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
定价:99.00元
作者:斯特兰·奥尔松(Stellan Ohlsso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15609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关注了三种深度的非单调认知变化——新颖事物的创造、对变化环境的认知技能的调适以及信念系统的转变,在对三种认知变化进行研究综述和理论解释之后,总结出一套充分体现它们共享的抽象原则的统合理论。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含12章内容。*部分从环境的变化出发,强调了非单调认知变化存在的必要性,并对相关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成立的标准进行了回顾。第二到四部分研究了非单调变化的三个案例:新颖事物的创造,对不熟悉或者变化的任务环境的适应,从一个信念系统到另一个信念系统的转变。第五部分讨论了三个微理论之间如何彼此关联,并根据三个微理论各自体现的抽象原理,提出非单调认知变化的统合理论。
目录
目 录
Deep Learning: How the Mind Overrides Experience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引言
章经验之需求 2
1.1混乱的时钟 2
1.2在混乱的世界中学习 8
1.3深层学习 12
第2章项目的性质 14
2.1杜绝回避 14
2.2认知结构:基本要素 16
2.2.1表征的核心 17
2.2.2功能与过程 19
2.2.3控制的必要性 20
2.2.4Turing-Newell的观点 21
2.3解释变化 22
2.3.1成分解释 22
2.3.2学习机制表单 24
2.3.3触发条件 25
2.3.4作为解释目标的模式 25
2.3.5理论衔接 26
2.3.6成分解释的挑战 26
2.3.7充分性条件 27
2.4前景 28
第二部分 创造
第3章新颖事物产生 30
3.1创造性问题 30
3.1.1新颖如何成为一种可能? 31
3.1.2创造中什么是创造性的? 32
3.1.3创造行动的方向从何而来? 35
3.1.4为什么创造有限制?又是如何限制的呢? 35
3.1.5创造的四个问题 36
3.2新颖产品理论 36
3.2.1组合而成的新颖 36
3.2.2累积而成的新颖 39
3.2.3通过变异选择的累积? 40
3.2.4通过启发式搜索的累积 41
3.2.5累积理论的评估 44
3.2.6重构的新颖 45
3.3观点表单 48
第4章创造性顿悟:重配理论 49
4.1构造顿悟问题 49
4.1.1反对顿悟问题的情况 50
4.1.2顿悟序列 51
4.2分析性问题解决 52
4.2.1问题知觉 53
4.2.2知识提取 55
4.2.3启发式搜索 57
4.2.4经验的利与弊 58
4.3顿悟理论 58
4.3.1无理由僵局的原因 58
4.3.2如何化解僵局 60
4.3.3结果:寻求新的选项 64
4.4创造性问题的回答 65
4.5评价 66
4.5.1完整性和简洁性 66
4.5.2实验证据 67
4.5.3与先前理论的关系 69
4.5.4组成完整的理论 72
第5章更广泛的创造性顿悟 73
5.1泛化与拓展 73
5.2跨时间和复杂性的拓展 75
5.2.1复杂性:分析性问题解决 75
5.2.2复杂性:僵局和顿悟 77
5.2.3跨时间的拓展 79
5.2.4拓展的其他属性 82
5.2.5总结和讨论 83
5.3从个体向集体拓展 84
5.3.1集体中的停滞与突破 85
5.3.2额外变化机制:更替 88
5.3.3总结 89
5.4合并时间与集体 89
5.5系统水平 93
第三部分 调适
第6章能力的增长 96
6.1关于练习的问题 97
6.2行动的规则与结构 100
6.2.1行为的单元 101
6.2.2目标 101
6.2.3任务环境 102
6.2.4实践性知识 103
6.2.5策略执行 105
6.3技能习得过程 106
6.3.1一个世纪以来的进展 106
6.3.2信息特异性原则 109
6.4九种模式理论 113
第7章错误校正:特异化理论 117
7.1构建问题框架 117
7.2错误检测 118
7.2.1客观错误与主观错误 119
7.2.2行动和判断的分离 120
7.2.3错误信号作为对约束条件的违反 121
7.3错误校正 123
7.3.1错误的起源 124
7.3.2基于约束条件的特异化 125
7.3.3规则族谱和冲突化解 127
7.3.4与备选机制的关系 128
7.3.5单一学习事件的剖析 130
7.3.6三个中心概念 133
7.4迁移的问题 133
7.4.1基于约束条件的迁移理论 134
7.4.2模拟成功的迁移 135
7.4.3调适的首要性 139
7.5辅导的问题 139
7.5.1模拟从辅导中学习 141
7.5.2基于约束条件的辅导 142
7.5.3从基于约束条件的模型到多种导学模式 143
7.6Norbert Wiener的见解 144
第8章情境中的错误校正 145
8.1跨时间和复杂性的拓展 145
8.1.1技能习得的模式 146
8.1.2对能力的剖析 152
8.2集体中的错误减少 155
8.2.1集体中基于约束条件的学习 155
8.2.2安全启示 161
8.3大错误和社会的命运 162
第四部分 转变
第9章信念的形成 166
9.1关于转变的问题 167
9.2抵制的理论 170
9.2.1知识依赖性加工 170
9.2.2中心-边缘结构 172
9.2.3失谐消减 174
9.2.4讨论 177
9.3转变:以科学为例 178
9.3.1证伪中的进步 178
9.3.2反常事件的累积 179
9.3.3《结构》一书之后的多种方法 180
9.3.4木制品中的Kuhn 182
9.4信念转变:儿童科学家 183
9.4.1理论-理论 183
9.4.2本体论的范畴迁移 183
9.4.3转向教育学 184
9.4.4孩子只是孩子 185
9.5证伪的证伪 186
0章信念修正:重新归类理论 188
10.1信念、信念系统和认知冲突 188
10.1.1信念维度 188
10.1.2信念系统的结构 190
10.1.3冲突的成分 193
10.2转变理论 195
10.2.1局部一致性与潜在冲突 196
10.2.2异类联结与显性冲突 197
10.2.3竞争评估 198
10.2.4变化扩散 199
10.2.5三个例子 200
10.2.6总结 201
10.3和其他理论的关系 202
10.4实用需求 205
第五部分 结论
1章统合理论的要素 208
11.1深层学习的原则 211
11.1.1自发活动 211
11.1.2结构化、无边界的表征 212
11.1.3分层的、选择性的、容量
有限的、前馈的加工过程 213
11.1.4普遍的单调学习 213
11.1.5局部一致性与潜在冲突 214
11.1.6反馈与节点的变化 214
11.1.7节点变化的放大传播 215
11.1.8解释与显性冲突 216
11.1.9依据认知效用的竞争评价 217
11.1.10 必要的、充分的抑或充要的? 217
11.2进化起源 218
11.3非单调变化的难点
作者介绍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心理学教授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他于1980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在1996年加入UIC之前,他曾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匹兹堡大学学习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工作得到了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其他组织的支持。
