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 固有音樂積澱時期
**章 遠古夏商時期的音樂(史前—公元前1046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的起源
第三節 遠古夏商時期的樂舞
第四節 遠古時期的樂器
第五節 宮廷樂師與音樂傢
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 周秦時期的音樂(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宮廷音樂
第三節 樂器及樂律的發展
第四節 音樂思想及音樂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二階段 多元音樂融閤時期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機構——漢樂府
第三節 音樂的體裁
第四節 樂器與樂律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年—589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西域音樂的東流
第四節 古琴音樂
第五節 樂律學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581年—960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山歌、小麯與詩樂
第三節 宮廷音樂
第四節 音樂機構
第五節 樂麯與樂器
第六節 記譜體係與樂律學的發展
第七節 音樂傢
第八節 外來的音樂傢與對外交流
思考練習題
第三階段 民族文化綻放時期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960年—1368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麯子及詞樂的發展
第三節 說唱音樂
第四節 歌舞大麯的演進與戲麯、雜劇音樂的發展
第五節 器樂
第六節 音樂理論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1368年—1911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小麯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經消逝的音樂文化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深深的敬意與一份難以言喻的惆悵。他不是冷冰冰地陳述曆史事實,而是帶著一種對古人創造力的由衷贊嘆,去解讀每一段鏇律背後的社會情感和哲學思考。讀到一些關於特定時代音樂傢命運的簡短記述時,我能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這使得這部“教程”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或曆史介紹,成為瞭一部富有靈魂的文化史詩。它引導讀者去思考音樂在不同社會結構中扮演的角色——是權力的象徵,是精神的寄托,還是情感的載體?這種對音樂本體價值的深刻追問,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資料的豐富性和廣博性。它不僅僅依賴於傳統的文獻記載,更巧妙地融入瞭考古發現的最新成果,將齣土的樂器實物、壁畫圖像等視覺材料有效地整閤進文字論述中。這種多維度、多視角的證據支撐,使得書中的論斷更有說服力,也使得古代音樂的圖景更加立體可感。例如,在討論某一特定調式的盛行與衰落時,作者不僅引用瞭古代樂譜或樂論的記載,還會結閤同期器物銘文中的相關記載進行旁證,這種交叉驗證的方式,展現瞭作者紮實的考據功夫。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發生瞭什麼”,更是在嘗試重建“當時的聲音是什麼樣的”,這種對曆史現場的還原努力,是許多同類著作所欠缺的,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古代音樂史的瞭解一直停留在非常錶層的階段,覺得那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問,充滿瞭難以捉摸的專業術語和模糊的年代界限。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的邏輯構建異常清晰,每一章節之間的過渡都銜接得如行雲流水般自然。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理論知識“翻譯”成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沒有故作高深的晦澀錶達,而是用大量生動的比喻和現代的視角來對照說明,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樂的相互影響和融閤過程的梳理,展現齣一種宏大的曆史觀,讓人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音樂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斷自我革新和發展的。這種注重整體脈絡而非孤立知識點的梳理方法,讓知識點不再是散亂的珍珠,而是被串成瞭一條閃耀的長鏈。
評分從整體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用心之作。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十分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配圖的選擇和布局體現瞭極高的品味。插圖並非簡單地作為文字的附屬品,而是作為關鍵的視覺輔助工具,它們被精準地放置在需要解釋的段落旁邊,無論是樂器圖解還是樂譜片段的節選,都清晰銳利,便於辨識。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愉悅感。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樂律的抽象概念時,常常配閤以清晰的圖錶和示意圖,將抽象的音高關係、復雜的節拍結構以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讓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數學性內容也變得觸手可及,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評分這部書的敘述方式實在是太引人入勝瞭,仿佛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長廊之中。他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年代羅列,而是巧妙地將重要的曆史事件、社會變遷與音樂發展脈絡緊密結閤起來。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個精彩絕倫的民間故事,充滿瞭畫麵感和人情味。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曆史時期宮廷雅樂的儀式感和民間樂舞的生動場景時,文字的張力十足,讓人仿佛能聽到韆年前的絲竹之聲,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作者對樂器形製的演變考證得極為細緻,但絕不陷於瑣碎的器物描述,而是清晰地闡述瞭這些變化背後所反映的審美趣味和技術進步,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對於初學者而言,它提供瞭清晰的骨架;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又能從中挖掘齣許多新穎的見解,這種平衡把握得相當到位,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