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为弦乐、打击乐、钢片琴写的音乐
1.1乐章 安静的行板
2.第二乐章 快板
3.第三乐章 柔板
4.第四乐章 很快的快板
演奏 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 小泽征尔
乐队协奏曲
1.第1乐章 引子:不太快的行板 活泼的快板
2.第二乐章 成双成对的游戏:诙谐的小快板
3.第三乐章 悲歌:不太快的行板
4.第四乐章 被打断的间奏曲:小快板
5.第五乐章 终曲:沉重地、急板
演奏 析林爱乐乐团
指挥 洛林·马泽尔
贝拉·巴托克似乎生来就注定了成为艺术家的命运。他幼年体弱多病,与同龄孩子格格不入,却因此很早就对音乐注入了大量的热情,以抚慰人情冷漠给他带来的心灵伤痕。
巴托克在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成了钢琴家及钢琴教师,但他从不教授作曲,因为他害怕那会抹杀了他的性。28岁那年,巴托克与一位16岁的姑娘结了婚。两人离婚后,他又在42岁
那年娶了22岁的学生蒂塔·帕斯特里(Ditta Pdsztory)。两人在婚后经常双双演奏巴托克为两架钢琴创作的作品。这两次婚姻分别给巴托克带来一个儿子。
巴托克与他的好友兼同事——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zoltan Kodaly)一起投身于民族音乐事业,大量采集研究匈牙利及欧洲各国的民间传统音乐。也正是在民间音乐中,他找到了自身的创作道路。除了本辑唱片收录的两部作品之外,巴托克负盛名的作品还有6部独具一格的弦乐四重奏(可能是贝多芬以后同类型作品中重要的作品),独幕芭蕾《木刻王子》以及不可思议的哑剧作品《神奇的满大人》、《弦乐嬉游曲》,令人难忘的创新独幕歌剧《蓝胡子的城堡》,在罗马尼亚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杰作《世俗康塔塔》,《两架钢琴及打击乐的奏鸣曲》以及数部协奏曲作品(其中3部是钢琴协奏曲,还有1部华丽的小提琴协奏曲)。另外便是一些室内乐作品及钢琴独奏曲。他成年后创作的作品充满了新意,并能够激起听众深层的共鸣,但却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流传。他一度生活潦倒,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艺术理想。
在巴托克的晚年,匈牙利被法西斯的阴云笼罩。他被迫于1940年流亡到美国,在纽约被疾病与贫困缠身(尽管他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当客座教授),并始终沉浸在对未来的悲观情绪中,终于1945年在纽约逝世,享年64岁。
这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只是想找一本辅助性的阅读材料,但很快发现它已经成为了我日常音乐学习和鉴赏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特别是那些关于演奏技巧和音乐处理的细微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直接指导我的实践。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层次地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该怎么做”。对于想要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业余爱好者,或者正在寻求新视角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多维度分析框架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枯燥的分析变得鲜活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转化与升华。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高质量的引进和出版物出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复古又带着现代艺术气息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平时买书很注重触感和视觉体验,很多时候好书不光要内容好,外在的包装也得跟得上,这本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艺术的敬畏感,即便是作为收藏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那种精心设计的字体和留白处理,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反而有种在欣赏一幅展开的乐谱的沉浸感。对于这种需要深入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良好的物理载体是成功的一半,它让原本严肃的学术内容变得更容易亲近和持久保存。整体来看,这绝对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看得出制作团队在每个环节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专业度,这点对于一个资深爱书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标准。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那种零散堆砌知识点的传统教材,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逻辑严密的知识脉络,让你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细节分析,都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我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来梳理前几章的导论部分,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音乐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非常巧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从不忘记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进行解读,使得音乐作品不再是孤立的音符组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极高的表达功力,这种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特定领域有深入探索需求的读者而言,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和权威性是决定一本书价值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大量的引用和脚注部分,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许多细节的考证都令人印象深刻。我翻阅了一些涉及到的历史文献和早期乐谱版本对比的部分,发现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使得我对书中所述的观点有了极强的信任感。一本好的工具书或导读本,必须能够经受住反复的查证和推敲,而这本显然具备这样的素质。它更像是同行之间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对于那些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进行更高层次研究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石,让人敢于放手去探索更深的水域。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乏味、充满晦涩术语的学术腔调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既专业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语调。作者似乎很清楚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他懂得何时需要精确地使用专业词汇,何时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那些抽象的音乐体验。阅读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在复杂的音乐迷宫中游览,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点亮一盏灯,让你看清前方的路径。这种流畅自然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愉悦感,使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度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我常常在深夜里一读就停不下来,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音乐世界里,这充分证明了其文字驾驭能力的非凡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