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的“微型序曲集”
凡例
上篇 我爱巴赫
什么是复调音乐
第二章 欢迎光临巴赫世界——巴洛克时代及其艺术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巴赫钢琴文法辞典
第四章 巴洛克时装秀——巴赫钢琴作品的体裁
第五章 出土的琴声——弹奏巴赫钢琴作品的一般原则
下篇 巴赫爱我
第六章 巴赫家族的“人之初”——《初级钢琴教程》注释
第七章 巴洛克音乐家的《幼学琼林读本》——《小型前奏曲与赋格》注释
第八章 德国音乐的DNA
第九章 德国组装的《法国组曲》——《法国组曲》注释
第十章 戴英国帽的舞者——《英国组曲》注释
第十一章 德国人用法文拼写的意大利词汇——《德国组曲》注释
第十二章 钢琴教友的“旧约全书”(上)——《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注释
第十三章 钢琴教友的“旧约全书”(下)——《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册注释
林华著的《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是一本学习巴赫的教材,书中有关于巴赫的相关文化艺术知识,同时讲解巴赫各种曲子演奏技巧,让你在熟练弹奏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深邃的学养,提炼自己的审美经验,思索自己的艺术新路。
我过去总觉得巴赫的作品像是高不可攀的数学公式,枯燥且缺乏情感的宣泄,但自从接触了这本导读,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用极其生活化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巴赫音乐中的虔诚、激情与人性的挣扎娓娓道来。书中对巴赫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如同一个优秀的导游,引领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对装饰音处理的章节,作者没有采用刻板的“一律遵从”的教条,而是结合了不同演奏家和历史时期的风格差异进行探讨,鼓励读者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种开放且深入的探讨方式,让我在面对那些看似僵硬的音符时,也能找到释放情感的出口,感觉自己和作曲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教材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巴赫音乐百科全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曲式分析”的篇幅,它用清晰的树状图和对比表格,将复杂的复调结构拆解得一目了然。以前我弹奏赋格时,常常是跟着主旋律跑,对其他声部的处理常常感到迷茫,总觉得它们是“背景噪音”。但通过这本书的分析,我理解了每个声部都有其独立的叙事线索,它们之间的模仿、卡农关系,构成了巴赫严谨而又充满趣味的音乐世界。这种结构上的洞察力,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音乐的掌控感,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法,而是带着清晰的意图去塑造每一个乐句的起承转合。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学习钢琴多年,但总在“技术瓶颈”徘徊的演奏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急需的“手术刀式”的精确指导。它对触键力度、踏板使用规范,以及不同键盘乐器(羽管键、大键琴、现代钢琴)之间音色转换的考量,详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过去总是凭感觉去弹奏那些快速的音型,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而书中针对“手指独立性”和“均匀度”设计的专项练习,简直是“对症下药”。这些练习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表达,比如如何让低音声部保持稳定而又不掩盖旋律。读完相关章节,我回去试着重新处理了几段练习曲,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模糊不清的声部线条现在清晰如织,如同在透明的玻璃上作画。
评分我一直困惑于如何将巴赫作品的“神圣感”与现代演奏的“炫技”倾向进行平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视角。它没有盲目推崇某个流派,而是提倡一种基于“历史意识”的演奏实践。我发现书中对巴赫所处的宗教和宫廷背景的描绘,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功能性”——是用于敬拜、教学还是娱乐。这种宏观的理解,使得我在处理那些极具装饰性的段落时,不再感到浮躁,而是能将其视为一种精致的“装饰艺术”,而非单纯的炫耀技巧。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真正用心去挖掘巴赫灵魂深处的导读,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弹奏,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聆听”和“感受”巴赫。
评分这部关于巴赫钢琴演奏的教材,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就非常考究,字体清晰易读,乐谱的呈现方式直观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复杂的前奏和赋格时的细腻讲解,他们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巴赫音乐的逻辑结构和声学原理。比如,对于某些和弦的转位和声部的交织,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示和不同视角的分析,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数理之美”是如何融入音乐的。每次练习完一首曲子,我都会回头翻看导读部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授予了一把开启巴赫内心世界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弹”的书,更是一本“为什么这样弹”的哲学指南,让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