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章 绪论
第二章 四部和声
第三章 和声进行与和弦功能
第四章 用正三和弦为平稳旋律配和声
第五章 同和弦转换
第六章 用正三和弦为跳进旋律配和声
第七章 为低音配和声
第八章 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
第九章 为歌曲配和声(一)
第十章 正三和弦的转位——六和弦
第十一章 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和弦
第十二章 属七和弦
第十三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
第十四章 为歌曲配和声(二)
第十五章 属九、属十一与属十三和弦
第十六章 副三和弦
第十七章 和弦外音
第十八章 副七和弦
第十九章 副属和弦
第二十章 近关系转调
第二十一章 为歌曲配和声(三)
参考书目
附录:和声试卷选辑
内容提要
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编委会确定本教程卷为“普及卷”,主要内容始于“正三和弦”,结束于“近关系转调”;第二卷为“提高卷”,接续卷内容,结束于“等和弦转调”,并简单介绍近现代和声的知识;第三卷为“键盘和声与织体写作,’卷,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键盘和声公式与织体样式的介绍和训练,下篇着重伴奏织体的应用与写作实践。除外,编委会还对诸如和声学术语、和弦标记等进行了规范性的探讨和统一。
本教程卷、章、节的内容力求精练,博采众长,一般都含有基本教材与补充教材双重构成的因素,同时,蕴有教法的内涵。执教者可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学生的实际水准相应灵活地进行处置,或选讲、略讲,或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练习与习题部分,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或泛选、精选或侧重于写作,或侧重于分析。唯在卷第十五章之前,写作与分析适宜兼顾并重;尔后,前者的要求和比重可以逐渐减弱;后者的要求和比重则可逐渐增强。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维护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包容性。它没有将某种特定的音乐风格或体系奉为圭臬,而是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声学的演变历程。在讲解传统古典和声的坚实基础之后,书中引入了一些关于现代和声语汇的初步探讨,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让人感受到音乐语言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性。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适合当下正在学习的学生,更像是一份可以长期陪伴的参考书,随着我们音乐理解力的提高,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你揭示不同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学科本质的深刻把握,而不是故作高深的堆砌辞藻。它成功地在“经典传承”与“面向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学习者在坚守根基的同时,也能心怀对未知音乐世界的探索欲。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学习的现代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沉浸式的心灵重建”。它要求你慢下来,非常慢地走完每一步。书中提供的练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套路题,而是充满了“陷阱”和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地方。每一次尝试写出自己的和弦进行时,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涉炼金术的学徒,面对着未知的化学反应。当我发现自己的作品在某个转折处显得生硬或不自然时,我不得不翻回去重新审视相关的理论章节,往往能从中找到被我忽略的关键细节。这种强迫性的、自洽的反馈循环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它不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你设置好了一系列严苛的检验标准,让你在不断的试错和修正中,将理论内化为本能的音乐直觉。这种从“知道”到“做到”的漫长而艰辛的过渡过程,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有迹可循,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精准的、目标明确的攀登。
评分这本书在工具性和应用性方面的考量也做得非常周全,让人感觉编者真的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路径。它并没有将所有的篇幅都压在抽象的理论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与实际演奏和作曲紧密相关的应用案例。书中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键盘上的手指动作,或是如何将其应用到管弦配器中去处理特定的音色冲突,都有着非常具体的指导。特别是关于转调和离调和弦的运用部分,作者给出了一系列极富创意的“桥梁”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合乎逻辑,而且听起来非常悦耳,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色彩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模仿和拆解,我发现自己对听觉材料的敏感度正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以前听音乐时只是享受旋律,现在则能清晰地“听见”背后的骨架,辨别出哪些是功能性和声,哪些是色彩性的修饰。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分析的转变,是任何一本只停留在表面的教材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编者对知识的尊重与匠心。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选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泛着低调而奢华的光泽。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经过精心调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流畅,仿佛作者的思路就那样自然地铺陈在眼前,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尤其是那些复杂的乐理图示和和弦进行范例,插图清晰明了,色彩过渡自然,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极其严谨,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般咬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在翻阅时能清晰地感受到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专业的氛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沉浸其中,与书中的智慧进行深度对话。这种对实体呈现的极致追求,无疑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了极大的愉悦感。
评分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研读这本教材的初始章节,最大的感受是它在阐释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哲学的思辨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是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讲解基础的声部写作原则时,引述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交叉对比,使得每一个规则都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作为支撑。这让我明白,和声学远不止于一套机械的规则,它是一门关于听觉美学和逻辑构建的艺术。例如,书中对平行五八度的讨论,不再是生硬的“禁止”,而是从声音的共振特性、听觉的饱和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这些看似陈旧的禁忌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尊重。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构建这些理论的内在联系。它强迫你调动起所有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声音如何在空间中流动、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种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感受。这种对“深度理解”的执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入门指南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