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戏剧教材 陆锦花越剧唱腔精 越剧基础教程入门唱腔CD

正版戏剧教材 陆锦花越剧唱腔精 越剧基础教程入门唱腔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越剧
  • 戏曲
  • 教材
  • 唱腔
  • 陆锦花
  • 入门
  • 基础
  • CD
  • 教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9416
商品编码:29867675554
丛书名: 陆锦花越剧唱腔精选

具体描述

 

 

目录

总序 
前言 
早期唱腔 
1.劝卿家休动气(选自《香妃》) 
2.她不该在金殿(选自《香妃》) 
3.这里不是你回邦(选自《月光曲》) 
4.是慧妹的良辰(选自《一缕麻》) 
5.是难违父命去出嫁(选自《一缕麻》) 
6.悲切切泪淋淋坐起半身(选自《黑暗天堂》) 

 

 

唱腔选段 
7.思想从前(选自《礼拜六》) 
8.谯楼初鼓夜更残(选自《义》) 
9.隆冬寒露结成冰(选自《宝玉夜探》) 
10.在军中苦思量(选自《胭脂贼》 
11.见书信恨海难平气难填(选自《夜半风啸声》) 
12.淅沥沥雨声风凄凄《选自《新闺春梦》 
13.慈母爱儿深似海(选自《杏花村》) 
14.我在张家长工做(选自《双推磨》) 
15.推呀拉呀转又转(选自《双推磨》) 
16.磨儿牵得圆又圆(选自《双推磨》) 
17.我只道奸臣只生奸女(选自《盘夫索夫》) 
18.不住钱塘住南京(选自《盘夫索夫》) 
19.休道曾荣无情义(选自《盘夫索夫》) 
20.上楼暗暗观动静(选自《盘夫索夫》) 
21.一见本章好心伤(选自《盘夫索夫》) 
22.见娘子怒容满面怒不休(选自《盘夫索夫》) 
23.五色缤纷结彩楼(选自《彩楼记·彩楼》) 
24.雨打鸡毛湿(选自《彩楼记·彩楼》) 
25.小姐出题成大礼(选自《彩楼记·彩楼》) 
26.想我偶经彩楼前(选自《彩楼记·彩楼》) 
27.只为书友来相招(选自《彩楼记·逐婿》) 
28.只怪蒙正家寒贫(选自《彩楼记·途中》) 
29.虔诚祷告灶爷神(选自《彩楼记·祭灶》) 
30.回想彩楼初见面(选自《彩楼记·祭灶》) 
31.木兰寺内钟声响(选自《彩楼记·赶斋》) 
32.见小姐睡蒙咙(选自《彩楼记·辨踪》) 
33.辘辘饥肠心寒颤(选自《彩楼记·辨踪》) 
34.只见小姐真气恼(选自《彩楼记·辨踪》) 
35.天地无边路绵长(选自《庵堂认母》) 
36.观音大士细听真(选自《庵堂认母》) 
37.抬头望见一盏灯(选自《庵堂认母》) 
38.放生池里池水深(选自《庵堂认母》) 
39.兴冲冲奉命把花送(选自《送花楼会》) 
40.此处客地是异乡(选自《送花楼会》) 
41.我为你小姐珍珠凤(选自《送花楼会》) 
42.飞鸟归巢夕阳斜(选自《劈山救母·宿庙题诗》) 
43.恕未曾供香烛酌水献花(选自《劈山救母·宿庙题诗》) 
44.久等娘子无音讯(选自《劈山救母·哭殿送子》) 
45.世间男子美貌多(选自《孟丽君·天香馆》) 
46.御酒威力胜凡品(选自《孟丽君·相会》) 
47.君臣上马缓缓行(选自《孟丽君·游园》) 
48.昔日里将你赐婚刘奎璧(选自《孟丽君·保奏》) 
49.漫天风雪涌阑关(选自《情探·海神庙》) 
50.黄卷青灯两年以上(选自《情探·伴读》) 
51.送王郎赴帝京珠泪难忍(选自《情探·送别》) 
52.昨日里赴过琼林宴(选自《情探·负情》) 
53.他那里言语如剑利(选自《情探·负情》) 
54.一言错对张翁讲(选自《情探·负情》) 
55.桂英情深实可怜(选自《情探·负情》) 
56.说不尽水晶帘下脂香粉媚(选自《情探·情探》) 
57.自从姑娘襄阳来(选自《珍珠塔·见姑》) 
58.小侄勤读圣贤篇(选自《珍珠塔·见姑》) 
59.我只道骨肉总有骨肉情(选自《珍珠塔·见姑》) 
60.前奉慈命离乡井(选自《珍珠塔·羞姑》) 
61.礼部春闱二月里(选自《珍珠塔·羞姑》) 
62.人逢喜事精神爽(选自《珍珠塔·羞姑》) 
63.列国年有个小苏秦(选自《珍珠塔·羞姑》) 
64.师傅革新着了迷(开篇) 
65.总理回眸应笑慰(开篇) 
66.我把美酒献给你(开篇) 
后记

