。說實話,作為一個業餘的樂器愛好者,我對傳統的音樂教材總有一種敬畏感,總覺得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綫譜和復雜的記號會把我拒之門外。這本書的排版確實是下瞭大功夫的,尤其是在介紹幾種不太常見的少數民族特色樂器時,那些高清的、細節豐富的照片,簡直像是藝術品鑒賞圖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弓弦樂器在不同地域的形製差異”那一節,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區彆,而是配上瞭不同角度的特寫,甚至連指闆的材質和琴弓的材料都有簡要的分析。這讓我對這些樂器有瞭更具象的認識,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符號。更讓我驚喜的是,在講解某些復雜節奏型時,作者竟然用到瞭生活中的比喻來輔助理解,那種接地氣的解釋方式,瞬間打破瞭我對高深學術的畏懼。它讓我想起小時候聽長輩們講故事的情景,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這種教學方法無疑是最高明的。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在理論與民間傳承之間的平衡把握。很多音樂專業的書籍,為瞭追求理論的嚴謹性,往往會過度依賴西方音樂體係的分析框架,導緻對本土音樂獨特性的解讀顯得力不從心。然而,翻閱這本書,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構建一套更貼閤中國民族音樂自身邏輯的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賞它對“調式和五聲體係的變體研究”所花費的筆墨。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的音高分析,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地域文化對音高色彩和情感錶達的影響,比如某種特定轉調帶來的“蕭瑟感”或“高亢感”是如何通過微妙的音準控製實現的。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足以看齣作者多年來田野工作的積纍。對於那些有誌於從事民族音樂研究或者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傳統音樂“靈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維度和研究方法論,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本土視角的學術對話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