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致老师 上编 一般写作技法 第 I 章 绪言 第 I 节 音乐作品中的织体 第二节 复调音乐的风格分期 第三节 复调音乐的一般概念 第四节 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 第二章 复调织体中的旋律 第I 节 多声织体中旋律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严格复调时期的旋律特征 第三节 自由复调织体的旋律 第三章 对比复调 第 I 节 对比复调的写作 第二节 对比复调的织体 第三节 可动对位 第四节 反向对位 第五节 繁复对位的应用 第四章 模仿 第 I 节 一般概念 第二节 模仿的运用 第五章 赋格 第 I 节 赋格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呈示部 第三节 中间部 第四节 再现部 第五节 赋格的诠释处理 第六节 赋格的种类 下编 时代风格特征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概述 第 I 节 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主要合唱复调音乐体裁及其发展沿革 第七章 巴洛克时期复调技法的运用概述 第 I 节 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复调技法的运用 第八章 维也纳古典时期复调技法的运用概述 第 I 节 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复调运用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海顿和莫扎特的复调运用手法 第四节 贝多芬的复调运用手法 第九章 浪漫主义时期复调技法的运用概述 第 I 节 浪漫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浪漫主义复调技法的一般特征 第十章 现代音乐中复调技法的运用概述 第 I 节 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现代音乐中复调技法的运用 第三节 我国音乐创作中复调技法的运用
前言
这本专为非创作专业学生度身定制而编写的《复调艺术概论》以介绍复调知识为主,共分两编。上编讲述复调写作技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它们在不同风格写作中的风范;下编简介各个风格时期主要作曲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中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是什么”的理解边界。以往我总觉得音乐理论就是那些枯燥的音高、节奏和和弦的堆砌,是束缚音乐表达的“紧身衣”。但阅读这本教材的过程,却像是一场精彩的音乐考古之旅。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语言的剖析,展示了这些“规则”是如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服务于音乐家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例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的织体变化时,书中不仅分析了技术层面的变化,还深入探讨了这种变化在情感表达上带来的微妙差异。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我对理论学习的态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究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美学思想。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学习与音乐欣赏融为一体,让学习者能够带着“理解者”的视角去聆听音乐,这对于提升个人的音乐鉴赏力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学术严谨性要求比较高的人,所以挑选教材时,往往会重点考察其引用的资料和参考文献的可靠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面向的是初学者,但其内容的学术根基却异常扎实。我特意去查阅了书中提及的几个关键理论来源,发现引述的都是该领域内公认的权威著作或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论述。这保证了我们学习的知识体系是健康、可靠的,避免了学习到一些已经被淘汰或存在争议的理论。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理论时,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在现有框架之上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现代化转译”。他们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诠释那些古老的智慧,使得即便是复杂的“对位法”或“调式分析”等主题,也变得可以被理性地消化和吸收。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与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既有学院派的底蕴,又不失面向大众的亲和力。对于想要打下坚实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源。
评分这本《XX》的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七上八下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教材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总怕买到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但翻开之后,那种感觉一下子就消散了。首先,它的排版和设计就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关键是逻辑结构清晰得让人赞叹。它不是那种堆砌概念的枯燥读物,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那些抽象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仿佛立刻就有了画面感和触感。比如,对于某个和声进行规律的解释,它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从几个经典的音乐片段入手,让你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去感受那个“为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我们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例证选择也非常巧妙,既有古典时期的严谨范例,也不乏近现代作品的创新尝试,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僵硬的规则所束缚。那种读完一个章节后,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最近阅读其他教材所不曾体验到的。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对很多音乐理论书籍都感到头疼,主要是因为它们往往只关注“是什么”,而忽略了“怎么用”。我常常会想,学了这么多和弦连接规则,我到底该怎么写出一段像样的旋律?这本《XX》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像是为每一个渴望创作或深入理解音乐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书中大量的“实践建议”和“创作启发”部分,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宗旨。作者没有把理论知识当作终点,而是看作起点。他们会巧妙地引导你思考:“了解了这一点后,你可以在你的练习曲中尝试哪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开放性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发现自己开始不再畏惧尝试新的和声进行,也不再纠结于是否“符合规范”,而是更关注我的音乐是否表达出了我想要的情感。这本书成功地消除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创作之间的隔阂,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将知识转化为自己音乐语言的学习者。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号称“初学者友好”的音乐理论书籍,结果大多是虎头蛇尾,要么前期讲得太简单,等稍微深入一点就立刻掉链子,要么就是上来就用一堆术语把你轰炸得晕头转向。然而,这本《XX》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仿佛能洞察到学习者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可能产生的困惑,并提前做好铺垫。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技巧性较强的部分时,会穿插一些“学习小贴士”或者“常见误区提醒”,这些细小的设计,恰恰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需要动手实践的部分,书中的指引清晰明确,没有丝毫模糊地带。我按照书中的步骤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之前一直搞不懂的某个技巧,竟然奇迹般地被攻克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战性”有了极高的评价。它不仅仅是在“教你知识”,更是在“教你如何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教学层面的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搭建起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稳固桥梁,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空中楼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