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主颂
1.合唱
2.咏叹调(女低音)
3.咏叹调(女高音)
5.咏叹调(男低音)
6.二重唱(女低音、男高音)
7.合唱
8.咏叹调(男高音)
9.咏叹调(女低音)
10.合唱(第二女高音、女低音)
11.合唱
12.合唱
康塔塔第63号:“基督徒,铭记这吧”
1.合唱
2.宣叙调(女低音)
3.二重唱(女高音、男低音)
4.宣叙调(男高音)
5.咏叹调(二重唱)
6.宣叙调(男低音)
7.合唱
康塔塔第65号:“他们来自赛伯依”
1.合唱
2.合唱曲
3.宣叙调(男低音)
4.咏叹调(男低音)
5.宣叙调(男高音)
6.咏叹调(男高音)
7.合唱曲
DG经典唱片,展现世界指挥家,演奏家精湛艺术,解读大师文本,对作品逐分逐秒分析,集音乐知识和背景介绍于一体。
经典聚积精神的财富,名曲抚慰心灵的世界,本碟为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原版引进的“大剧院艺术课堂”《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系列总汇。“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系列如同一张聆听、体会、走近伟大音乐家的音乐地图。
我对于这种跨界的书籍总是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分类的壁垒。一方面是严谨的古典音乐理论探索,另一方面是充满激情的舞台艺术指导,这种碰撞一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听巴赫,更是通过巴赫的作品,来阐释表演的本质——如何将内在的“颂唱”与外在的“呈现”完美结合。刘若瑀老师的课程或许会从表演的角度切入,指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去“演绎”内心的感受,而这恰恰是欣赏古典音乐时最需要的“共情”能力。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循环学习模式,对我来说吸引力巨大。
评分拿到手感觉沉甸甸的,这说明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一直有个习惯,每当听一张新的古典音乐CD时,总想找一本配套的解读手册来辅助理解,不然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唱片CD+欣赏手册”的组合形式简直太贴心了,声画同步的学习体验是任何电子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我希望手册里的内容不仅是对巴赫作品的深度解析,还能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比如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乐器的演变对演奏风格的影响等等。如果能附带一些不同版本演奏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有研究价值了。我期待着,在细致的文字引导下,耳朵能捕捉到那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微差别,真正做到“听懂”音乐,而不是仅仅“听到”。
评分说实话,我对“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这个标题部分更感兴趣,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觉得舞台表演不仅仅是台词和走位,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能量和情感的传达。刘若瑀老师在表演艺术界是公认的大家,她的教学方法一定独到而深刻。我期待在这三十六堂课中,能学到如何真正地走进角色,如何克服舞台恐惧,以及如何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去讲述一个故事。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技巧,不仅能用于欣赏音乐和戏剧,也能应用到日常的沟通和表达中。这本书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分析某位著名音乐家在舞台上如何处理一首曲子的情感表达,那就太棒了,那样“表演课”和“名曲导读”就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评分终于盼到这本书了,我之前就对这类音乐导读类的书籍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涉及到古典音乐巨匠的作品。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风格,很符合我对“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的期待。我特别好奇,续集21这部分会聚焦在哪些鲜为人知的曲目上,是会深入挖掘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名曲背后的故事,还是会带我们探索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音乐篇章。光是看到“巴赫”这个名字,我就知道这次的阅读体验会非常充实,毕竟巴赫的作品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的乐评人也时常有新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枯燥的乐理知识和生动的音乐赏析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音乐的魅力,而不是被一堆术语绕晕。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开始这段美妙的音乐之旅了。
评分这本书的命名方式非常古典,透着一股庄重感,但“续集21”又暗示着一个漫长而系统的系列。我非常好奇这个系列是如何构筑起来的,它是否遵循了某种特定的音乐史脉络,还是按照主题进行划分?对于巴赫这样一位音乐史上的巨人,只用一本书来概括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非常期待续集21能带来一些新颖的角度,比如关注巴赫晚期作品的神秘主义倾向,或者他与当时教会环境的复杂关系。同时,那张附带的CD如果能收录一些罕见或高质量的录音版本,就更好了。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一个常青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