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金文辑校

汉金文辑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华林,钟桂玲 著
图书标签:
  • 金文
  • 汉代
  • 文字学
  • 古文字
  • 辑校
  • 历史文献
  • 考古学
  • 书法
  • 篆刻
  • 中国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23735
商品编码:299064334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金文辑校

定价:78.00元

作者:牟华林,钟桂玲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9423735

字数:338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关汉代金文的辑录与研究,2006年前已有部分现代学者做过扎实的工作。但2006年以来迄今的十年间,随着汉古工作的大力推进,又出现了许多不见于此前学者著述的汉代金文,它们散载于各类文物考古杂志中,未加系统整理。此外,部分古代学者对汉代金文的辑录与研究成果,亦尚未引起现代学者关注。凡此皆为当前汉代金文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缺憾。以此,本书乃以现代学者所辑为基础,增入2006年以来各类文物考古杂志所收汉代金文,补入部分古代学者的汉代金文研究成果。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整理编纂视域所及之汉代金文,稍补既有研究之缺,并为汉代文化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可资利用的基础材料。

目录


作者介绍


牟华林 男,四川平昌人。文学博士,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现已出版学术著作《温子升集校注》、《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古今注校笺》、《萧纲骈体论稿》等共5部。
钟桂玲 女,四川自贡人。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巴蜀两汉思想家全集》1部。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汉金文辑校》以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或学术领域,与《汉金文辑校》所聚焦的金文考据与辑录工作形成分野。 --- 《敦煌吐鲁番文书辑录与研究:中古时期西北民族交流史探微》 第一章:导论:文献的发现与历史语境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在敦煌和吐鲁番地区陆续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古文书。这些文书并非单一语言或文化体系的产物,而是中古时期(约四世纪至十世纪)西域地缘政治、宗教传播与民族融合的活态记录。 敦煌,古称沙洲,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历经北凉、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更迭,成为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多重信仰交汇的中心。吐鲁番盆地(高昌、交河故地)则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保存了大量民间契约、行政公文、军事档案及私人信件。 《汉金文辑校》侧重于青铜器铭文所揭示的先秦至两汉王朝的礼制与权力结构,而本书则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更为世俗化、多元化、且跨越了民族界限的中古社会日常生活与国家治理层面。我们所面对的,是数种文字体系(汉文、梵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等)交织的文献群,其价值在于提供了观察“丝绸之路”上社会运转的微观视角。 第二章: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这些文书所揭示的中古社会经济基础。 2.1 土地制度与契约文书 敦煌的“田亩买卖契”和吐鲁番的“归田簿”清晰地勾勒出中古时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复杂性。我们考察了佛寺、豪族以及普通农户之间的土地兼并、典卖与抵押行为。这些契约书往往以“公凭”形式出现,规范了交易的法律程序,显示出官方司法力量在边陲地区的有效延伸,同时也反映了在特定历史阶段(如西晋末至北凉过渡期),地方权力对中央律令的适应与变通。研究表明,此时期的土地产权并非铁板一块,僧侣阶层因其诵经功德而享有大量免税田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 2.2 赋税制度与国家财政 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的“户口簿”、“征发簿”的研究,我们得以重建高昌麴氏政权乃至后来的唐朝安西都护府的赋税结构。这些文献揭示了唐代在西域推行的“租庸调”制度在具体执行中遭遇的地域性挑战。例如,对粟特商人及其家族征收的特殊“商税”,以及因地制宜的“杂役”摊派,构成了区域财政收入的主体。这些材料有力地补充了正史中对西域赋役记载的单薄性。 第三章:宗教信仰的流变与文化融合 中古时期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化深度碰撞的时代。本书第三部分侧重于宗教文本、造像题记和私人信件中体现的文化景观。 3.1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敦煌莫高窟的大量“供养人题记”和“变文”(世俗化的佛教故事)是研究佛教在河西走廊扎根的关键。我们对比了早期犍陀罗风格造像的文本描述与唐代流行的净土宗、禅宗观念的文本表现。特别关注的是,许多汉文佛经的抄写者并非专业僧侣,而是普通民众,这表明佛教义理已渗透至社会基层,并与民间信仰(如祈禳、卜筮)产生了复杂的融合。 3.2 域外宗教的印记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粟特文文书,特别是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祭祀文书和摩尼教的劝诫文书,为我们重建了这些源于波斯的宗教在中亚的传播路径。通过对粟特语文献中人名和地名的考证,结合汉文文献的交叉验证,本书描绘了粟特商人这一“文化掮客”群体,如何将商业网络延伸至宗教信仰的传播领域,并在高昌等地成功建立起宗教社区。 第四章:行政管理与法律实践 不同于金文中对“德”与“祀”的强调,本研究的行政文书展现了中古时期国家机器在边疆地带的实际运作。 4.1 军事防御与屯田制度 吐鲁番出土的烽燧文书(如唐代的“烽火急递铺”记录)是研究军事信息传递效率的绝佳材料。这些文书按时辰记录了从边墙向内地传递敌情、天气变化的频率与格式,揭示了唐帝国在广阔的西域如何维持军事动态平衡的系统工程。