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樊祖荫著的《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选录 了自1985年来作者发表在各个期刊上的13篇相关和声 研究论文,内容包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作曲 家作品的和声研究及民间多声与近现代和声研究以及 和声教学研究的四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大致可以 看出作者的和声理念与研究方向。
樊祖荫,音乐学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目的全国特约编审。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从事和声学、作曲、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国传统啬乐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创作并发表了包括声乐、器乐、影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间多声部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及音乐评论百余篇,出版《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与人》《和声写作教程》《歌曲写作教程》等十余部著作。1995年《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获文化部**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文化部“医永熙**音乐教育奖”;2002年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其成果《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于2006年荣获**艺术科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歌曲写作教程》荣获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
前言
代序 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述评
1.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
2.关于五声性调式的远关系转调及其和声处理
3.“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
4.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
5.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乐曲为例
6.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
7.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评黄虎威著《(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
8.王建元著《应用和声学》序言
9.王萃著《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序言
10.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
11.我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和声
12.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13.对音乐院校本科作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
附录
1.56首小曲,56朵小花——评介樊祖荫的《儿童钢琴小曲》
2.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3.梳理与创新——评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之学术特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上手写体的艺术字体,仿佛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学术气息又不失灵动的世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那种柔和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里行间留白得当,注释和图表的布局逻辑清晰,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乐理分析,也能让人保持阅读的舒适度。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非常坚固,无论是经常翻阅还是放在书架上展示,都能保持得体,看得出是下了血本做出来的精品。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桌面上,就感觉自己的音乐品味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达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院派的精确和逻辑性,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叙事节奏。作者在阐述那些艰涩的专业概念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使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原本抽象的听觉现象变得可视化、可感知。尤其是一些关于“色彩和声”的段落,作者的描述简直如同在画布上泼洒颜料,让人不仅在理智上理解了其构成,更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其带来的听觉冲击力。这种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性表达完美融合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即便面对高难度的章节,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期待下一页将带来怎样的精彩论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声规则,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深层次的音乐思维的探索之旅。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严谨,从基础的和声进行逻辑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复调织体和配器色彩的探讨,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模态和声与非传统调性材料时,那种洞察力和分析的穿透力,真的让人拍案叫绝。我感觉自己过去对“和声”这个概念的理解,被这本书彻底拓宽了边界,以前总觉得理论是死的教条,现在才明白,它们是构建音乐世界的强大工具。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突破瓶颈的音乐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另一扇门,里面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每一个音符的选择和功能都被阐释得透彻无比。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模块化和交叉引用的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现有知识结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和声手法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章节进行深入挖掘,而书中会通过精妙的脚注和交叉引用,帮你快速定位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非线性的学习路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自主性。它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价值,既能作为系统学习的蓝图,也能成为随时查阅和验证理论的权威参考,非常适合在日常的作曲或分析工作中随时翻阅,快速获取精准的理论支持。
评分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对比不同音乐流派和历史时期的理论观点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平衡性和客观性。它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流派的理论体系,而是将不同的和声学思想放在一个更宏大的音乐演变脉络中进行审视和比较。比如,它对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和声语言变革的分析,就极其精彩地展示了传统功能和声如何逐步瓦解,并催生出新的结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过去学到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框架,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张更精密的网。这种全景式的理论梳理,对于构建扎实的学术基础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