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
定价:112.00元
作者:朱志荣;朱志荣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101785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发展演变的巨著,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书是其第二卷,即夏商周卷。夏商周时代是中国审美意识逐步成型、逐步深化、逐步成熟并走向自觉、独立、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奠基时代。本卷约30万字共十二章,在概述夏商社会、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出土文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文、金文以及文献资料,依据美学的理论和方法,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展开对夏商周三代器物所蕴涵的审美意识特点的追寻和探讨,进而揭示出夏商周审美意识的变迁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美学思想向多样化、纵深方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全书以史料为依据,重在阐发,多有思想发见,是一部颇厚重的断代美学史专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属上乘,拿在手里便有一种厚重感,这对于一部探讨如此宏大主题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其封面设计,水墨晕染的图案古朴而富有张力,隐约间似乎能窥见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精髓,又带着几分后世山水画的写意韵味,一翻开书页,便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学术氛围。在内容方面,我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从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朱志荣先生在梳理夏商周时期审美意识演变上的严谨与深邃。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各个朝代的审美孤立起来,而是试图从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发展脉络,这对于理解中国审美意识的源头活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绪论中,作者对“审美意识”这一概念的界定,就为后续的章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对具体器物、艺术形式乃至社会风尚的分析充满了期待。我很想知道,在物质条件相对简陋的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形成并表达他们的审美取向的,又是哪些因素塑造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评分初读《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文献资料的考辨功夫。朱志荣先生在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既有传世的古代文献,也有考古发掘的珍贵出土物,并且对这些资料的真伪、年代、出处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例如,在探讨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纹饰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尚书》等古籍中零星的记载,还结合了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实物,通过对这些器物上饕餮纹、云雷纹、夔纹等不同纹饰的形制、构图、工艺特点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宗教信仰以及祭祀活动对审美趣味的深刻影响。我尤其佩服的是,作者能够将冰冷的器物与抽象的“审美意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学的层面。他会去推测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些器物时,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认为怎样的形制和装饰才“美”,怎样的才能体现“威严”或“神秘”。这种深入的解读,使得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器物,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也让我对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通读《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史书。朱志荣先生通过对夏商周时期物质文明的审视,试图挖掘出隐藏在器物、建筑、礼仪之下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他将对青铜器上繁复纹饰的解读,上升到对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以及生死观念的理解。例如,关于周代礼器制度的阐述,作者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礼”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如何渗透到器物的形制、纹饰、使用场合等方方面面,从而塑造了当时主流的审美规范。这不仅仅是关于“好不好看”的问题,更是关于“合不合礼”、“是否能体现宗法秩序”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审美意识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的,它与一个时代的文化、信仰、政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最直观、也最深刻的窗口之一。
评分《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在构建其学术体系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和精微的分析能力。朱志荣先生并没有将夏商周时期视为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文化单元,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其内部的地域差异、族群特点以及不同时期(如夏、商、周三个阶段)在审美意识上的演变和发展。他清晰地梳理了不同考古遗址出土的器物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并尝试从中解读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审美偏好。例如,关于夏代玉器的讨论,作者细致区分了不同地区出土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工艺上的差异,并试图联系当时可能存在的不同部落联盟和祭祀体系,来解释这些差异的根源。这种将宏观的文化演进与微观的器物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夏商周时期的审美意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多元的面向,这种认识对于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论著的严谨和深刻,又不乏文学作品的诗意和感染力。朱志荣先生在阐述复杂的理论观点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叙事,使得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比如,在论述夏代早期可能存在的原始审美雏形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些生硬的概念,而是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入手,描绘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对于工具的实用性与某种朴素的“巧”的追求,以及在早期社会分工和部落仪式中可能萌生的集体审美认同。这种写法,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尚未成型却已跃动的审美意识的脉搏。同时,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民智慧的赞叹和对文化传承的自豪,这种情怀的注入,让整本书在学术的严谨之外,更增添了一份人文的温度,读起来让人心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