 

 

 

愿《陆锦花越剧唱腔精选》对陆派传人与作曲家有所启迪,对陆派唱腔爱好者有所帮助,祝陆派艺术继续发展、发扬光大。这次《陆锦花越剧唱腔精选》作为“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出版,增加了她唱腔的音频资料,并制成CD随书附上。使爱好者在阅览曲谱时,还能耳聆听她的唱腔,较全面地体现了陆派唱腔艺术。

 

编辑推荐

《陆锦花越剧唱腔精选》收录了越剧名家陆锦花所演唱的代表性乐段,以乐谱为主,图片和文字为辅,并配以原版CD,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唱本。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探微:从板腔体到板式结构》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演变脉络、核心特征及其结构逻辑。它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剧种或某位表演艺术家的教学范本,而是立足于宏观的、跨剧种的理论高度,探讨构成中国戏曲音乐体系的基石——“板腔体”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声腔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力求为戏曲研究者、音乐学者以及对传统声乐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戏曲音乐的源流与“腔”的生成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史前形态,重点考察了唐宋以来民间说唱艺术、歌舞戏与地方戏的融合过程。我们详细阐述了“腔”——作为戏曲艺术核心审美载体——是如何从民间曲调、宗教唱诵中提炼、规范化,并最终成为舞台表演语言的。 前身探索: 简析乐府、燕乐、诸宫调等对后世戏曲音乐的影响。 “腔”的界定: 从音乐学和表演学的双重角度,定义戏曲“腔”的内涵,区分其与纯粹声乐旋律的区别,强调其叙事性、程式性和情感张力。 腔体的分化: 初步探讨了南腔北调、百戏竞流的格局是如何在元明清时期奠定基础的。 第二部分:板腔体结构的奠基性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专注于对“板腔体”这一中国戏曲音乐基本结构模式的深度解构。板腔体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与戏曲表演、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紧密结合的结构哲学。 板腔体的定义与特征: 明确板腔体的核心要素——“板”(节奏框架)与“腔”(旋律母题)。阐释“有板无腔不成曲,有腔无板不成戏”的辩证关系。 “板”的层级分析: 详细区分了散板、流水板、原板、快板、垛板等不同“板眼”的节拍特点、速度变化及其在舞台上所承载的功能(如铺陈、叙事、抒情、高潮)。 “腔”的衍生逻辑: 探讨一个基础曲牌或腔调母题,如何通过增减板眼、变化旋律进行“一腔多用”,实现唱词的契合与情感的递进。 第三部分:板式与板眼:程式化的艺术表达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转向具体实践中的规范化操作,即板式在不同声腔体系中的运用和变异。我们强调,程式化的表达并非僵化,而是高度提炼后的自由空间。 板式的规范化: 研究京剧、昆曲、川剧等主要剧种中,对同一基础板式(如[二六板])在节奏细微处理上的差异,及其所代表的审美倾向(如刚健、婉约)。 板眼的运用技巧: 针对演唱者,分析如何通过对重音、气口、润腔的控制,在既定的板眼框架内实现个性化表达,达到“不出格而求变化”的境界。 板式转换的叙事功能: 论述从慢板到快板、由原板转入急促板的音乐转换,如何同步推动角色心理的剧烈变化或情节的急转直下,是戏曲叙事的重要工具。 第四部分:声腔流派的形成与板腔体的因地制宜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特定流派,但必须探讨声腔艺术如何因地域文化、审美习惯和表演者创新而分化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流派体系。流派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板腔体结构的不同侧重和改造。 南北差异的声学基础: 对比北方以板眼分明、节奏性强为特征的腔体,与南方以旋律线条流畅、板眼相对松散为特征的腔体,其在演唱技巧(如用气、发声位置)上的本质区别。 板腔体的地域化重塑: 以徽班进京后的“京腔”发展为例,探讨它如何吸收并规范化了其他地方声腔的板式处理,形成了新的板腔体系。 “腔”与“韵”的关系: 区别于纯粹的旋律线条(腔),强调地方声腔中特有的“韵味”(如西皮二黄的韵味、昆曲的韵味),这种韵味如何嵌入到固定的板式结构中,赋予其独特的生命力。 第五部分:曲牌、牌子与声腔的相互作用 板腔体音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曲牌”的运用。本部分将探讨曲牌这一相对固定的旋律框架,是如何与流动的板腔结构进行有机结合的。 曲牌的音乐属性: 分析传统曲牌(如《挂枝儿》《锁呐腔》)的旋律特征、调式风格及其在戏曲中的固定功能(如“上场调”“走边调”)。 牌子曲与板腔体的融合: 探讨牌子曲(具有固定配器和固定段落的音乐)如何渗透到自由度更高的板腔体内部,例如在武戏和场面调度中的应用。 配器对板式的强化: 考察打击乐(如京胡、月琴等伴奏乐器)在不同板式中的角色——如何通过鼓点、锣鼓的节奏变化,精确地控制和凸显板眼的强弱和快慢,从而服务于舞台表演的需要。 第六部分: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创新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现代戏曲发展对传统板腔结构提出的挑战与机遇。优秀的继承者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拓展板腔体的表现力。 “板”的现代弹性: 探讨现代作曲家在保留板式骨架的同时,如何运用和声、复调等现代音乐语汇,丰富板腔体的和声色彩和节奏层次。 “腔”的叙事拓展: 分析当代剧目中,如何通过对传统腔体的拆解与重构,来适应更为复杂、写实的人物内心刻画,以及更宏大的叙事场面。 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总结当前戏曲音乐研究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板腔体与西方音乐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可能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活态”唱腔的记录与保护路径。 --- 本书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避免陷入具体唱法技艺的琐碎描述,而是专注于声腔的结构性、系统性和哲学性探讨。它提供了一套分析任何一种中国地方戏曲声腔艺术的通用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听起来不同”的各种戏曲声腔,其底层逻辑往往是相通的,都建立在“板腔体”这一共同的建筑之上。全书配有大量结构图表和音乐符号示例,清晰展示板、眼、腔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存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本。它在教授技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的艺术审美。最让我感动的是,它没有将越剧唱腔简化为僵硬的“技术动作”,而是反复强调了“情”与“腔”的统一。例如,在讲解某一特定唱段时,它会穿插讲解该段落的故事情境和人物心境,使得学习者在模仿发声时,能自然地带入情感色彩。这种“情景教学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我敢肯定地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教程,它更像是一部越剧艺术精神的载体。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发出声音”,更是“如何用心去唱好一个角色”。对于想深入了解越剧艺术魅力的学习者,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深度体验。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戏曲的教材一直持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些老教材太过严肃,不够“接地气”。但这一本《正版戏剧教材》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演唱技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越剧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也有所涉猎和区分,虽然是以基础教程为主,但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能让学习者在打好根基的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我尤其喜欢它对舞台表现力的探讨,唱腔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教材中对此的阐述非常到位,让人在学习“如何唱”的同时,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唱”。这套教材的用心程度,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出来,绝对是面向现代学习者的诚意之作。

