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9787111509271

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97871115092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学
  • 智力
  • 认知偏差
  • 思维模式
  • 错误决策
  • 聪明人
  • 人性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9271
商品编码:2997066658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定价:59.0元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1509271

字数:16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思考,快与慢》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非理性

  那么《智商》将告诉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阳志平 长文导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鼎力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颠覆传统智商观念 全人类 迈入理性时代

内容提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
  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
  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目录


作者介绍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的前研究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他著有200多篇科学论文和7本书。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也是25位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诺奖致辞中也多次引用斯坦诺维奇的研究成果。

  斯坦诺维奇获奖无数。他于2012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也是两次获得国际阅读协会颁发的阿尔伯特 J. 哈里斯奖的学者。

  斯坦诺维奇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该书被全球4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他还著有《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现代社会中的决策与理性》等书。

文摘


序言


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凭借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消息一经从瑞典皇家科学院传出,人们的关注点迅速聚焦于他们在“人类判断与决策的分析”领域的工作。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了“背离概率基本原则的启发式思维捷径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激发了一大批经济和金融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内在动机进行研究,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简而言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类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如何进行概率评估,并揭示了人类决策时常犯的典型谬误。心理学领域很多高引用、高影响力的论文都来自卡尼曼的课题组,他终捧得诺贝尔奖可谓实至名归。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研究解决了有关人类理性的深层次问题。诚如诺贝尔颁奖词所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了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中如何进行决策,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人类理性假设。”二人发现的思维谬误并非是在玩室内益智游戏时所犯的小错误。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佳方式。个体若违反了经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验证的思维规则,所带来的直接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人研究了人类的基本认知结构为何会让人容易在判断和决策上面犯错误。不过,容易犯错并不意味着会犯错。每个人都可以压制自己犯推理错误的倾向,做出理,人们并非会深陷于犯错的泥潭无法自拔。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判断和决策的错误倾向其实是存在系统化差异的。我的研究团队就致力于探索能够预测个体差异的诸多因素。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与理性相关的人类认知属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即人们达成人生目标的效率有所不同。然而,十分奇怪的是,智力测验(或是它的衍生品,比如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验)并没有评估这些重要的思维认知属性。之所以说这种现象奇怪,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个原因,多数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智力测验评估的是一个人“善于思考”(good thinking)的程度。科学家和外行普遍认为,所谓“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而明智的判断有助于个人实现目标。事实上,“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属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善于思考”的研究甚至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但在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中却没有找到评估“善于思考”的影子。

第二个原因,当人们(包括专家和外行)谈及“智力”二字时,普遍认为智力的概念内涵包括理性。例如,很多智力概念都包含“适应性决策”(adaptive decision making)。适应性决策是理性的精华所在,但是,现行的智力测量工具与理性决策测量却没有丝毫联系。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如果考虑到人们测量评估智力的方式,这种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聪明”意味着智力测验分数高,“蠢事”指糟糕的决策,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显而易见:智力测验没有评估适应性决策能力。如果你因“智商高却做蠢事”现象而感到惊讶,就说明你骨子里默认所有的心理属性都伴随着高智商一起出现。比如说,理性思维与高智商共存。不过,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断对这个假设提出质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发现,理性思维技能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只有小到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这种低相关性不足为奇,因为智力测验压根儿没有对理性思维技能进行评估。

在本书中,我将重点讨论智力测验中是否应该同时测量理性。判断和决策技巧,即理性思维能力,其重要性至少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那些认知属性不相上下。与智力相似,理性思维技能也关系到现实生活中目标的达成。但是,整个社会对理性的重视程度极为不足,既没有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一直在使用智力测验的衍生品作为教育机构的选材工具,从学前班到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如此。不仅如此,公司和军队也相当重视智商类评估工具。人们在智力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提高智力、赞扬高智商、为低智商而担忧等),但是,如果忽视了另一类能够带来同等社会后果的心理技能,在智力方面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无济于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研究的思维技能,可转化为直接影响人类幸福和主观满意度的行为,他们与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认知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种认知功能评估工具,智力测验极为不完整。鉴于智力测验的影响力,它为心理学家和外行界定了何为重要的认知特征,毋庸置疑,现行智力测验所评估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将很多重要能力划出了其测量范围。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寻找那些在非认知领域被智力测验落下的重要能力,比如情绪智力或是社会智力,那样对智力测验未免太过苛责。单单在认知领域中看,智力测验缺失了对判断和决策技能的评估部分,而这些正是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认知基础。

