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音乐论著丛书”之茅原音乐文集二,收入了试论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黄自美学思想辨析、从“意境三层次说”引发的思考、哲学家的美学、音乐家的美学、《周易》美学谈、从王光祈论戏曲音乐谈到他的美学观、《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有关音乐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等文章,通过音乐理解其所指向的现实生活。
茅原,1928年生,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系及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班。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编委,江苏评论家协会及江苏大学生素质教育委员会顾问。出版专著有《未完成音乐美学》及《中外名曲赏析》。曾获美国传记学会(ABI)颁发的20世纪文化成就奖,传记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人民画报及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英国剑桥传记学会(IBC)《有成就的**知名人士》、美国ABI《有成就的五百名人》等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自序
试论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黄自美学思想辨析
从“意境三层次说”引发的思考
哲学家的美学
音乐家的美学
《周易》美学谈
从王光祈论戏曲音乐谈到他的美学观
《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
马克思的哲学对音乐美学的启示(上)自然性与社会性
马克思的哲学对音乐美学的启示(中)创造论
马克思的哲学对音乐美学的启示(下)价值论
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
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
评吴梅著《贝多芬》
音乐的民族性与**性
科学主义与神秘主义
有关音乐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严肃议题时,偶尔会流露出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自传体的叙事痕迹。这让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理论讨论,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在讨论现代电子音乐中的“失真与饱和”时,作者穿插了一段关于自己童年时对着老式收音机调试频率的记忆。那种电流滋滋作响、信号忽强忽弱的听觉体验,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链接到了后来的合成器音色设计上。这种连接不是生硬的类比,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听觉经验的共情。它让读者意识到,即便是最抽象的声学原理,其源头也往往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充满情感的“噪音”。这种真诚的、不加粉饰的个人化表达,打破了学术写作的坚冰,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带有体温的思考过程。我仿佛不是在读一篇论著,而是在一位智者温暖的客厅里,听他娓娓道来他对声音世界的痴迷与困惑。
评分我通常对音乐史或流派分析的著作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教条化,总是在讲述“谁先做了什么”的流水账。然而,这套文集中的某些部分,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口吻,探讨了音乐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性变异”。其中一篇关于“仪式性噪音”的研究,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将焦点放在古典音乐体系内,而是深入到一些偏远地区的祭祀活动,分析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打击乐模式,是如何通过重复和失衡来达成群体意识的凝聚。它不是在评价这些音乐是否“好听”,而是在剖析其社会心理学的效用。这种将音乐从“审美对象”降格为“社会工具”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音乐的定义边界。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日里津津乐道的和声进行和对位法,是否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一种“工具垄断”。这种宏大的、跨学科的视野,让整套书读起来不再是纯粹的艺术理论,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感官历史的编年史。
评分这套音乐论著丛书的选篇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跳出了传统音乐评论的窠臼。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声音本体性的探讨,那些关于“纯粹听觉体验”的论述,简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似乎并不执着于分析某个具体的乐章或作曲家的生平,而是深入到音乐之为音乐的最底层的逻辑。比如,有一篇关于“非结构性时间”的思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音乐节奏和乐句的理解。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声音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流动、消散又重组的过程。读完后,我再听任何音乐,都会不自觉地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间隙”,那些在传统乐理中似乎是“空白”的部分,如今听起来却充满了张力与叙事性。这种由内而外的重构感,使得原本看似枯燥的理论探讨,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如果说传统的音乐批评是描摹风景,那么这几篇文章就是教你如何感知空气的流动和光线的折射。它要求读者放下固有的框架,用全新的感官去迎接每一次声波的撞击,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听腻了学院派分析,渴望在声音世界里寻找新大陆的听众。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丛书的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反叛”气质。书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拿到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从旧书店角落里淘到的珍本的感觉,与当代音乐理论书籍常见的极简主义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妙的是,书中一些篇章的排版充满了实验性,有些地方的文字故意留白很多,有些地方又密集地堆砌在一起,就像乐谱上时而稀疏时而拥挤的音符群。这绝不是印刷上的失误,而是作者对文本“视觉化”处理的一种尝试,它间接呼应了文中所探讨的,音乐的“视觉隐喻”与“触觉感知”。例如,在论述到瓦格纳歌剧中的“导机进念”时,排版故意将关键概念的注释挤压到页面的边缘,强迫读者必须调整阅读姿势,这种物理上的不适感,恰恰模拟了听者在面对复杂管弦乐织体时,大脑信息超载的体验。这种用心良苦的细节处理,使得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跨媒体的艺术欣赏活动,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字吸收。
评分整套丛书在逻辑推进上展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魅力。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步步搭建知识体系,而是像一个迷宫,你总是在不经意间从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主题,跳转到了另一个核心命题。例如,前一章节还在探讨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下一章节可能突然转向了对数字采样技术中“量化误差”的哲学反思。起初我有些困惑,觉得跳跃性太大,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意图恰恰在于揭示看似相隔千里的音乐现象背后,其实共享着一套关于“秩序与随机”的底层矛盾。所有的音乐技巧,无论是精确到秒的电子乐编辑,还是严苛的赋格结构,最终都是人类试图驯服声音的野性,但又总会在不经意间被那份野性所反噬。这种高明的结构安排,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求知若渴的紧张感,它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不断在你面前抛出新的谜题,迫使你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所有篇章,只为理清那潜藏在字里行间、横跨历史长河的隐秘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