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心理学
定价:13.50元
作者:赵江洪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5640019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设计心理学》试图构建设计心理的理论框架和知识系统,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知识、贡布里希,阿恩海姆、小林重顺等设计心理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一些研究成果。
目录
引言
章 科学的心理学
1.1 设计心理学的性质
1.2 心理学的性质
1.3 心理学的历史
第二章 心理现象的基础
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2.2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知学与艺术
3.1 视觉系统
3.2 空间知觉
3.3 颜色知觉
3.4 听觉、触觉、化学感觉与通感
第四章 个体的行为
4.1 个体的发展与学习
4.2 个体的动机
4.3 个体的情绪
4.4 个体的认知
第五章 审美心理
5.1 审美心理流派
5.2 审美反应
5.3 审美反应的测量
第六章 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6.1 文化心理
6.2 社会动力机制
6.3 态度与说服
第七章 设计艺术中的心理研究
7.1 消费行为研究
7.2 广告心理研究
7.3 创造心理研究
第八章 造型心理
8.1 造型的心理意义
8.2 造型感觉
第九章 设计艺术的心理方法
9.1 图解思考
9.2 意象尺度方法
9.3 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抵达,让我在阅读体验上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设计是艺术家的领域,是那些天马行空、创意无限的创造者的特权。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的姿态,将设计这门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拆解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感受到的部分。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发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一致性”和“匹配度”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的操作逻辑如此令人愉悦,而有些则让人抓狂。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使用各种产品时的行为模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对设计理解的局限性,同时也点亮了我对未来设计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心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感受”的书。
评分我不得不说,《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原本我对“心理学”这个词总带着一丝距离感,总觉得是很高深的学问,离我日常生活似乎有点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在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心理学原理在设计中的强大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负荷”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产品用起来会让人感到“脑子不够用”,而有些则能让人轻松上手。这种洞察力,让我在今后选择产品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评判标准。不再仅仅看外观是否好看,而是会深入考量其易用性、可理解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是如何被设计所影响的,以及我们自身有哪些固有的心理倾向是设计师可以去利用或者需要避免的。这种“反思”能力,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教会我如何“看懂”设计,更教会我如何“思考”设计背后的逻辑,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是一个能够参与到这场“设计对话”中的积极个体。
评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在知识领域的一次“意外收获”。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研究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各种学术名词和复杂的公式,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娓娓道来。他将心理学中的许多核心概念,比如“意符”、“约束”、“反馈”等,通过大量的真实世界案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他对“自然主义”和“可见性”原则的解读,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个设计“顺手”,并不是巧合,而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们大脑的认知习惯。这种“顿悟”的感觉,非常棒!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无论是手机界面、家居用品,还是公共设施,我都能从中发现设计的巧思和背后的心理学逻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书,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那些真正优秀的设计。
评分这本《设计心理学》绝对是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设计这东西,要么靠天赋,要么靠经验,好像总有点神秘莫测。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的设计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作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他对“心智模型”的解释,简直让我拍案叫绝。我过去在使用一些软件或者电器时,经常会因为界面不直观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教会我,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笨,而是设计本身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心理预期。它让我学会去观察,去体会,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这个按钮会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流程会是这样?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仅应用于设计领域,甚至也影响了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我开始更关注身边事物的细节,更理解人与物之间的互动逻辑。这本书的语言流畅,例子贴切,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我不是专业设计师,也能轻松get到核心要点。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设计的消费者,而是能够更主动、更批判性地去审视和理解设计,甚至开始尝试去创造更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
评分说实话,拿到《设计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这类书籍可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难懂的心理学概念,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没有使用大量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结合身边随处可见的设计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设计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微妙联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习惯”和“用户反馈”的探讨,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设计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有些则悄无声息地被淘汰。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设计的美学层面,更让我窥见了其背后的深刻洞察。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设计产生好感,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重复某种操作。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我对“好设计”有了全新的定义。它不再是炫技,不再是独树一帜,而是真正地以人为本,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设计,如何去剖析它,甚至如何去创造出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