文摘
序言
《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为那些对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交叉领域充满好奇的人量身打造的。我最近一直被关于AI生成内容的能力所震撼,它们能够写诗、绘画,甚至作曲,这让我不禁思考,它们真的是在“学习”吗?还是仅仅在进行着某种复杂的模式匹配?而“心智如何经验”这句话,则将讨论的焦点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拉到了更具哲学意味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技术讲解,去探讨学习的本质,以及“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的学习是伴随着情感、感知、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而机器的学习又是如何实现的?是仅仅通过数据和算法,还是能够触及到某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深层学习模型是如何从零开始,逐渐建立起对复杂世界的认识。或许,这本书还会探讨伦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当AI的学习能力越来越接近人类时,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们的权利和责任。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又带着点学究气的味道。”斯特兰·奥尔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这通常意味着我可能发现了一颗隐藏的宝石。我对“深层学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心智如何经验”这个副标题,却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来探讨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的学习经验出发,引申到机器的学习机制,然后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工智能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微妙联系。或许,它会挑战我们对“意识”和“理解”的传统定义。
评分坦白说,《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虽然“深层学习”是当前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但“心智如何经验”的组合却显得有些抽象,甚至带点玄学的味道。我更习惯于阅读那些直接、清晰地阐述某个技术原理的书籍。然而,正是这种略带神秘感的表述,反而激起了我一丝探究的欲望。我开始想象,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侦探小说,逐步揭示出人工智能学习的“秘密”?它是否会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来解读“经验”这个词,并将其与复杂的算法模型联系起来?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会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打破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的含义,以及“智能”的边界。或许,它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也同样有待深化,而AI的学习过程,恰恰成为了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着实引人遐想,尤其是“深层学习”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兴趣。但同时,它后面加上“心智如何经验”又让我感到一丝困惑,这是在探讨一种更加哲学化、更贴近人类意识的学习方式吗?我一直对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认知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正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奥尔松这个名字我并不熟悉,但这恰恰增加了我的期待,因为我总是喜欢挖掘那些可能被低估但又充满智慧的作者。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神经网络的运作机制,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模式,进而“理解”世界。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是否能解答“理解”的本质是什么?当机器能够通过深层学习来“经验”世界,它和人类的“经验”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我甚至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涉及一些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将计算模型与大脑的神经活动进行类比,试图揭示心智学习的底层逻辑。我期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或许还能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有一些新的启示。
评分《深层学习:心智如何经验》这个书名,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熟悉的是“深层学习”这个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技术,而陌生的是“心智如何经验”所暗示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在思考,当机器能够通过算法处理海量数据,并生成令人惊叹的成果时,这是否等同于人类的“学习”和“经验”?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在暗示,它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核心。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会试图去触及“智能”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起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哲学性问题的深刻探讨,并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以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以及它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