这本书深入讨论了行为科学领域中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桩历史件带来的科学和社会性后果,即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的认知特征,却被行为科学领域广为人知的心理评估工具——智力测验完全忽视了。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译者:涂祖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6375737 --- 内容简介: 人类孜孜以求的幸福感,究竟藏匿于何处?我们是渴望无尽的物质满足,还是沉醉于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空虚、焦虑,或者在无谓的琐事中消磨时光。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便捷的生活方式,然而,真正的满足感和内在的喜悦却似乎越来越难以捕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正是对这一深刻人类困境的回应与探索。本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穷尽数十年光阴,通过对全球数千名艺术家、运动员、科学家乃至普通劳动者的深度访谈和观察,揭示了一种超越日常经验、带来深刻生命意义的心理状态——“心流”(Flow)。 心流:幸福的结构性秘密 “心流”并非简单的放松或享乐,它是一种全神贯注、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之中的精神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心流之中时,他会感到精力充沛、时间感扭曲(时间过得飞快或感觉变慢),自我意识暂时消失,行动与意识融为一体,并且对活动本身产生强烈的、内在的驱动力——即“做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 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快乐是什么”,而是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最优体验”模型。契克森米哈赖指出,这种巅峰体验并非偶然降临,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心理条件来诱发的。 心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作者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提炼出诱发心流的几个核心要素: 1. 明确的目标设定(Clear Goals): 活动必须有清晰、可达成的目标,让人清楚地知道每一步应该做什么。 2. 即时的反馈(Immediate Feedback): 活动的执行过程必须能立刻反馈出表现的好坏,让个体能够实时调整策略,保持对局面的掌控感。 3. 挑战与技能的完美平衡(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 and Skill): 这是心流发生的关键。如果挑战过高,人会感到焦虑和挫败;如果技能远超挑战,则会感到无聊和倦怠。心流存在于“略高于当前能力”的挑战区间内,迫使个体必须全力以赴,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我。 当这三者完美结合时,个体便会进入一个高效且充满乐趣的“心流通道”。 超越享乐的生命质量 本书深入探讨了心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契克森米哈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快乐:享乐 (Pleasure) 和满足感/愉悦 (Enjoyment)。享乐往往是短暂的、被动的,依赖于外部刺激(如美食、舒适的躺椅);而心流带来的愉悦则是主动构建的、内在的,它需要付出努力,但最终带来的却是自我感和生命意义的增强。 作者认为,一个真正充实的人生,是建立在持续体验心流的基础之上的。他考察了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将日常工作和生活转化为心流的源泉。例如,一位外科医生在精密手术中的全神贯注,一位攀岩者在峭壁上的专注与平衡,一位作家在文字构建中的沉浸,都是心流的体现。 心流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被碎片化分割的今天,《心流》提供了一剂强有力的“解药”。它教导我们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做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主动体验的设计师。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指南。它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日常活动,思考如何重塑工作环境、家庭关系乃至休闲娱乐,以最大化地创造那些能让我们感到生命充实、目标明确的“最优体验”。 通过阅读《心流》,读者将获得一套理解和构建幸福的全新框架,学会如何将看似平凡的日常,转化为充满挑战、专注和内在回报的、值得投入一生的活动。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幸福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创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9787111509271)这个书名,自带一种解谜的吸引力。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高智商应该等同于明智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反例。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智商的高低,与决策的质量并非完全成正比?会不会存在某种“认知偏差”或者“思维惯性”,即使是智商极高的人也难以摆脱?比如,过度依赖逻辑分析而忽略了直觉的提示?或者,因为对自身智力的过度自信,而拒绝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卓越,但在其他领域却频频犯错的“天才”。他们的聪明,是否反而让他们在某些方面变得“盲目”?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那些影响我们判断的心理学机制,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从众心理等等,并详细阐述它们是如何在智商很高的人身上同样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因为他们更善于为自己的“蠢事”找理由,而变得更难察觉。这无疑会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思维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简而言之,就是直击痛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智力的时代,仿佛智商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终极标准。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身边总有那么些人,学识渊博,口若悬河,能在学术上、工作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生活琐事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显得笨拙不堪,甚至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决定。这就像是拥有了一台配置超高的电脑,但却不懂得如何优化系统,导致运行缓慢,甚至时不时死机。我一直觉得,智商只是构成一个人“能力”的众多维度中的一个,而且很可能不是唯一重要的那个。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过分神化智商,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高智商就轻易相信其在所有领域都能做出最优选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情商”与“智商”的对比,或者关于“智慧”与“聪明”的界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聪明”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了情感、经验和审慎的综合能力。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9787111509271)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生动的例子。比如,那个曾经以惊人天赋和卓越成就名噪一时的科学家,最后却因为一些令人扼腕的个人选择而声名扫地;或是那个在商业战场上叱咤风云的CEO,却在投资领域栽了大跟头。这些案例无一不印证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老话。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日常理解的“智商”,是否过于狭隘?它是否更多地指向了逻辑推理、知识储备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情感因素、决策时的压力、甚至是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或许,这本书正是要挑战我们对智商的传统认知,揭示隐藏在“蠢事”背后的那些复杂因素。我渴望了解,当一个人的逻辑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是否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忽略直觉?是否会因为沉浸在抽象思维中而脱离现实?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智商税”,聪明人需要为自己的高智商付出某些“代价”?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在面对决策时,能多一分审慎,少一分盲目?

评分

当我看到《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9787111509271)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像一个有趣的悖论,不是吗?我们总是认为聪明人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能看到许多智商很高的人,在某些方面却犯下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这让我不禁思考,智商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仅仅是逻辑推理和学习能力?它是否能涵盖我们做出更广泛、更复杂决策时所需的其他能力,比如判断力、洞察力、甚至情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尤其是在复杂的生活和工作中,绝不仅仅依赖于高智商。也许,这本书正是要揭示那些隐藏在高智商表象下的,导致人们犯下“蠢事”的深层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或许是一些心理学实验的解读,来解释为什么那些我们认为“聪明”的头脑,在特定情境下也会做出“不那么聪明”的选择。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了解他人,更是反思自我,学习如何避免那些显而易见的陷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加上那串数字9787111509271,感觉像是某种学术研究的产物。我一直对人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充满好奇。有时候会看到一些非常聪明、有才华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却表现得出乎意料地“不理智”,甚至做出一些让人费解的决定。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智商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是不是在“聪明”之外,还有其他更深层的东西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比如,情绪的干扰?社会环境的压力?还是我们潜意识里的某些偏见?这本书的标题似乎触及到了这个核心问题,暗示着智商高低并不能完全预防水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过高的智商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盲点”,让我们忽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这个现象的解答,希望能理解那些“聪明人”为何会做出“蠢事”背后的逻辑,或者说,非逻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和规避那些可能导致我们犯错的思维陷阱,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他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