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音樂論著叢書”之茅原音樂文集二,收入瞭試論音樂的審美功能、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黃自美學思想辨析、從“意境三層次說”引發的思考、哲學傢的美學、音樂傢的美學、《周易》美學談、從王光祈論戲麯音樂談到他的美學觀、《二泉映月》的啓示——音樂美何處尋?有關音樂學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等文章,通過音樂理解其所指嚮的現實生活。
茅原,1928年生,山東濟南人。畢業於山東大學藝術係及中央音樂學院蘇聯專傢班。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所、麯阜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學院、徐州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員,《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編委,江蘇評論傢協會及江蘇大學生素質教育委員會顧問。齣版專著有《未完成音樂美學》及《中外名麯賞析》。曾獲美國傳記學會(ABI)頒發的20世紀文化成就奬,傳記收入《中國專傢大辭典》、人民畫報及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共和國專傢成就博覽》、英國劍橋傳記學會(IBC)《有成就的**知名人士》、美國ABI《有成就的五百名人》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自序
試論音樂的審美功能
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黃自美學思想辨析
從“意境三層次說”引發的思考
哲學傢的美學
音樂傢的美學
《周易》美學談
從王光祈論戲麯音樂談到他的美學觀
《二泉映月》的啓示——音樂美何處尋?
馬剋思的哲學對音樂美學的啓示(上)自然性與社會性
馬剋思的哲學對音樂美學的啓示(中)創造論
馬剋思的哲學對音樂美學的啓示(下)價值論
音樂學學科建設問題
現象學的理性批判並音樂作品及其存在方式
評吳梅著《貝多芬》
音樂的民族性與**性
科學主義與神秘主義
有關音樂學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不得不提的是,叢書的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彆樣的“反叛”氣質。書頁的紙張選擇瞭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拿到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仿佛從舊書店角落裏淘到的珍本的感覺,與當代音樂理論書籍常見的極簡主義風格形成瞭鮮明對比。更妙的是,書中一些篇章的排版充滿瞭實驗性,有些地方的文字故意留白很多,有些地方又密集地堆砌在一起,就像樂譜上時而稀疏時而擁擠的音符群。這絕不是印刷上的失誤,而是作者對文本“視覺化”處理的一種嘗試,它間接呼應瞭文中所探討的,音樂的“視覺隱喻”與“觸覺感知”。例如,在論述到瓦格納歌劇中的“導機進念”時,排版故意將關鍵概念的注釋擠壓到頁麵的邊緣,強迫讀者必須調整閱讀姿勢,這種物理上的不適感,恰恰模擬瞭聽者在麵對復雜管弦樂織體時,大腦信息超載的體驗。這種用心良苦的細節處理,使得閱讀本身也變成瞭一種跨媒體的藝術欣賞活動,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字吸收。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嚴肅議題時,偶爾會流露齣一種非常個人化、近乎自傳體的敘事痕跡。這讓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理論討論,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比如,在討論現代電子音樂中的“失真與飽和”時,作者穿插瞭一段關於自己童年時對著老式收音機調試頻率的記憶。那種電流滋滋作響、信號忽強忽弱的聽覺體驗,被作者精準地捕捉並鏈接到瞭後來的閤成器音色設計上。這種連接不是生硬的類比,而是一種基於共同聽覺經驗的共情。它讓讀者意識到,即便是最抽象的聲學原理,其源頭也往往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經意間的、充滿情感的“噪音”。這種真誠的、不加粉飾的個人化錶達,打破瞭學術寫作的堅冰,使得理論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帶有體溫的思考過程。我仿佛不是在讀一篇論著,而是在一位智者溫暖的客廳裏,聽他娓娓道來他對聲音世界的癡迷與睏惑。
評分我通常對音樂史或流派分析的著作敬而遠之,總覺得它們過於教條化,總是在講述“誰先做瞭什麼”的流水賬。然而,這套文集中的某些部分,卻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口吻,探討瞭音樂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功能性變異”。其中一篇關於“儀式性噪音”的研究,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作者沒有將焦點放在古典音樂體係內,而是深入到一些偏遠地區的祭祀活動,分析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打擊樂模式,是如何通過重復和失衡來達成群體意識的凝聚。它不是在評價這些音樂是否“好聽”,而是在剖析其社會心理學的效用。這種將音樂從“審美對象”降格為“社會工具”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音樂的定義邊界。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日裏津津樂道的和聲進行和對位法,是否僅僅是特定曆史階段下的一種“工具壟斷”。這種宏大的、跨學科的視野,讓整套書讀起來不再是純粹的藝術理論,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感官曆史的編年史。
評分這套音樂論著叢書的選篇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跳齣瞭傳統音樂評論的窠臼。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聲音本體性的探討,那些關於“純粹聽覺體驗”的論述,簡直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作者似乎並不執著於分析某個具體的樂章或作麯傢的生平,而是深入到音樂之為音樂的最底層的邏輯。比如,有一篇關於“非結構性時間”的思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音樂節奏和樂句的理解。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詩意化的語言,描述瞭聲音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流動、消散又重組的過程。讀完後,我再聽任何音樂,都會不自覺地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間隙”,那些在傳統樂理中似乎是“空白”的部分,如今聽起來卻充滿瞭張力與敘事性。這種由內而外的重構感,使得原本看似枯燥的理論探討,變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如果說傳統的音樂批評是描摹風景,那麼這幾篇文章就是教你如何感知空氣的流動和光綫的摺射。它要求讀者放下固有的框架,用全新的感官去迎接每一次聲波的撞擊,非常適閤那些已經聽膩瞭學院派分析,渴望在聲音世界裏尋找新大陸的聽眾。
評分整套叢書在邏輯推進上展現齣一種非綫性的魅力。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一步步搭建知識體係,而是像一個迷宮,你總是在不經意間從一個看似不相乾的主題,跳轉到瞭另一個核心命題。例如,前一章節還在探討巴洛剋時期的對位法,下一章節可能突然轉嚮瞭對數字采樣技術中“量化誤差”的哲學反思。起初我有些睏惑,覺得跳躍性太大,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作者的意圖恰恰在於揭示看似相隔韆裏的音樂現象背後,其實共享著一套關於“秩序與隨機”的底層矛盾。所有的音樂技巧,無論是精確到秒的電子樂編輯,還是嚴苛的賦格結構,最終都是人類試圖馴服聲音的野性,但又總會在不經意間被那份野性所反噬。這種高明的結構安排,讓讀者始終保持著一種求知若渴的緊張感,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不斷在你麵前拋齣新的謎題,迫使你的思維始終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讓人愛不釋手,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所有篇章,隻為理清那潛藏在字裏行間、橫跨曆史長河的隱秘綫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