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维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古代音乐
  • 音乐教育
  • 教材
  • 简明教程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08518
商品编码:29904083417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古代音乐史简明教程
  • 作者:赵维平
  • 定价:4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0851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8-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3
  • 开本:
  • 页数:161

目录

**阶段 固有音乐积淀时期
**章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史前—公元前1046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舞
第四节 远古时期的乐器
第五节 宫廷乐师与音乐家
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宫廷音乐
第三节 乐器及乐律的发展
第四节 音乐思想及音乐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二阶段 多元音乐融合时期
第三章 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音乐机构——汉乐府
第三节 音乐的体裁
第四节 乐器与乐律理论
思考练习题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265年—589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音乐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东流
第四节 古琴音乐
第五节 乐律学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1年—960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山歌、小曲与诗乐
第三节 宫廷音乐
第四节 音乐机构
第五节 乐曲与乐器
第六节 记谱体系与乐律学的发展
第七节 音乐家
第八节 外来的音乐家与对外交流
思考练习题
第三阶段 民族文化绽放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960年—1368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曲子及词乐的发展
第三节 说唱音乐
第四节 歌舞大曲的演进与戏曲、杂剧音乐的发展
第五节 器乐
第六节 音乐理论的发展
思考练习题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1368年—1911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民间小曲


