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由樊祖蔭著的《樊祖蔭和聲研究文集》選錄 瞭自1985年來作者發錶在各個期刊上的13篇相關和聲 研究論文,內容包括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作麯 傢作品的和聲研究及民間多聲與近現代和聲研究以及 和聲教學研究的四個方麵。從這些文章中,大緻可以 看齣作者的和聲理念與研究方嚮。
樊祖蔭,音樂學傢、作麯傢。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音樂》主編、中國音樂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歌麯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麯集成》《中國麯藝音樂集成》等書目的全國特約編審。1992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以來從事和聲學、作麯、民間多聲部音樂、中國傳統嗇樂理論等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創作並發錶瞭包括聲樂、器樂、影視音樂等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200餘部。在***核心期刊上發錶包括作麯技術理論、民間多聲部音樂、音樂教育等方麵的論文及音樂評論百餘篇,齣版《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音樂與人》《和聲寫作教程》《歌麯寫作教程》等十餘部著作。1995年《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獲文化部**教材二等奬;1999年獲文化部“醫永熙**音樂教育奬”;2002年完成瞭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其成果《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於2006年榮獲**藝術科學**成果二等奬;2009年《歌麯寫作教程》榮獲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奬。
前言
代序 中國民族多聲部音樂理論的集大成者——樊祖蔭教授的民族多聲理論研究與學術成就述評
1.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三題
2.關於五聲性調式的遠關係轉調及其和聲處理
3.“綜閤調式性七聲音階”的理論及其創作實踐研究
4.論馬思聰《中國民歌新唱》中的和聲技法
5.馬思聰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聲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樂麯為例
6.黃虎威音樂作品中的調性拓展技法研究
7.一部嘔心瀝血鑄就的傳統和聲學巨著——評黃虎威著《(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
8.王建元著《應用和聲學》序言
9.王萃著《武滿徹和聲技法研究》序言
10.近現代和聲中的平行進行
11.我國民間多聲與西方近現代和聲
12.和而不同與不同而和——中國傳統多聲部音樂的思維特徵與中西多聲結構差異原因之探究
13.對音樂院校本科作麯專業和聲教學改革的思考
附錄
1.56首小麯,56朵小花——評介樊祖蔭的《兒童鋼琴小麯》
2.一本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重要論著——評樊祖蔭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
3.梳理與創新——評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之學術特色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深藍色調,配上手寫體的藝術字體,仿佛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個充滿學術氣息又不失靈動的世界。紙張的質感也相當齣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時那種柔和的觸感讓人愛不釋手。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裏行間留白得當,注釋和圖錶的布局邏輯清晰,即便是麵對一些復雜的樂理分析,也能讓人保持閱讀的舒適度。而且,這本書的裝訂方式非常堅固,無論是經常翻閱還是放在書架上展示,都能保持得體,看得齣是下瞭血本做齣來的精品。這本書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桌麵上,就感覺自己的音樂品味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的匠心獨運,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綫性推進,而是采用瞭模塊化和交叉引用的方式,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現有知識結構,選擇最適閤自己的切入點。如果你對某個特定的和聲手法感興趣,可以直接跳轉到相應的章節進行深入挖掘,而書中會通過精妙的腳注和交叉引用,幫你快速定位到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更深層次的探討。這種非綫性的學習路徑設計,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和自主性。它真正體現瞭“工具書”的價值,既能作為係統學習的藍圖,也能成為隨時查閱和驗證理論的權威參考,非常適閤在日常的作麯或分析工作中隨時翻閱,快速獲取精準的理論支持。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錶達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院派的精確和邏輯性,又巧妙地融入瞭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敘事節奏。作者在闡述那些艱澀的專業概念時,並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式語言,而是使用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比喻和類比,使得原本抽象的聽覺現象變得可視化、可感知。尤其是一些關於“色彩和聲”的段落,作者的描述簡直如同在畫布上潑灑顔料,讓人不僅在理智上理解瞭其構成,更在情感上體會到瞭其帶來的聽覺衝擊力。這種將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感性錶達完美融閤的能力,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極其流暢,即便麵對高難度的章節,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期待下一頁將帶來怎樣的精彩論述。
評分作為一名理論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對比不同音樂流派和曆史時期的理論觀點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平衡性和客觀性。它沒有盲目推崇某一種流派的理論體係,而是將不同的和聲學思想放在一個更宏大的音樂演變脈絡中進行審視和比較。比如,它對十九世紀晚期和二十世紀初和聲語言變革的分析,就極其精彩地展示瞭傳統功能和聲如何逐步瓦解,並催生齣新的結構邏輯。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腦海中重構過去學到的知識體係,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參照框架,讓原本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瞭一張更精密的網。這種全景式的理論梳理,對於構建紮實的學術基礎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聲規則,更像是帶領讀者進行瞭一場深層次的音樂思維的探索之旅。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嚴謹,從基礎的和聲進行邏輯齣發,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復調織體和配器色彩的探討,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模態和聲與非傳統調性材料時,那種洞察力和分析的穿透力,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我感覺自己過去對“和聲”這個概念的理解,被這本書徹底拓寬瞭邊界,以前總覺得理論是死的教條,現在纔明白,它們是構建音樂世界的強大工具。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想要突破瓶頸的音樂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另一扇門,裏麵的案例分析細緻入微,每一個音符的選擇和功能都被闡釋得透徹無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