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商品(图书)名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声乐(精选五线谱·中国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针对水平相对较高的声乐教学要求,从声乐(1-4)4册简谱歌曲中精心挑选了近100首经典的中国民歌、艺术歌曲、古典歌曲,且为五线谱带钢琴伴奏,所编歌曲兼顾了声乐初、中、高各级程度的曲目。这100首曲目分别编为2册,本书为第1册。学生通过各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选择相应难度曲目进行演唱,可逐步提高其演唱能力和音乐审美与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
胡郁青,女,音乐教育家,教授,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2009年任音乐学院院长,2009年9月调任艺术学院院长。现为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艺术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艺术类招生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授予“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
作为一位对中国民族声乐特别有情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中国传统声乐审美理念的融入。虽然它是一本标准的五线谱教材,但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声乐的“韵味”和“气度”融入到了西方的声乐技术框架之中。例如,在讲解颤音处理时,书中不仅规范了西式颤音的频率和幅度,还加入了关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唱腔中那种更加内敛、更具情绪张力的“滑音”或“装饰音”的指导。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处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本土艺术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学习西方声乐技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根”,而这本书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它让我们知道,技术是为表达服务的,而表达的内容,可以是我们熟悉的、热爱的中国音乐故事和情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如何将这种中西结合的理念应用到我常听的一些民歌或者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去。
评分从一个资深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普通教学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发声器官如何实现艺术表达”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著。作者在探讨了基础技巧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到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分析和情感处理层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差异,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比如巴洛克时期对装饰音的即兴处理,与浪漫主义时期对情感爆发力的要求之间的微妙平衡。这让我意识到,声乐学习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通过背诵公式就能达成的目标。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用某种技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怎么做”。它激发了我想要去深入研究更多不同时期声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文化背景的愿望,可以说,这本书是开启我更深层次声乐探索之旅的一把钥匙。
评分我必须得夸赞一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工艺,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甚至可能在钢琴旁被咖啡溅到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纸张略带米黄色,长时间阅读眼睛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廉价白纸带来的刺眼感。五线谱的排版干净利落,音符、时值、休止符都清晰可辨,即使在光线不佳的练习室里,也不会出现看错谱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专业术语的英文对照和中文解释都标注得非常规范,这对于未来希望与国际接轨学习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过渡和参考。这本书的装订也非常结实,我可以完全放心地将它平摊在谱架上,不用担心书页会散开或者书脊断裂,这在练唱过程中,可以让人更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担心书本的状况。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标准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传统的字体搭配简洁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专业的音乐教材。虽然我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我对声乐艺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特地找来这本书学习。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讲得极其透彻,从最基础的发声原理到气息的控制,再到共鸣腔的运用,作者都用非常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进行了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声乐技术时,总能找到生活化的类比,比如将气流比作稳定的水流,将声带的振动比作乐器的弦被拨动。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正确的发声”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那种模糊的凭感觉练习。书中的术语解释也非常到位,对于像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帮助,避免了因为理解偏差而走弯路。翻阅目录就能发现,这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完整,从基础技术训练到不同风格作品的演绎分析,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让人很有信心可以系统地掌握声乐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风格简直是为实用主义者量身定制的,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高冷”教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声部特点的分析部分,无论是男高音的高音处理,还是女中音的音色统一性,作者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我试着跟着书中的示范练习进行了一些基础的音阶和琶音训练,立刻就能感受到细节上的差异。比如,书中强调了在做高音时,不仅仅是“往上唱”,更重要的是“往内收”和“向下扎根”的感觉,这种对身体内部感受的引导,是很多其他教材中缺失的。而且,书中的配乐示例(虽然是以五线谱形式存在,但可以想象其背后的伴奏意境)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出不同技术难点需要达到的听觉效果。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套教材无疑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因为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教学路径,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作者的严谨态度在每一个练习的力度标记、速度要求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