《中华乐府探微: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文化史》 引言:在历史的洪流中聆听文明的回响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其发展轨迹往往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变迁、思想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紧密交织。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不仅是宫廷雅乐的庄重仪式,也是民间疾苦的民间歌谣,是士人抒发胸臆的文人音乐,更是不同地域文化碰撞融合的生动见证。《中华乐府探微》并非旨在勾勒一部标准的、按朝代递进的“音乐史”脉络,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文化视角,深入剖析中国音乐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承载的文化密码,及其审美范式的演变。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被传统音乐史叙事略微边缘化但对文化肌理至关重要的音乐现象与乐器形制。 第一章:先秦乐律的宇宙观基础与礼制构建 本章聚焦于先秦时期,特别是周代以前,音乐如何从一种原始的巫术实践,迅速演化为“礼”的核心要素。我们将不只是罗列《诗经》中的乐歌,而是探讨“乐”与“礼”之间形而上的关联。重点分析“天地人神合一”的宇宙观如何投射到音律的构建之上——十二律的定音依据、五音的象征意义(宫、商、角、徵、羽与五行、五方、五帝的对应),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被用作巩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 我们将详细考察从陶埙、骨笛到早期编钟、编磬的乐器发展历程,并以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为参照,重新审视“雅乐”与“郑卫之音”的争论,揭示其背后反映的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拉锯战。本章强调,先秦的音乐实践,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听觉艺术认知的基础。 第二章:秦汉帝国:乐府的制度化与地域文化的吸收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对音乐产生了制度层面的规范。本章将深入考察汉代设立的“乐府”机构,分析其职能的演变——从最初的收集整理,到后来的官方创制。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乐府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和边疆文化交流的桥梁。 具体案例分析将集中在乐府诗与歌词的结合,探讨不同地域(如巴蜀、吴越)的地方音乐元素如何被吸收到中央的官方音乐体系中,以及这些吸收过程中的“转化”与“驯化”。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乐器形制的创新,如筝、琵琶等拨弦乐器的早期形制、使用场景以及在汉代画像砖中的形象还原,以期描绘出汉代宫廷与民间音乐生活的多元图景。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变奏”:佛教音乐的渗透与士人审美转向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剧烈动荡与融合的时期。本章将跳脱出纯粹的汉族传统音乐叙事,重点剖析外来音乐——特别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大量涌入的中亚、印度音乐体系,对本土音乐产生的冲击与催生出的新局面。 我们将细致梳理“胡乐”的传入对燕乐、清商乐等传统曲目的影响,分析其在音色、节奏和旋律模式上的变化。同时,本章将探讨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玄学思潮影响下,对音乐本体的认知转变。他们如何从推崇周制雅乐转向推崇“自然无为”的听觉体验,以及这种转向如何影响了后世文人音乐的品格。 第四章:唐宋盛世:燕乐的成熟与词曲的精妙结合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章将侧重于“燕乐”体系的成熟与复杂化。我们将探讨唐代宫廷燕乐(如“十部乐”)的结构特征,以及其在盛唐时期对外传播(如传入日本、朝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唐代俗乐的代表——“曲子词”的兴盛。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词牌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词的音乐性:词牌(曲调)是如何限制和引导词人进行创作的?词曲之间的关系如何随着宋代“慢词”的流行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本章还将通过敦煌壁画和宋代市民生活描绘,考察城市中“瓦舍勾栏”的音乐生态,揭示宫廷音乐与市井音乐的双向互动。 第五章:元明清的“定型化”:戏曲音乐的统治地位与乐律的保守化 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的重心显著地转向了戏曲。本章将分析戏曲音乐(特别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如何整合了前代所有的音乐资源,形成一套高度程式化、系统化的表演体系。我们将探讨“曲牌”在不同剧种中的功能与地域性差异,以及声腔体系(如昆曲、弋阳腔)在音乐美学上的取向。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这一时期在“理论”层面出现的保守倾向。在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官方对传统乐律的“复古”倾向,如何与民间戏曲音乐的不断创新形成了张力。我们将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官方记录的“雅乐”与民间“俗乐”的发展轨迹,揭示制度对艺术创新的制约。 结论:跨越千年:中国音乐的内在张力与现代回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进行总结性反思: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在“礼制规范”与“情感抒发”、“外来影响”与“本土固守”的张力中不断前行的。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邀请读者不再仅仅关注“宫商角徵羽”的纯粹理论,而是去理解这些音符是如何被历史、政治、社会和信仰所雕刻、塑造和使用的。通过对这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其深层的文化基因和韧性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之中。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与音乐发展脉络紧密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绝伦的民间故事,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宫廷雅乐的仪式感和民间乐舞的生动场景时,文字的张力十足,让人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丝竹之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作者对乐器形制的演变考证得极为细致,但绝不陷于琐碎的器物描述,而是清晰地阐述了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审美趣味和技术进步,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清晰的骨架;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又能从中挖掘出许多新颖的见解,这种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资料的丰富性和广博性。它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文献记载,更巧妙地融入了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将出土的乐器实物、壁画图像等视觉材料有效地整合进文字论述中。这种多维度、多视角的证据支撑,使得书中的论断更有说服力,也使得古代音乐的图景更加立体可感。例如,在讨论某一特定调式的盛行与衰落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古代乐谱或乐论的记载,还会结合同期器物铭文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旁证,这种交叉验证的方式,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夫。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尝试重建“当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种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努力,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从整体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用心之作。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十分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配图的选择和布局体现了极高的品味。插图并非简单地作为文字的附属品,而是作为关键的视觉辅助工具,它们被精准地放置在需要解释的段落旁边,无论是乐器图解还是乐谱片段的节选,都清晰锐利,便于辨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乐律的抽象概念时,常常配合以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将抽象的音高关系、复杂的节拍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数学性内容也变得触手可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古代音乐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觉得那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充满了难以捉摸的专业术语和模糊的年代界限。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逻辑构建异常清晰,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都衔接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翻译”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表达,而是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现代的视角来对照说明,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过程的梳理,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让人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自我革新和发展的。这种注重整体脉络而非孤立知识点的梳理方法,让知识点不再是散乱的珍珠,而是被串成了一条闪耀的长链。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经消逝的音乐文化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深的敬意与一份难以言喻的惆怅。他不是冷冰冰地陈述历史事实,而是带着一种对古人创造力的由衷赞叹,去解读每一段旋律背后的社会情感和哲学思考。读到一些关于特定时代音乐家命运的简短记述时,我能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这使得这部“教程”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历史介绍,成为了一部富有灵魂的文化史诗。它引导读者去思考音乐在不同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权力的象征,是精神的寄托,还是情感的载体?这种对音乐本体价值的深刻追问,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