评分

这套教材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每一个音符和板式的讲解都处理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像我这种刚接触越剧唱腔的新手,也能很快找到重点。尤其是那些示范唱段的选取,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气息控制部分的讲解,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手把手教你如何找到“腔”的感觉。学了这么久,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好的教材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这本教材恰恰就是这样一本指路明灯。它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从最基本的发声位置,到复杂的吐字归韵,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一点进步都是扎实可靠的。CD的录音质量也无可挑剔,人声清晰,伴奏大气,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沉浸感非常棒,这对于培养乐感和腔调韵味至关重要。总而言之,对于想系统学习越剧唱腔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从一个资深戏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传承性”和“准确性”。越剧的魅力在于其细腻婉转,而这些特质必须从最正宗的腔调学起。这套教材显然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考证和艺术实践检验的。它所教授的每一个腔口、每一个换气点,都严格遵循了越剧艺术的传统规范。我试着按照书上标注的记谱和节奏去演唱了一些片段,发现那些原本让我感到吃力的、容易“跑调”的地方,竟然变得流畅自然起来。这说明教材在音准和节奏的把控上做得非常精准。此外,它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一套如此严谨、专注于核心技艺的教材问世,实属不易,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尊重和弘扬。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效果的“动手派”学习者,很多理论书我翻两页就放下了,但这一套教材却能让我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原因在于它的“可操作性”极强。它不是空谈“韵味”,而是告诉你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在处理一些高腔或转音时,教材里提供的“气口”练习和“喉位调整”的图示,简直就是我的救星。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声音上不去,或者上去了不耐听,现在对照教材的指导,问题迎刃而解。而且,CD的配套使用体验绝佳,它可以作为老师的延伸,随时随地进行跟唱模仿,对比自己的发声效果。这种“教、听、练”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那些自学越剧的朋友们来说,这套书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遵循的习艺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