同时,对屯田区的管理记录,如“开垦簿”和“农具分配单”,则反映了军事力量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4.2 法律的适用与司法实践 我们详细审视了唐代在西域推行的《唐律疏议》在实际司法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比汉文判词与涉及到粟特人、吐蕃人的案件记录,发现地方官员在量刑和证据采信上,常需考虑文化差异与民族习惯,表现出一种灵活的、以稳定为首要目标的司法实践。例如,在婚姻纠纷和债务纠纷中,对非汉族当事人的处理常常倾向于调解而非严苛的律法制裁。 第五章:结论:中古西北的多元性与连续性 《敦煌吐鲁番文书辑录与研究》通过对这些丰富、复杂的中古文献的梳理,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 动态的多元文化结构:中古西域并非一个被单一文化或政权完全同化的区域,而是一个多语种、多宗教并存的动态平衡体。文书的跨语言性本身就是这一现实的最佳证明。 2. 民间史学的构建:相比于官方史书记载的宏大叙事,这些基层文书提供了关于赋税、契约、家庭生活、甚至私人情感交流的细节,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更为精细的中古社会图景。 3. 汉地政权治理的适应性:唐朝等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治理,并非简单地推行内地的制度,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实用主义和对当地民族、宗教生态的尊重与适应。 本书的研究方法论上,侧重于文献的语文学考证与社会史学的结合,旨在为理解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其研究视野与《汉金文辑校》所侧重的先秦青铜器文明研究,形成了鲜明而互补的历史纵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书名吸引住了。“汉金文辑校”这几个字,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瞬间勾起了我探究古文字奥秘的兴趣。虽然我对金文的了解仅限于皮毛,但这本书所散发出的专业气息,让我相信它一定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这门古老文字艺术的窗户。我尤其好奇的是,对于“辑校”二字,书中将是如何处理的?是仅仅罗列出不同版本的金文,还是会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严谨的考证过程,以及学者们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深刻解读。读一本学术性如此强的书,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关于汉金文的知识,甚至能够自己尝试辨认一些简单的金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有一种古朴而又厚重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没有华丽的图案,但那种淡淡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随手翻开几页,里面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清晰,行距适中,即使是阅读长篇的文字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页眉页脚的设计,以及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品质,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对于我这样一位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一本在装帧和排版上都如此用心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遍又一遍地抚摸和翻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沉浸在古代文献中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市面上关于古文字的专著不少,但真正能够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却寥寥无几。我尤其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汉金文,或者是否能够整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我在翻阅过程中,最关注的便是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严谨,论证过程是否条理清晰。一个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提出观点,更要能够让人信服其观点产生的逻辑和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能够引导我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或者帮助我解决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对古文字更是有着莫名的情愫。每次看到那些古老的铭文,都会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仿佛能听到先民们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工具书,更能像一位和蔼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进汉金文的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金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拓片或者清晰的图片,那就更完美了。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金文的独特魅力,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字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汉金文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了解到,它可能涉及到对现有金文资料的重新整理和考释,这对于我理解金文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特别关注其在版本校勘方面的严谨性,以及是否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扎实的学术基础,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金文的结构、造字法以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相关的学术史梳理,让我能够了解前人在金文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从而更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