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门德尔松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 开本: | 4 |
| 作者: | (英)尼尔·温伯恩|译者:马新强 | 页数: | |
| 定价: | 39.8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 ISBN号: | 9787540476991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章 少年成名(1809—1825)
第二章 步入成熟(1825一1829)
第三章 大旅行家(1829一1832)
第四章 杜塞尔多夫和莱比锡(1832一1836)
第五章 成家的男人(1837一1841)
第六章 为两任君王效力(1841一1844)
第七章 *后的岁月(1845一1847)
人物简介
音乐术语
CD曲目注释
......
门德尔松是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赫布里底群岛》《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意大利交响曲》——均为古典音乐史上杰出的代表作,而他创作的《仲夏夜之梦》配乐中的《婚礼进行曲》*是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度过了自己人生中幸福的时刻。作为音乐史上令人赞叹的天才少年,门德尔松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至高的声誉。从歌德到维多利亚女王,那个时代的名流巨擘无不与他往来频繁。
在他短暂的生命里,门德尔松被公认为世界非常伟大的作曲家。尽管备受瓦格纳、乔治·萧伯纳以及纳粹德国文化狂热分子的诋毁,但他凭借自己创作的创新性以及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世界中始终屹立不倒。
翻开尼尔·温伯恩著的这本《门德尔松传》,了解*多有关门德尔松的生平事迹。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界处”的绝佳参照。门德尔松身上那种古典的克制与浪漫的幻想的完美结合,常常被后人简单概括,但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将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比较他与贝多芬、舒曼在处理作品结构上的差异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这对于理解音乐史的脉络非常有帮助。它没有将门德尔松置于一个孤立的地位,而是把他置于整个欧洲音乐思想流变的大背景下,分析他如何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新风貌的探索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文化史都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具层次感的认识,不仅仅是对一个音乐家的生平,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这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叙事。对于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剖析,尤其是对他那些早期作品,如《仲夏夜之梦》序曲的诞生过程,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解谜游戏。作者没有仅仅罗列作品名称和首演日期,而是将每一部重要作品的诞生都置于他生命中的特定情境下进行解读,比如他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如何转化为音符的魔力。读到他处理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时的心态转变,我深感震撼,这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的挣扎,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信仰与艺术边界徘徊的真实写照。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如他音乐般优雅流畅,时而又因揭示某个关键历史事件而陡然紧张,这种叙事张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愿意一口气读完那些看似沉闷的档案资料部分。
评分这部传记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避开了将门德尔松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童”的窠臼。书中坦诚地探讨了他后期创作中遭遇的瓶颈,以及外界批评,尤其是来自瓦格纳等人的尖锐攻击,对他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了关于他如何平衡贵族身份、宗教责任与艺术追求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章节。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考证那些鲜为人知的信件和日记片段,从中捕捉到他内心深处的脆弱和对家庭的深切依恋。这种将伟人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写作手法,使得门德尔松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在他那个时代,一位具有如此高度社会地位和艺术成就的人,要对抗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保守力量,其精神压力该有多大,这比单纯欣赏他的音乐更让人动容。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笔触是极其精炼且富有画面感的。作者似乎深谙“镜头语言”,在描述门德尔松在苏格兰高地采风,或是他在杜塞尔多夫歌剧院指挥时的情景时,总能调动起读者的所有感官。那些关于他如何与自然对话,并将自然的气息融入他那些充满灵性的室内乐中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门德尔松在音乐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无论是对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建立,还是对年轻一代音乐家的提携,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和深刻的评价,这让读者认识到,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写出优美旋律的人”,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建筑师。他的影响,远超他亲手写下的乐谱本身。
评分这本关于门德尔松的传记,从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贵族家庭中诞生的音乐天才的成长轨迹。作者对门德尔松早年生活的描绘极为细腻,不仅仅停留在对天赋的简单赞美,更是深入挖掘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教育对他艺术观的塑造。书中详尽地记述了他在柏林文化圈中的活跃表现,以及他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吸收和融合了巴赫的复兴精神与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清新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他指挥莱比锡格瓦特豪斯乐团的段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敬畏与洞察力,那种将指挥艺术视为一种精神感召力的描写,让人对这位“音乐指挥家中的王子”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他与李斯特、舒曼等同时代音乐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既有文献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生动性,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音乐沙龙之中,亲眼见证着那些伟大灵魂的碰撞与交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